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作者痴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见与不见》这首名诗,既然署名是仓央嘉措,笔者不妨就这样理解和绍介吧。
仓央嘉措(1683—1706),是西藏六世达赖喇嘛。藏南门隅(今西藏山南错那)人,寿仅24岁。他年轻的生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充满传奇色彩;他惊人的才华,借助日常性说唱,成就其“圣歌”,得以在人间传唱。其诗仿佛从雪域高处轻翔而来,或者从心灵的圣湖泠泠流出,既忧伤,又愉悦,充满天籁的韵味与质感,读之让人“身心这般安泰”,却又“迄今都还不知其然”。最打动我的是来自佛门特有的那份善良与忧伤。比如《仙鹤》:“雪白的仙鹤啊,/借我羽翼之力。/说好不往远方,/只是飞飞理塘。”理塘就是活佛的故乡,日思夜念之后,活佛想借仙鹤的“羽翼之力”,飞回家乡去看一看,那种想象,那种顾盼,那种思念,无一不表现了作者说唱方式的含蓄与简单。这种神圣的含蓄与简单,恰恰把复杂的情感,盛放到一定的尺度上燃烧。正是这种神圣的简单,最令人荡气回肠。
仓央嘉措创作的“古鲁”,有人译为“情歌”,然龙冬先生认为,原文并非“情”,而是崇高到“脖颈”的一个极大尊敬的前缀,故译成“圣歌”。从仓央嘉措这首流传很广的作品《见与不见》来看 ,即便当成情歌恐也不妥,倘若一定要当成圣歌恐也未必。笔者用心去读,从“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等同义反复而层层推进的抒情节奏,最后到“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的心灵氛围,读到的是禅,是钥,是沾花,是微笑,只因“形象若偏离,寂照最动情”(河马语)。南宋圆悟克勤(1063—1135)禅师曾作艳诗一首:“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此诗由艳入禅,与仓央嘉措那种悲欣交集的内心体验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借写情以表达各自内心的微妙,却殊途同归。
都云作者痴。既是诗好,读者也喜欢,真正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正如史上就有不少“佚名”诗。只因爱与不爱,或者见与不见,同样深刻,美妙相等。
下面请欣赏仓央嘉措的力作《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都云作者痴的评论 (共 8 条)
心雨落花中【心语落花中】:禅悟的爱,无疆无夌。大到一切生灵,小到自我。
河马:回复@心雨落花中【心语落花中】:你好,朋友。《心雨落花》有点禅意,今天已由广州佛教在线禅诗入门栏目转载。谢谢。 河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