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养生心法探微

2014-01-09 16:52 作者:伍味子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关键词】中医、养生、复兴、弘扬、传统文化。)

养生是圣人的大智慧,也是百姓的健康法宝。上善若水,养生之本;道法自然,笑遨人生。这是本人的养生理念。今撰此文,其宗旨在于复兴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及倡导健康养生心法。

金代著名中医学家刘完素曰:“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净空法师亦教诲我们:“我们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心里面有贪嗔痴三毒烦恼,这才生病! 如果我们的心恢复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你本来有病,不要看医生,就好了!为什么?它自己调整了!”由此可见,养生的关键就是养心,所以就有了“药是引子,心是病根”的说法。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在《养生论》中有云:“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大意为:精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就像国君治理国家一样。……心地清净而虚怀若谷,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不可以有不合情理的欲望。知道图求名利地位会增添烦恼,甚至损及德行,所以需要淡定而不强求,并不是心理上有着贪欲而在行动中克制自己。知道油腻之美味的害处,就要从主观上远离这样的食物,并不是心理上想吃而又去强加抑制。身外之物可以影响你的内心而不纯洁,精神可以因淳朴恬静而增加生命的活力,大度就会没有抑郁,宁静就会没有私欲。所以要坚持单纯、和谐、规律的生活方式,才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主张养生在于心静,不为外物所累。然这种静是相对的,是动态的,行事要以顺其自然为法则才是静的本真。即清·曹庭栋《养生随笔》中的“动而不妄动”是也。

老子曾传教于孔门弟子南容,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此是养生大道,并另授养生之经,曰:“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如此也并不完美,所以老子又言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这样做就算尽善尽美了吗,也不是。所以老子又强调曰:“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就是说,循按自然之法,内外至忘于心,当你无欲无求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你了。参悟于此,我们就会体会到:圣人之道,真是经典至极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遵循啊!

