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明忆亲人泪花流

2014-04-07 16:03 作者:楼神医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外公

1996年天,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嘟――嘟――”电话铃响,我提起话筒,听到熟悉的缙云话:“明贤外甥,我是你娘舅。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的外公因病去世。”噩耗传来,我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惟有泪千行。不敢怠慢,当天赶回。

外公,一个多么亲切而又熟悉的称呼。他伴随我走过了35个秋,在与外公朝夕相处的12年中,我多多少少了解到外公那不平凡的经历。

外公喝酒,酒后吐真言,唠叨起过去那段难忘的岁月,如嚼甘蔗般的津津有味。少年时,他在缙云县城小学读书;青年时,他加入军人行列。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庐山抗日大战,作为一名战地军需官。他冒着枪林弹、出生入死地活跃在前线,与日军展开了生死搏斗。解放后,他回乡务农,默默无闻地种田一辈子。由于他有文化,乡亲们纷纷请他代写状子,有了一技之长,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1963年中秋佳节后的第二天,“哇哇”啼哭声打破了乡村宁静的空,我来到了外公家,给这个苦难的家庭增添了一份欢乐。在十二年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受到外公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怜。他不让我干农活。我的读书兴趣来自于外公的谆谆教诲。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学好文化,无知意味着愚昧,有文化的人将来一定会派上用场。”我铭记在心,并身体力行,手不释卷,学习不止。外公家是书香门弟,藏书丰富。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打下的语文基础,使我获益非浅。外公还给我讲了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新大陆的传奇故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长大后走上医学之路,与外公的影响不无关系。

外公善于结交朋友,是因为他嗜烟酒,天天不辍。因为酒是社交润滑剂嘛!有一年,大病痊愈后,听从医生的忠告,扔掉了烟筒,戒烟。惟嗜酒痴心不改,什么酒都喝,如老酒、白酒、药酒等等。可惜我酒精过敏,不胜酒力,与酒无缘,失去了结交良朋的机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关山阻隔,外公与我一直保持通信联络。他写信容易,寄信却不便,去城来回需走十几里路。即使这样,他还是不厌其烦地把家乡的发展情况一一告知我。我也把工作、生活近况传达给他,一来一往,笔墨度春秋。收到外公的来信是我最为快乐的时光。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永恒的纪念了。人生如秋露,来去匆匆。外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仍活到85岁高龄。总结一下他的养生经:自我平衡能力强,精神上始终保持达观、向上的追求。关心国家大事,村里订的党报,他也去看看,脉搏始终与外界相通。外公的宝贵经验将伴我享用终身。

外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行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它也引出了我对外婆的深深思念。外婆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没齿难忘。1963年,我的父亲远在江西谋生,把挺着大肚子的母亲留在乡下外婆家里。中秋节后的第二天,随着一声声"哇哇"啼哭,我降落临到这个世界。外公懂文化,给我取名"明贤",希望我长大后能向先贤们学习,做个明白的人。外婆的家境比较困难。光阴茬苒,当我满周岁后,父亲催促母亲出门干活,由于外地生存条件太差,外婆要求把我留在身边,亲自喂养。从此,外婆把我视作亲儿,一直带到小学毕业,我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十二年。由于山村条件差,我得了营养不良症,身体瘦小。外婆对邻居说:"我的外孙真可怜。他的父亲对他又不好。就让他住我这里吧。"外婆是一个传统型的农村妇女,个子矮子,瘦削;缠足;没文化。交际却广,口才也好。她是一个苦命女子。封建包办式的婚姻,使她的家庭不幸福。她从邻村嫁到外公家。十七岁出嫁,十八岁生我母亲,十九岁外公当兵去了。她在家侍奉公婆,带养女儿。极尽艰辛,外公从部队转业,回家务农。外婆肩上的担子才减轻一些。

外婆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却有一技之长,那就是当农村红娘。经她牵线的男女青年成功率很高。记得小时候,我常跟外婆去喝喜酒,走东家串西家,非常吃香。可惜这门技术我学不会。

