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蓝田漫记(全文)

2014-04-02 21:27 作者:公孙强子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蓝田漫记

我之前对蓝田县的认识就是蓝田玉,西安的四大郊县,辋川诗佛,那句蓝田玉暖日生烟,尽管我们的志愿者每逢假期去那里支农支教下乡,我虽然也是搞支农支教下乡的,但我还是对于蓝田的认识停留在脑海中那几个此句中。到底有多落后?玉有多好?辋川有多美?我不知道,因为我没领略过那里的风土人情,山水地貌。是的,我也没什么感觉。

这次因为公司的业务需要我和同事得去东汤峪,我去了一次蓝田。尽管已经回来一周多了,但是我还在想着我去蓝田的那些事儿,所以我在追思着,我想到了那些所有我知道的。我想到了……

考研失败

自从知道自己考研没过线,我就知道自己的学术路线走不成了。在查分数之前我在家还沉浸在欢乐之中,因为那几日正在下,我是很喜欢雪的,甚至有一天早晨大清早自己像个孩子一样的跑到田野去欣赏这雪景,去追逐野鸡,去滚雪球,而在正月之前我看了很多书,我也完全沉浸在读书思考所给我带了的快乐之中,每有会意,甚至自恋的就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大学者,我在尽情的享受着,沉浸在那些喜悦和快感之中。查了分数之后,马上就陷入了无尽的恐慌、迷茫之中,仿佛人生就此毫无希望,一切都完了,情绪低落,不想说话,不想理人。在家苦闷了几日。又思忖了几日就来到西安。

来西安是因为我做好了准备工作的决定,我相信每一个现实的命运安排,这就是上天给你的人生道路,你要坚强面对,不管是显赫的生活还是低贱的生活,还是平凡的生活。这都是你的一生,要走的。你只能坦然的积极的面对,想了想去工作未必是件坏事,去工作也是检验你到底是不是金子,能力到底有多强,学校呆的太久了,也该在社会大学里学习学习。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不是金子,对不起就别那么自恋。于是就来西安了。来西安之后,我根据时间安排先找了几个已经毕业的朋友,看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于是每天干的事就是去借宿,和他们聊天,向他们取经,正是因为和他们聊了聊,我的心态才正是转变,不再纠结于考研的失败。我很感谢我那些朋友。谢谢他们对我的以诚相待,我相信他们也是我一生的朋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去找老马聊聊,看是留在整个团队还是另择良木,后来还是留在了我们团队。一是因为我就没打算离开团队,也是另外一个朋友的赏识,我选择来龙途。

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窗外的白鹿原

来公司很久了,因为要忙着搬东西,适应公司环境,处理其它琐碎的事情,我的读书计划打乱了,甚至就没翻过一页书,我都感觉我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了,我的思想都枯竭了,我感觉我每天像没魂似得,机械的挪动身体。我痛恨自己没有时间看书,没有了精神养料。

上了蓝田的大巴之后,我迅速的打开我前一晚准备好的电子式,许知远的《中国纪事》,我好久没有读过这些带有思考性的东西了,我尽情的阅读,体会着二十来岁的许写的文章,他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的,同时也跟着他的足迹看看那些能令人引起思考和争辩的事情或者人。此时的我有找到了久违的感觉。

车子驶出了西安市,进入西蓝高速。我看见了那连绵起伏的白鹿原,我们沿着灞河在前进,我们也随着白鹿原在前进。我想起了陈忠实,想起了陈先生写完白鹿原后放火烧荒草的场景,想起了那个白色的小鹿,在雪地里画画。但是很快就不想了,我看到了连片集中的墓园,我看到了那些砂石厂,某某商砼厂,看到了白鹿原上那些裸露的土坡,看到了那些低矮的灌木,看到了那个秃子似得山。我不知道电影里的场景是否真实在白鹿原出现过。

这个白鹿原到底在早先是什么样的状况,竟然让陈是那么喜欢。总是在散文里写他的原上生活。虽然我知道他的写作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曾经岁月怀念回忆那份美好的生活。但是我却天真的把他笔下的白鹿原想象成诗意的白鹿原。或许我为真正上去看,只是在车窗里看到了如今疮痍满目的“荒原尸体”,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白鹿原。我想我还是心存那份对于文学形象的美好想像吧。