那么,又怎样更好的去顺应自然呢?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则有着更精辟的论述:“余闻上古之人,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是说现在的人,50岁手脚就不灵活了,是时代变迁的缘故,还是人失去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又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指通过合理的养生使人的精神愉快、气机顺畅,都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五方之民的生活得到了满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指出不管是愚钝倔强的人、聪明豁达的人、有能力的人、无能力的人,均不受物质名利的诱惑,因此达到合乎自然的养生方法。)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庄子·刻意》称为‘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这段经文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养生精髓,其朴素的思维方式和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与道家同出一辙,“德全不危”是说完备的养生之道,应该是道与德的结合,精神就不会出现亏虚,此又与儒家以仁德养生之意相通。由此可见,修心养德、淡定守神之养生心法,不仅仅是中医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修其心,还要醒其智。过多的去追求物质与金钱,人们的心性不平衡,智慧也愚钝起来。当下有一种病叫“愚昧病”,因为是我刚刚命名的,所以还没有人去统计,如果统计出来的话,那一定是流行病了,因为患这种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患这种愚昧病的人的特征就是:盲目的乱吃药和过度的依赖保健品。其中有不懂装懂型的,自以为知之一二,身体稍有不适,就乱分析,乱用药(没病的可以吃出病,有病的越吃越重或又吃出别的病来,包括不合理的服用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假如你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生活方式,单纯依靠保健品,又能解决多大的问题,是能治病还是能养生呢?);再就是有病乱投医型的,得病之后,本人及家属都急躁得不得了,不能在正规的医院进行详细的诊治,专看野广告(包括与一些讲座乱对号),到处投医问药,本来不需要打针治的病,也非得挂几个吊瓶才觉得舒服,劳民伤财不说,还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还有的人以为天天吃点补品或人云亦云的天天吃哪种食物,就能保证自己的健康了。孰不知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自然属性,如果与你的体质不符,是要起反作用的。实际养生的关键不在于你吃什么,而在于调节你的心态;养生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长寿,而是要修出一个健康的心灵快乐的人生。假如你贪欲不断,不能正其心,又有什么灵丹妙法让你健康快乐呢?正如《庄子·养生主》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与物质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与物质,就会劳神伤身,既然知道如此,还要过分的去追求,那身体就十分危险了!所以,不要因为贪念而妄动,要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常法,便可以不伤身体,保全生命,护养精神,就可以乐享天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修其心,更要行其仁。必须要以“仁者”之胸怀,练就宋 ·欧阳修《乞出表》“大仁博而无私”的精神境界,才能容下大千世界。只有容得了天下,才能守得住淡定。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并不是超然物外,脱离世俗,而是要以“天下为公”的姿态,入世救世,造福社会。这种修为,是因爱而神定,是因舍而平淡。爱是大道,爱心高于一切!这也就是孔子的“仁者寿”之说,也是儒家养生之大法。孔子的“仁”之道乃是儒家学说的总纲,“仁者人也。”是说仁爱之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爱乃仁之本,仁之道,便是“德”之行也,“行”是关键。唐代韩愈以“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原道》)的高度概括,充分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大学》言其 “修身在正其心”,汉代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曰:“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仁者,不但要有大爱之心,更要行大爱之法。既 《论语·雍也》所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首先要先爱别人、宽容别人、帮助别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说的就是:有智慧的人,其乐像水一样长流而圣洁;有德行的人,其乐像山一样长久而高雅。智慧是需要不断探求而取得的,德行是需要冷静的思考才明白的。人因为有智慧才快乐,人因为有德行才长寿。孔子在人格修养方面还讲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有德行的人,因内心坚定就不会被外界所干扰;坚持正义的人,就不会因邪恶而出现畏惧。正如《孟子·告子上》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语·卫灵公》亦云“志士仁人,如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就是说,“仁者寿”当以义字为先,以社会为重,不能单纯为了长寿而做出有损品德的事情。虚假作伪、巧言令色,以及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的行为还是越少越好。 所以《论语·学而》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述而》又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仁者寿”以仁义为主的生命价值观 ,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着无可替代和超越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要做到“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无量寿经》),就必须要以虔诚的心态去多读圣贤之书。清代学者张英说:“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聪训斋语》)。清·熊伯龙《贻谷堂诗文集》亦曰“忧愁非书不释,愤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宋代文学家陆游《枕上作》亦有“病须书卷作良医”的名句。国父孙中山更是“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读书可以明理,明理即可平心,心平则可延年。所以,读书又不失为养生之大法。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就是说一个人的抗病能力强,有些致病因素就不会侵害到你。这种“正气”除了身体上的精、气、神充足以外,人的心理上的正能量更要充足。要获得心理上的正能量,那就要淡定,淡定则能量自生;那就要仁爱,仁爱则能量自长。博爱之心,淡定之法,我们远不及古人,近不及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因博爱而救国,又因爱国爱民而淡定的辞去大总统职务)。所以,不论从弘扬文明的角度,还是修心养生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努力的去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于人真、爱、度、舍;于己勤、简、静、修。此乃“仁义”之道,养生之大道也。

(伍味子2013年12月17日于吉林·蛟河·城市家园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2516/

养生心法探微的评论 (共 12 条)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艳宝宝
  • 今生依梦
  • 豪情放歌
  • 晓晓
  • 三月风

    三月风欣赏 赞

    赞(0)回复
  • 慕容若雪

    慕容若雪刚好最近在读皇帝内经,这里就有一篇,不错。但是这里引用的名言过多,希望结合自己的经历还有心得来写,就更完美了,仅个人见解。

    赞(1)回复
  • 伍味子

    伍味子回复@慕容若雪:切中肯綮,欣然接受。老张谢了!

    赞(0)回复
  • 绰约仙子

    绰约仙子写的真好,呵呵!转发了!

    赞(0)回复
  • 伍味子

    伍味子“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是说现在的人,50岁手脚就不灵活了,是时代变迁的缘故,还是人失去了养生之道呢?“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指通过合理的养生使人的精神愉快、气机顺畅,都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五方之民的生活得到了满足。“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讲的是:不管愚钝倔强的人、聪明豁达的人、有能力的人、无能力的人,均不受物质名利的诱惑,因此达到合乎自然的养生方法。

    赞(0)回复
  • 伍味子

    伍味子孔子的“仁”之道乃是儒家学说的总纲,“仁者人也。”是说仁爱之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的,爱乃仁之本,仁之道,便是“德”之行也,“行”是关键。“ 仁者寿”以仁为主的生命价值观 ,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着无可替代和超越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