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B则
文论B则
文学作品的美来自哪里?来自趣味.无论抒情、叙事还是议论,都要讲求趣味。做到情有趣味,事有趣味,理有趣味。
山水诗的形象美应当来自再创造。借自然物体的原始形象复合出新的自然图景。这种形象美不能凭人的五官感觉获得,它必须凭人的心智和第六感官才能发现找到。
忙累之人需要闲散轻松的文字,闲散之人需要有内力雕饰的文字。
各种文学理论有互相排斥之关系,比如,江西诗派的“瘦硬”理论与儒家的“醇厚圆润”理论似乎相矛盾,江西诗虽然继承了儒家的诗教传统,但不能全盘继承。
在历来的文学家中,谁的作品最美呢?排在第一位的应是孔子之作品,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容臃圆润,方正质朴。风格醇厚,斯其文最美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知识分子写作喜雕饰和辞藻,平民写作好自然和感觉。前者属有心之作,后者属无心之作。
诗歌是文学艺术之冠,诗歌创作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它文体(如散文、杂文和小说等)的创作。以宁都易堂九子的文学为例,据魏禧称,“真气”说和“重理识”说本是易堂诗歌创作的理论,而且这一理论主要指诗歌内容方面的要求,但这一理论也被易堂文学家运用到散文等文体的创作中,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当代,诗歌创作技法如语言也会直接影响其它文体的写作。
如何创作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这就要遵循苏轼“随物赋形”之原则。艺术的形式如何来?只能来自对客观事物的个性描写和表达,如写梅花的诗决不能误认为写桃花,因为梅花与桃花相比从形状、颜色和习性都各有特性。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中,一定要对事物的特征做细致、精密和繁富的铺排叙述和描写。通过对事物特征周到的刻画,才能把事物的形象美表达出来,才能很好地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在很多散文名作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都可以看到精细复沓的描写。可见,“大赋法”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
散文如何营造意象?这就是要用意象来叙事、抒情和议论。亦即说,无论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抒情文都要坚持用形象走路。
一篇艺术品随着时间的久远,它里面的思想感情就会象水分会释离出来。于是艺术品只剩下形象的干尸。可以肯定,如果形象不美那它就会永远被人抛弃,因此说,大赋艺术品才有可能成为流传的好作品。
文学语言不能无限制地自然流露,因为那是放纵,放纵不是美.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古代文学,都是语言具有向内的拉力,和心气内敛之佳作.
文论B则的评论 (共 12 条)
- 秋思静夜 审核通过并说 文章写得挺好,文笔得当,举例充分,不是为一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