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冷观王安石变法

2014-02-07 13:58 作者:陈宣章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冷观王安石变法

佚名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很多,像王安石变法这样出名者不多,例如:商鞅变法。其实,每次改朝换代,新国王或新皇帝都会作政策调整,只是幅度很小或者涉及面不大,就没有冠以“变法、改革”而已。每个朝代都有律法,而且不相同,就是根据统治需要作政策调整。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新国王或新皇帝作政策调整,往往根据民心背向,但是主要还是为了统治需要。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时,例如: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变法就是改变生产关系,用地租剥削取代奴隶剥削,因此能够解放生产力。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等等就是如此,因此这个诸侯国能够迅速强盛,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出名,还因为“马列经典作家曾经评论过王安石”。但是,1.马克思从来没有评论过王安石,说马克思称王安石为“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是没有根据的。2.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在1000年前差一点把中国带入资本社会”,但是,王安石根本没有提出过“土地收归国有”。当时,中国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宋朝乃至元、明、清仍然是封建社会。清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导致清朝灭亡。

旧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方面——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又一方面——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一身而二任焉’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就是欧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也是同具的。大敌当前,他们要联合工农反对敌人;工农觉悟,他们又联合敌人反对工农。这是世界各国资产阶级的一般规律,不过中国资产阶级的这个特点更加突出罢了。”“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被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王安石变法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巩固封建社会。1067年,20岁的赵顼继位,成为北宋第六任皇帝,次年改年号“熙宁”元年,故王安石变法被称为“熙宁变法”。当时社会状况如《宋史•食货志》所言:“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外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也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赵顼父亲宋英宗“治平”年间,国库收入4400万,支出880万。熙宁年间,国库收入5060万,支出也是5060万。宋神宗赵顼面临“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的危局,焦虑可想而知。支出增加的原因:1.北方辽威胁,长期战事,不但军费支出庞大,而且每年给辽国、西夏送“岁费”,换取和平。“岁费”还年年增加。2.人口增加,宗室蕃衍,吏员岁增,募兵益广,结果“禄廪奉赐,从而广增”。3.宋朝制度“中书省、枢密院、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各自为政”。中书省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国库早已空虚,枢密院还在招兵买马(“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百姓早已贫困,三司还在横征暴敛(“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省明知此情而无法抑制;皇帝为了消减“相权”,不肯改制。

熙宁年间国库收入增加,本身就是加重人民负担的结果。因此,宋神宗多次对大臣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于是他想到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的动机:1.治国安邦,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2.变风俗,立法度。3.增加国库收入;4.减轻人民负担。新法包括:1.救济农民的青苗法、水利法;2.治理财政的方田法、均税法;3.两者兼顾的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4.整饬军备的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这些新法设想很好,如能不走样实行,可以富国强兵,重振朝纲。结果却阻力重重,适得其反,一败涂地。为什么呢?

一、用人错误。王安石的“哼哈二将”是吕惠卿、韩绛,而吕惠卿是二号人物。

吕惠卿在变法期间,曾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并兼经筵馆阁、制置三司条例检详文字、司农寺、国子监、军器监主管官员,还任过知谏院、知制诰、翰林学士和宰相府都检正,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反对变法的头号人物司马光谏帝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司马光又贻书王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右司谏苏辙条奏其奸曰:“惠卿怀张汤之辨诈,有卢杞之奸邪,诡变多端,敢行非度。王安石强佷傲诞,于吏事宜无所知,惠卿指擿教导,以济其恶。又兴起大狱,欲株连蔓引,涂污公卿。赖先帝仁圣,每事裁抑,不然,安常守道之士无噍类矣。安石于惠卿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方其求进则胶固为一,及势力相轧,化为敌仇,发其私书,不遗余力。犬彘之所不为,而惠卿为之。昔吕布事丁原则杀丁原,事董卓则杀董卓;刘牢之事王恭则反王恭,事司马元显则反元显,故曹操、桓玄终畏而诛之。如惠卿之恶,纵未正典刑,犹当投畀四裔,以御魑魅。”可见,反对变法者都认为吕惠卿是“奸邪”小人。

