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宝瑶古寨游

2014-02-13 14:38 作者:王祯辅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宝瑶古寨游

文/王祯辅

宝瑶古寨坐落在罗溪西北面,地处峰山腹地。盛时节,三五

文友慕名造访了这块独具风情的土地。

暮夏早晨,强烈的阳光和丰盛的草木.把一条伸向宝瑶古寨的崎岖山路映衬得光鲜而翠绿。车喷着黄尘摇了30余里地进入宝瑶地段。陈村长提议沿湘黔古道进瑶寨,大伙欣然应允,下车沿山坡走上一条青石板路,村长告诉我们脚下踏着的就是湘黔古道。走过古道上仅存的风桥,沿石板路前行,丰茂的野草把平整石径掩没,显得荒凉悠远。这节石径原有的交通功能早已弛废,我只能试图以古人的心境去步步丈量脚下的古道。脚在石板上平平仄仄地磕击出沉闷的声响,耳际隐约听见铃声在远山摇曳过来,驮货的马队,赶路的旅人,几经峰回路转,行走在

杳无人烟的山道深处,让人顿感大山的空寂和旅味的苍凉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杆烟的功夫,古道石板路便把我引进宝瑶古寨。原想宝瑶古寨应是青砖碧瓦,城堡林立,风格古朴的古建筑群。今日得见,视觉与想象有点判若霄壤,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减我们的游兴。村寨已被历史改造成深褐色青瓦木屋,却又不失苍拙高古。我伫立在这瑶寨中环顾探视,找寻着昔日古寨的遗迹,颓垣呢,断壁呢,残砖剩瓦呢?都荡然无存了吗?所幸古寨不曾让我失望,不远处,从木屋群里伸展出一排古老的青砖墙垛,远远透过一股沉沉的暮气来,依稀能分辨出当年古寨雉堞别具一格的风貌。修过乡志的陈村长给我们讲述一段揪心的故事:民国8年,贵州匪首朱老巩,黔阳匪首刘同山纠集土匪1000多人窜进宝瑶,将宝瑶古寨团团围住,瑶民凭坚固的围墙顽强坚守了三天三。后来,土匪见强攻不下,打开了宝瑶的一个货栈,抢来大量的煤油往村寨里泼,野蛮放火烧寨,一时间,火光冲天,血一般染红天际。在烈焰的炙烤下,古寨青砖高墙在苍茫的暮色中轰然坍塌,土匪乘隙而入,杀死瑶民百余人……清凉的山风时断时续地从古寨颓壁残垣间穿过,轻轻拂过眼睑,我顿感眼眶潮润。眼睑张合间八十多年易过,此时此刻,骄阳照耀下四围青山如黛,梯田层层吐翠,瑶民的屋舍散落其间,一派平和静穆的景象,不由让我陷入对岁月,对历史,对宝瑶古寨的深刻沉思当中。

“呷熬茶去!”陈村长催促大伙,“你们晓得上五里喝熬茶,下五里讲瑶话吗?”我们茫然摇头。陈村长也不正面讲解,却对熬茶的制作工艺津津乐道。熬茶是瑶家的习俗,起于何时已无据可考。熬茶的茶叶是采摘山中谷雨前茶树的嫩叶,揉三遍。微火炒三遍,再搓成蚕豆大的茶坨,放入篾筛里挂在火塘顶上炕熏。熬茶的茶锅一般是几代人留传下的,大

部分人家是用烂生铁鼎罐底部敲制而成。

品熬茶的处所安排在舒书记家,一路笑语中,不觉到了舒家。出于好奇,我走进茶间。茶间设在厨房一侧,安有木框做成的四方灶塘,两面靠壁,靠壁两方各摆一条宽厚的木长凳。灶糖中置铁三脚架,柴火舔着架上茶锅。主人站在茶锅全神贯注地熬茶。据说熬茶只能站着不能坐着,坐着就对客人不敬。茶在锅里“吱吱”地煎熬,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见此情景我不觉忆起白居易的诗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茶酽如酒一点不假。反复煎出的浓茶斟人茶盏中,茶汤黑褐色,如有尊贵客人来访,主人会往茶盏中加少许冰糖,这是瑶民的最高礼遇了。伸嘴轻轻一啜,茶味强烈冲击味觉,如美酒般苦甜交融,醇厚绵长。再细细一品更觉回味无穷,意味深长了。

熬茶这么一喝,全身陡感心清气爽,倦意全消。对当初陈村长所讲“上五里喝熬茶,下五里讲瑶话”之意似乎有所感悟。上五里宝瑶、仙人桥、崇阳坪一带古为湘黔必经之地。过往的烟商、布商、银商络绎不绝,路经宝瑶一带,在此投宿安顿。明末清初时,宝瑶古寨商贸异常繁荣,有烟馆、茶馆、酒馆、店铺,俗有“小洪江”之称。凉山界是进宝瑶的一道天然屏障,此地山高林密路险,时常有土匪猛兽出没,翻过凉山界进入宝瑶的客商都有九死一生之慨。一进宝瑶地界,过客们便可以放松放松警惕、放松放松心情。瑶寨敞开真诚的怀抱,热情地迎来送往,一杯杯熬茶熨贴过客们旅途劳顿的心灵。可以推测,为了交流的需要。瑶民们付出放弃母语的代价,大胆操起了汉语。瑶话仅有语言,没有文字依靠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经岁月的风雨洗蚀,宝瑶一带的瑶话逐渐淡出这方山水,而温暖南来北往人心的熬茶却传承了下来。瑶民感情真挚到了义无反顾的地步,细细思量,这需要何等超迈的勇气和果敢的胆略来完成这语言上的融合呢?恍惚间,夕阳如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象浮现在眼前,我一如疲惫赶路的旅人,随了一列驮货西行的马队,缓缓走进这座古朴的瑶寨。瑶民们欣喜接待了我们,把马安顿在马厮,配好料草,然后客气地把我们邀进茶间,围坐在火塘边,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熬茶,主人站在一旁与我拉着家常,打听关于山里山外的人事。

“莫忙吃杯茶再去,且缓待几阵风来”。这是离开宝瑶古寨地界处“思义亭”上的一副楹联。相传清道光16年乡贤陈再辉仗义疏财举家资修建。当时名曰“施义亭”,意为施舍行善,以义相投。后来,过往旅人在离开宝瑶地界过亭西去时,在此亭思念铭感一番瑶民们的款款情义,遂改为“思义亭”。这发自肺腑的一改,改出了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勾起无数人荡气回肠的联想。时间如白云过隙,今日来思,仍能感触到瑶汉两家动人的深情厚义……

山中的天气没有预报,晌午时分,山雨不邀而至,无拘无束地把瑶寨浇个通体清凉。这个曾经为过客旅途避风遮雨的古道驿站,站在历史的风雨里繁华热闹过.寂静落没过。我不过是冒昧造访的匆匆过客,有幸留连在溪壑萦纡,草木葱茏的山色中,沉醉在熬茶飘香,质朴好客的民风里。斜斜的凉雨和着山风拂面而来,我莫名有一种为之击节而歌的冲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20518/

宝瑶古寨游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