蓝田大儒

到了蓝田见到了我们之前联系的县委政研室的主任,他带我们去汤峪。在路上沿山而行,我想到了那个著名的蓝田吕家,一门四进士,理学大儒的蓝田四吕。他们创立的《吕氏乡约》,成为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典范模式。建立了著名的“乡约制度”。它主要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些完全基于道德礼俗之上,建立起来的互助互救制度,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它对当时的农民的行为有着约束和规范,抑恶扬善,移风易俗,曾对于封建时代的乡土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大地还有“乡约”主事。明朝关学大师冯从吾曾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可见《吕氏乡约》的历史地位,而《吕氏乡约》所传递的精神,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是难为可贵,在今天三农危机突出,村庄原子化的今天,在只剩下部队的今天中国农村显得更为重要。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而建立新的“乡约”,也何尝不是国家所需要做的,国家提出来的“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显得很现代,但是缺少了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就是人是社会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那份情感,那份关系才是最核心的。这样人才有归属感,才会体验到人的快乐。

第一次听说那位“横渠以后关中第一人”的“牛才子”,是在正月初四去我舅家走亲戚时,听我舅爷的兄弟说的。彼时我不知道关中还有那么个传奇人物,他就是蓝田牛兆濂。那时因为我对家谱很感兴趣,我听闻我舅家的家族正在修家谱,其中一个修家谱的舅爷提及了,他的一位伯伯就是牛蓝川先生的弟子。那位老舅爷天资聪颖收到牛才子的赏识。从那里就知道了这个大儒。

1912年初,原陕甘总督升允率兵攻陕,企图复辟皇朝。牛不顾个人安危西出礼泉,以民生之计和时局大势晓以利害,使升允罢兵。牛凭借自己的儒家信念,孤身前往,说服升允。他在陕西禁烟,为赈济灾民奔走。

横渠先生是当过官的,也很有才能,建过功,立过业。二曲先生却从不做官,而牛才子却为着天下危亡而奔走。他们各有个的道理,他们都是理学大儒。

修己安人

他们的品行是高洁的,他们秉持儒家理念,操守行事,德行乡里。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都敢于担当,忧国忧民,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们是大师。而我也曾经向这些关中先贤学习。那段时我在图书馆,甚至在在网上找到了这些大师的所有资料。张载、二程、蓝田四吕、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王阳明。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往往有他的应世的学识和彪炳的事功。尤其是王阳明先生。他不仅创立了“心学”,而且被称为“大明军神”。梁漱溟先生唯独服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根据自己的遭遇,日反省,突然有了顿悟,认识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才是万物本源。史称“龙场悟道”。阳明先生在现实的境遇里不断反省,体悟,最后顿悟创立心学。他提倡知行合一,你知道了,你就要践行,不管艰难困苦,不管路途有多艰难,你得去践行,这才能说明你认识到了。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我也在悟我的道,而这些我相信只有在社会大学里体悟,会比在书斋里反思更加深刻。在社会里的修己功夫修炼对我来说才是正道。关于王阳明先生与做人的启示可见竺可桢的《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我那时决定自己也要修身,我也要成为一个儒者。最起码也得有儒者的风范。真正的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笑的是我都只是把那些学到了脑子里,并未学到行动中。我时常讨厌自己的缺点,自命清高,自以为是,自恃才高,就是因为多看了基本书,略微知道的多了那么一点。就“恃才傲物”起来,时常一批判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无论在那个上学阶段,常常扮演的是“意见领袖”的角色。也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在哪个班,哪个班的人气指数很低,但也有几个同学欣赏的,不惜以强老师的称谓。我在语言上经常说要修身养德,而在实际的行动中却是臭毛病一大堆。

再加之,学习成绩稍好点,周围人的夸耀,就变得自大狂妄,曾扬言要成为某某那样的人物。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谈天说地。从小就以懂得多,书看的多,老是和别人讨论。所有的事情,都会给别人能提出意见,而且会用自己所为的见识,所为的知识,转化为所为的道理。去给别人说,这就是理直气壮。

积习难改,曾经不知道有多少次悔悟,要有礼仪风范,别人都不知道我在高中时就买了本《通过细节看人生》,也买有《说话办事诀窍》,类似于这样的书目我不知道看过多少。说实话,看了很多,但是学进去的很少。