其弟吕升卿无学术,引为侍讲。又用弟吕和卿计,制五等丁产簿,使民自供首实,尺椽寸土,检括无遗,至鸡豚亦遍抄之。隐匿者许告,而以赀三之一充赏,民不胜其困。又因保甲正长给散青苗,使结甲赴官,不遗一人,上下骚动。

吕惠卿为独揽大权,竟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郑侠疏惠卿朋奸壅蔽,惠卿怒,又恶冯京异己,而安石弟安国恶惠卿奸谄,面辱之。于是乘势并陷三人,皆获罪。安石以安国之故,始有隙。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韩绛为相不能制,请复用安石。”王安石罢相后又复相位,吕惠卿贼心不死,将王安石私信抛出,其中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逼得王安石辞职,从此告别政坛。“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安石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惠卿所误也。虽章惇、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

王安石退出政坛,吕惠卿横行霸道,韩绛为相不能制,还因王安石与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变法怎能不败?

二、念歪“好经”。新法要官吏实行,但是,官吏为了私利,故意念歪。

以青苗法为例。这是新法中最能兼顾国家、民众利益的方法。春天是农民青黄不接之时,以往农民向富户借高利贷,等夏收秋收后还贷。如果天灾,农民只能卖田还债,造成土地兼并;一般也就是被盘剥而已。青苗法由国家向农民低息贷款,秋后还贷,以“催兼并,济贫乏”。这样,既免除农民被高利贷盘剥,又增加国库收入。国家的低息贷款实际是用出卖粮仓陈米获得,这样还有在青黄不接之时平抑粮价飞涨的作用,既救济农民,又减轻农民负担。所以,王安石夸下海口:“我不用增加赋税也能增加国库收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规定年息二分(已经很高,但比高利贷要低)。结果地方政府是:春季放贷,半年收回,利息二分;秋季放贷,半年收回,利息二分。这种由官府垄断的放贷,因执行不一,最高者竟然达到年息二分的35倍。而且,贷款手续繁琐,道道手续要交“好处费”。由于中央向各地下达放贷指标,地方官员就强行摊派、层层加码,成为“奉旨贷款”,即使富农、地主也得贷款,否则就是抗旨犯法。地方官员借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百姓负担反而加重。

几乎所有新法结果都适得其反。朝廷要征兵,贪官污吏就收征兵费;要办学,就收办学费;要剿匪,就收剿匪费……风过留痕,雁过拔毛。变法后,宋神宗32座内殿库房堆满绢缎,只好再建库房。司马光说:“不取诸民,将焉取之?”结果,民怨沸腾,甚至发生东明县一千多农民进京上访事件,在王安石府前闹事。

一个被王安石嘉奖提拔的城门官郑俠,为拯救黎民,三谏上呈神宗帝,使其不得不废除“青苗法”。熙宁六年三月,正遇久旱和蝗灾,加之地方以青苗法为辞,加倍剥削农民,民不聊生,大批农民破产,到处流亡乞食,每日都有不少流民涌入京城。郑侠在城门上见此惨状,又想到王安石不会采纳异见,于是采取“画谏”的办法,把每日所见到的情形,画了《流民图》并附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书谏),奏章声称:“为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乞斩臣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已旱九个多月,怎能保证十日内会下雨呢?这是冒死进谏,即尸谏(“文死谏”)。最起作用的是流民图。史载:神宗大为震惊,“反复观图,长吁数回,竟夕不寐。”两宫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甚至声泪俱下地说:“安石乱天下。”对于人怨天怒,神宗动心,次日即下旨开仓救济灾民,废除被地方官篡改的“青苗法”和清理军费等十八项措施。事有凑巧,三日后果然大雨,民间欢呼相贺。久旱必雨虽然救了郑侠一命,但依然被权臣们治以“擅发马递”罪,流放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编管(管制)。