文革期间,外婆家成分不好,受到冲击。全赖"乐天派性格"支撑着。她有一个强烈的求生欲望。尽管生活条件那么艰苦,她还是活到了古稀之年。

初中毕业时,身为瓦窑业主的父亲要我去放牛,以补贴家用。我从小无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父亲这个决定,把我急哭了,走投无路时,我求助于慈祥的外婆。外婆听后,心里也和我一样的着急,当天启程踮着一双小脚走了十五里的山路,来到我家。她对父亲说:"这孩子书读得好,不让他读可惜了。今后社会发展了,做事凭文化,让他读完高中,若考不上大学,再去种田也不迟。"父亲也知道自己没有文化的苦处,也就不再坚持要我务农。外婆还表示由她承担我高中的学杂费,以减轻我的家庭负担。我送外婆出门时,外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好好读书,要争气!"果然,我不负外婆的一片苦心,考上中专。中专毕业后,分在外县工作。回家探亲时,久别重逢,与外婆格外亲切。每次都与外婆交谈到深夜,我们无话不说。每年也总要接她来小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外婆平时爱串门,当乡亲们问她培养外孙有没有回报时,她总是说我寄了很多钱给她用。其实我并没有给她多少钱。这事让我惭愧不已。有人问天下谁人最亲,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外婆!"后来,外婆由于年老体弱,又拒绝求医问药,得了不治之症。1996年冬天,外婆离开了人世。送葬那一天,她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从四面八方赶来,将门口的路堵得满满的。

近年来,我常回想起在我成长岁月里,外婆对我的深刻影响,她的坚强、善良、宽厚、重感情,始终是我为人处世的楷模。

娘舅

2008年6月11日下午,小企鹅在闪动,打开电话,海南老弟明德用电话传来一个噩耗,娘舅陈立中患肝癌医治无效于上午9点钟死亡,享年65岁,听到这一不幸消息,我泪如雨下,当即决定明天一早请假回家。

家人为了挽救娘舅的生命,先后送他老人家到缙云县人民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治疗,化去医药费3万多元,终因病入膏肓,医生也回天乏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回想小时候我和娘舅共同生活了12年的经历,历历在目。那时候他的藏书丰富,我酷爱看书学习,他的藏书我全部消化吸收,现在我的文学水平有长进,想起来全因小时间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虽然后来学医了,但是文学热情依旧不减。经常练笔,小文上网,资源共享。

6月13日上午八点钟,缙云县火化殡仪馆派专车到离县城七里处腰畈村娘舅家接遗体,我跟车前往,当我看到娘舅枯瘦的遗体推入焚尸炉的瞬间,心中生出感慨,又一位亲人离去了,从此与娘舅阴阳两隔。

娘舅是一个地道农民年轻时跟我父亲在江西烧过砖瓦一段时间外,基本上与农业打交道,是个劳动能手,农活样样精通,科学种田,农闲时节喜爱看书学习,经常看书到深夜。热爱生活,早期购买的留声机,欣赏音乐,年轻时还上舞台表演过京剧。娘舅和蔼可亲,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村民有难,义务帮助,不计回报。

乡土文化的传播者林招坚先生为娘舅用道教仪式超度亡灵,口中念念有词,赞美娘舅一生伟绩,保佑后人安康,引入阴间富贵之门。大家敬酒三杯,为娘舅饯行,表弟永光捧着香碗相片,大女婿拿着骨灰盒,众亲友背着花圈,乐队奏着哀乐,鞭炮齐鸣,一路吹吹打打,庄重而热烈地把娘舅安葬在远处山上村生态公墓里。娘舅在世间经历坎坷,吃尽了苦头。福佑他在阴间享受荣华富贵,天天看他喜欢看的文学书,听他喜欢听的音乐,看他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没有世间的烦恼,远离红尘,永远开心。

娘舅的病逝,使我想起了号称癌中之王的肝癌,预防它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检验乙肝三系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一个疗程三针,产生保护性的表面抗体者,免疫效果持续终身,不得肝癌。基层卫生部门都有乙肝疫苗供应。15岁以下孩子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三针。成人乙肝疫苗自费接种,投资少,见效大。乙肝疫苗有那么大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去打乙肝疫苗呢?

母亲

记得中学时代读过伟人朱德写的一篇范文《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母亲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形象使我印象深刻。1996年天,我的母亲不幸去世。噩耗传来,我惟有泪千行。

在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母亲大龄难产,阵痛三天三夜才生了我。父亲远在江西谋生,爱莫能助。全靠外公、外婆悉心照料。从此我在外婆家安顿下来。生不逢时的我,又得了皮肤病,久治不愈。母亲背着我到处求医问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用草药治好了我的顽疾。我三岁时,父亲唤母亲同去江西谋生。于是我们母子俩长期分离,直至12岁小学毕业。

那时,母亲又接连生下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好不热闹。住房变得狭小了,只有二间两层楼房。经济变得拮据了,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初中毕业后,父亲要我劳动养家。母亲知我务农不行,喜爱读书。乘父亲外出打工之际,一咬牙又送我上了学。我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于是更加刻苦。由于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只能报考中专。为了应考,我累至病倒,终于圆了中专。姑妈的女儿在镇医院当护士。她竭力劝我进入卫校学习。从此我就成为一名白衣战士,异地就业,与家乡母亲长久分离。难忘故乡情,更不忘慈母恩。