每次总能给别人讲好多大道理,做人的大道理,人生的智慧,但是自己却做不到。因为自己还是生活在那个对自我还不构成威胁的环境里。

谁不用给我讲道理,因为我都懂,不是不懂,而是做不到。多说一句我都嫌烦。

不管是要把礼貌当成习惯,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情商是多重要的。见了当官的主动按电梯,不是趋炎附势,而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素养。不会因为你主动去给那些领导去做些什么,你就低人一等,那是因为你是一个有素养的人,应该做的。说话不要抢话,不要逞能,尊重别人。这些我都知道,而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我在看书时反思自己想到的,所以我就想着要修身,立志,明德。这才符合得上传统知识分子,符合君子标准。

工作了快一个月了,社会教育了我很多。人们总是这样,当你给他苦口婆心讲很多对他很有用的道理,他就是感受到了,也做不到,你说的再多没有益处。往往只有在社会中撞了南墙,接受了血淋淋的教训,他们才幡然悔悟。所以对那些毛病很深,屡教不改的朋友,就应该让他去社会接受教育,去接受社会的打磨。他才会更加成熟,更好的在社会中做事。否则,他只能让人远观不可亲近。

而这些问题又何尝不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他们心高气傲,自命清高,把谁也不放在眼里。李白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还有“青白眼”等等。都成为文人争相传送的佳话。而殊不知这些却在某种层面是致命的弱点。

我在学校时,认识到了没做到。我出了学校,接连受打击,碰壁教育,我才深刻意识到了,我如果还那样下去,将会在社会无法立足,我不能老活在在自己的理想中的世界里。我才真正的要去行动,慢慢的学会了修身。

怪不得有人说,国外的教育是幼儿园小学先学做人,后学习知识技能,而中国却相反,先学知识技能,到了大学才学习做人。

我庆幸我身边有哪些欣赏我优点,而又不失时机打击我缺点的人。感谢他们。我懂得了很多,我也在慢慢的改变,不在是以前那样。我学会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注意自己的形象。我在想我们这样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却无法融入社会,那么只会是接连的碰壁。知道有了血淋淋的教训。

我很庆幸他们骂醒着我,我知道了我应该怎么去做。我觉得我醒悟的还不是太晚。

我感觉到了,我体会到了致良知是什么感觉,我也体会到了人人皆可成为尧舜的寓意。

社会是一所好大学。

天下第一汤

桃花三月汤泉水,风醉人不知归 ,我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蓝田汤峪。

下了车,让我大失所望,我原先以为汤峪的布局,汤峪的样子就是曲江的模式,整齐宽广的马路,公共设施齐全,环境宜人。最起码也得是上王村的整齐,规整。可是这里却让我想起了西崔、八里村、沙井村等地方。只是少了些卖铁板烧、串串、凉皮、夹馍、烧烤等看起来美味却对卫生状况不敢恭维的小摊贩。这里拥挤的住宅,加盖的房屋,杂乱的街道。只有几家大公司的院子看起来还有那么点让人舒服。唯一让你欣喜的是那些挂在小店外靓丽的泳衣,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来到了那个我现在还不知道去了啥地方的广场,看到了一个专门用来洗手的温泉。而在这个广场的隔壁就是一条不知是不是汤峪流出来的小溪,已经人工改造。里面的河水已经混沌不清,早已被当成排水渠。岸边也有那么几棵抽出新芽的柳树,但和这个排水渠对应起来,我想唐朝的诗人看到今天的这个现状,不会再有“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的兴致,哪怕在桥头多驻足一会他也不愿意。

奇怪的是如果把那水泥桥换成吊桥,小河的两岸多长些柳树,那么就像极了西安翻译学院的那道靓丽的林荫道,柔软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不时的走过几位长发美女…….

汤峪的那个村,和众多闻名村的发展模式基本一样,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带着大家干,然后办起了村办企业,给大家分红。曹锦清老师在《黄河边的中国》里就提到过了,这类现象。他说中国人善分不善合,但是往往像南街村,华西村。这样的村庄,在一个强有力,能干的带头的村干部带领下,往往会使村庄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南街村被称为共产主义小社区,华西村号称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被证实为家族化管理,我也想知道这个汤峪的大兴实业公司是不是也是这样。已知道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成立大兴实业,由温泉产业带动房地产,几乎覆盖所有产业,村庄快速发展,加速了汤峪迅速发展。据说这里的房价和西安的房价一样。村支书就是这样一位“强人”。