三、划线站队。当时,凡是对变法提出不同意见者,都被作为“保守派”、“顽固派”排斥、打击、清洗。不管白猫黑猫,赞成变法就是好猫。结果,如吕惠卿那样心术不正的小人被重用;而大批有才有识之士被排斥,例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还有文彦博、韩琦、范纯仁等等,人才济济。

其实,这些所谓的“反对派”,只是不同意见而已。他们也认为要改革,例如:司马光的“屯垦戍边”就是一举四得的改革方案:1.农民有地种;2.国家有边防;3.平抑河东粮价;4.不用远运军粮。又如:枢密使文彦博与庞籍(司马光的恩师)冒死改革军事制度;韩琦与范仲淹(范纯仁的父亲)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实行“新政”,比王安石变法要早。南宋•陈良说:那个时期的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但是,王安石变法后,他们统统被列入保守派。

四、一意孤行。当新法被地方官篡改、歪曲产生恶劣后果后,王安石独断专行。

熙宁四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民众为规避保甲法,竟然有人“截指断腕”。宋神宗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王安石不顾一屑答:就算靠得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民心民意无足挂齿。

朝廷大臣中,韩维、吕公著原是王安石的靠山;文彦博(时任宰相)、欧阳修原是王安石的荐主;富弼、韩琦原是王安石的上司;范镇、司马光原是王安石的朋友。结果他们都被排斥、打击,与王安石分道扬镳。王安石听不得不同意见,处于“众疑群谤”之中,结果是众叛亲离,后来退出政坛,更成为孤家寡人。

王安石对于大臣们的诘难,咬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主义)还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王安石变法还搭上子王雱的性命,“因吕惠卿故发病而死”。宋哲宗元祐元年三月,最后一个免役法被废除。一个月后,“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王安石郁病而死。王安石死后改革派人员有的被贬,有的被流放,有的入狱,改革活动跌入低谷。直到宋哲宗长大亲自执政后,开始启用继承王安石遗志的变法派领袖章惇为相,变法才重新燃起火光!然而,因保守势力实在太大,宋哲宗年纪轻轻便悄然离世,再加上变法派内部人员争权夺利,间接导致章惇维系变法的失败!章惇死后,王安石变法才彻底宣告失败!

五、神宗无能。中国历史上,死后庙号“神宗”有两个:宋神宗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据谥法“民无能名曰神”,意思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后期三十年不上朝,“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纵情于酒、色、 财、气。荒怠情形有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

爱好抽鸦片烟、过度饮酒和沉迷于后宫的朱翊钧,怎么与大刀阔斧支持变法的赵顼享用同一个庙号呢?大概是变法一败涂地、对西夏战事次次惨败。

六、标本不辨。治国与治病相仿,要辨证施治。标和本要搞清楚。新法注重治标,却不治本。例如:风寒感冒如用大量清热药,反而起反作用。

《宋史•食货志》记载,变法之初司马光对宋神宗说:“国用不足,在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这些都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方法问题。社会生产力受到生产关系制约,不可能飞速发展。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的基础就是封建制度。新法不涉及封建制度,一味要增加国库收入,结果必然增加百姓的负担。变法后,宋神宗32座内殿库房堆满绢缎,只好再建库房。司马光说:“不取诸民,将焉取之?”而百姓不堪负担,流离失所,结果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愤。所以,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其实,反对派并不是奸佞小人。司马光只反对新政,不否定王安石的人格:“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王安石死后,卧病在床的司马光建议朝廷厚加赠恤: “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大哉。”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苏东坡在王安石落难时写诗给他:“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在代宋哲宗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政敌王安石为“稀世之异人”,“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和司马光,一个成“大奸大恶”、“熙丰(熙宁、元丰是变法时的年号)小人”被千夫所指,一个成“元祐(宋哲宗年号)奸党”(人数多达120-309人)被后世唾骂,而北宋王朝也与他们同归于尽。正是:“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过河”。

作为变法总设计师的王安石没有私心,为了抑制富户奸商,获得国家、人民双赢,但是结果适得其反。假如王安石是为了翻案,是为了官二代暴富,是为了结党营私,是为了独断专行,这个变法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形象呢?2014.1.6.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8502/

冷观王安石变法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