少年时,假日里,母亲在家缝补衣服,我就在旁边看书。此时此刻,我感到是最温暖幸福的时光。我喜欢吃蕃薯。母亲就经常焖蕃薯给我吃。早年贫寒的生活,锻炼了我的吃苦精神。母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她的爱就像春风化雨,和气消冰,感染了我。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心胸宽大,对物质欲望要求不高,勤劳节俭。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在母亲身上有了充分体现。母亲伟大的人格,是我学习的榜样。

有一件事情令我终生难忘。1986年的一天,邻村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广州郊区养鸭时不幸被火车辗死。这位不幸的母亲留下了一个刚满月的儿子,嗷嗷待哺的孩子极需一位代理母亲。经人介绍,他父亲找到我家,说明来意后,母亲一口答应下来。外婆坚决阻止说人情帐没完没了。母亲的倔强脾气不改,给予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养子如今已经长大成小伙子了,如同己出。逢年过节彼此像亲戚一样来往,亲如一家人。这种文艺作品描述过的感人场面在我家里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我的母亲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一块铺路石。她把心血倾注在子女的培养上,使我们个个都长大成人。我想,母亲在天有灵的话,也该安息了。

岳父

二○○五年十月六日早上二点钟左右,我在家酣睡,突然,小舅子把我叫醒,说道,老已不行啦,到我家去看看吧。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火速赶到车站,深夜无车,心急如焚,刚好有一辆出租车进站,不管三七二十一,坐上去再说,风尘仆仆,二十分钟到达乡下上五木村,看见饱经风霜的丈人已经不行啦。我用手去摸他头部,已经冰冷,胸部还有余热。妻子、丈母娘在一旁哭泣。大舅子在那里默哀。场面非常凄凉。

八月二十四日下午,接到五木村民打来的电话,说我的丈人倒在菜地里。我马上打120急救电话,并陪同救护车子一起上去抢救,拉到松阳县人民医院急诊室,然后转到外科病房,CT显示高血压引起脑内出血,病情很严重。为了挽救丈人,家属同意动手术试试看,开脑取血,二个多小时过去,手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输液、供氧,全程护理。四十二天中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一切医学手段,终因病情太重,回天无力,离开了人世。

我的丈人黄德森今年七十三岁,中共党员,党龄三十五年,生前系松阳造纸厂一名司炉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例如检修锅炉,进入灰尘满天的狭小空间里修理锅炉,吃力活儿抢着干。修锅炉,连年轻人也不愿意干的呀。他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年轻时是一名修桥工,上山下乡,打山洞,进水道,开凿山路,尽心尽力,真正做到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他引以骄傲的一件事,一生无悔。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由于劳累过度,落得一身病,如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平生不做亏心事。人缘很好,单位里、村里人都一视同仁,平易近人。热心助人,村民有困难,借钱给村民,以解燃眉之急,不求回报。

退休在家后,老丈人闲不住,种田种菜,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与村民聊天,了解社情民意,融入老百姓之中。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晚上都要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对国家大事,如杨利伟上天,感到国家强大啦,科技发达啦,逢人便说盛世好,人民生活好,村民种菜致富啦。他也高兴。与国家、人民息息相通。来我家串门时,总要去看看老同事,熟人、朋友,这是一位热心肠的老人,受人尊敬的长者啊。

丈人去世后,古市镇党委、政府,松阳造纸厂离退休老年人协会,上五木村党支部、村委会及生前亲朋好友纷纷送花圈慰英灵,厂里专门派正副会长,村里派书记、村长前来慰问深切怀念老黄的丰功伟绩,劝家属节哀顺变,给家人以极大的安慰。

十月八日,家属响应上级的号召,送丈人到十五里火化殡仪馆实行火化,并护送骨灰埋葬在村生态墓里,丧事简办,亲朋及村民纷纷前来送行,着实令人感动。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生前没有鲜花和掌声,死后却受到人们的敬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丈人的离去,我很悲痛。回顾与他十七年来的交往,他经常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文化,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没有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益事,言传身教,激励我用功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谨记在心,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实现远大的目标,才是做人的根本。劳动着是幸福的人。这是我从老丈人身上获得的宝贵启示。

松阳地方政府好,为家属办好了生活补助手续,每个月有一笔生活费领领,大大地改善了丈母娘晚年的生活,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丈母娘开心地笑了,夸人民政府好,这么关心老职工的生活困难,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8225/

清明忆亲人泪花流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