但是由于时间的仓促我没有进行走访调查这个大兴实业的内部管理,股份分红,运作模式。

镇长助理给我们说到在停车场的上面那一片,好多城里人在那买了房子,但是经常住的人不多,基本很空,有些家有老人居住。他觉得这一现象很有意思。这是因为那些年轻人有钱在这里买房,而工作不在这里,只有周末来这里放松,而大多数人在周末来了往往要耗费大量精力打扫卫生。所以辛辛苦苦周内工作,周末又来这里打扫卫生。所以在这里专门打扫卫生的人收入不菲。

我也再次发现了一个中国式闹剧。汤峪在发展的时候,没资金,找人投资。找的是五羊集团,等到实力壮大之后就想吞并或者赶走那个曾经帮助它发展的人。

我不知道汤峪作为一个资源型发展村庄,他们有没有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他们的转型在那里,他们这样的环境吸引力还有多大。他们的可持续能力又在哪?毕竟距离西安还有40多公里。它到底在不在西安的那个经济圈内。虽说他们集休闲娱乐度假,会议场所,但是据说经常来这开会学习、培训的都是国家的单位。

汤峪的未来在哪?资源型城市,最害怕资源枯竭的时候,远如底特律市,近如十堰市。

这个昔日著名的“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的大兴汤院的魅力还在吗?

中午吃完饭,我过于匆忙的往回赶,回去的路车是驰骋在白鹿原上的,望着那绿油油的麦苗,虽然还不旺盛,但是我也恨不得跳下车去咬一口,去尝尝这清新的气息,当然如果没打农药的话我是才去的。

突然追想起我今天的表现,我知道我犯了错误了。我去汤峪是去跑业务谈合作的,而我却带着学术的思维去和镇长助理探讨,去问他有关汤峪的一切,我杂七杂八的问了很多,也很散。以致于让人感觉我是个小孩,啥都不懂。其实我知道,我是想让对方说出,我每问一句都有自己的用意,而这一切全都是学术的探索。

我错了,我现在工作了,我是去谈业务的,我应该用的是商业思维,而我没有很快转化,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导致我觉得那天去了没啥成就,尽管也是没见到那个大兴实业的董事长兼村支书的“强人”。

我想我应该转化为商业思维了,因为毕竟不是在学校了。

看来实践才出真知。

辋川追思

很遗憾这次没去辋川,而诗佛居住的辋川,这个地方以及诗佛本人,都不知道令我多少次想起,那个山幽,水曲,田园更美的地方。

王维的好多田园诗都出自那里,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木啭黄鹂”(《积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些都是“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这些都是在辋川写的。

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极准确的。王维的诗不仅诗画合一,而且富有哲理。诗渗禅意,流动空灵,涤荡人心。

王维居住的辋川别墅,原是初唐宋之问的,后来他在京师当官时重新修建。居住在那里。现在的辋川别墅早已面目全非,王维当时并不是去那里隐居的,他居住在辋川是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去那清净一阵,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京师,还好辋川距离长安不远,他就这样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有人说王维是个大骗子,他居住在距离长安不远的交通要道辋川,他还敢称隐居。但是我却从来没发现这有什么不对,王维本来就是在京都和辋川奔波。他在京都的官场不得志,他的报负不能实现,他厌倦了官僚生活,他要寻找精神的家园,他就去辋川居住,但是他又放心不下国家,他就回去了。有人说王维信佛,但是还没彻底觉悟,没有勇气去出家,或者去山野隐居。王维真的这样让人不耻吗?我想去了山林才是最没用的。俗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那么王维去山林归隐在我看来那就是逃避,还不如东方朔、刘墉。王维的状态是很好的,他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这是他最现实的选择,一方面放心不下朝廷,一方面渴望精神的自由。既出世又入世,我想我能理解王维。人生理想抱负未能实现,怎么甘于归隐。

现今的我们不知多少人,羡慕田园生活,想念乡村,有多少人有勇气去住在乡村田园,大多数人抛不开自己在都市的事业。就是这样,我觉得很正常。我们如果去纯粹生活在田园,心有不甘,去纯粹生活在都市又觉得烦躁无味。那么我们介于田园和都市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我也最喜欢的状态就是这样,能寄情于山水,也能忙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否则我肯定不是很舒服的活着。

正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地带,我们才有这多么美妙的想象,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正是在这之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贵在出入之间。

完成于2014.4.1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luxin201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6504/

蓝田漫记(全文)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