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锦秀茶祖”树龄的质疑
对云南“锦秀茶祖”树龄的质疑
傅伯勇
据传,位于云南凤庆的“锦秀茶祖”古茶树,根部周长5.8米,树高10.6米,树干直径1.84米,树龄高达3200年,是目前地球上发现的最粗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堪称“世界茶王之母”。 而得出这一推断的,是1982年北京市农展馆馆长王广志先生,他是以同位素方法,推断其树龄超过3200年;后来,广州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叶创新亦对其进行研究,结论一致;2004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治博士及日本农学博士大森正司对其测定,亦认为其年龄在3200年至3500年之间。
如此这般权威人士这样认为,看来似乎是铁板定钉了。但我想,那棵树可能的确很古老,而要说有3200年,我不得不质疑。现在,测定树龄的方法无外乎几种:一是碳14测定法,二是年轮测算法,三是CT扫描法,四是文献查证法。下面,我分别用这四种方法对“锦秀茶祖”古茶树树龄质疑。
一是碳14测定法。在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碳—14年代测定法,就是根据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分为常规碳—14测年法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两种。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生物活着时通过呼吸来补充碳—14,而当某种植物或动物死亡后,其体内的碳—14就开始衰变,但稳定同位素碳—12的含量不会变。在已知碳—14衰变速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年代。由此可见,一是,抽取样品的前提是,这棵茶树已经死亡,但是,事实却是这棵茶树依然还活着,是从哪里抽取的样品?二是,这棵茶树既然还活着,碳—14就没有开始衰变,而在活着的茶树上,抽取样品,测出的数据准确吗?三是,或许是在这棵茶树的枯枝上抽取的样品,但是,这枯枝是完全死亡呢还是部分死亡,如果是部分死亡,测算出来的数据又准确吗?如果是完全死亡,年轮较近的嫩枝与年轮古老的主干的碳—14是不是完全相同?四是,如果是从树干打孔取样,又是取哪里的样品相对准确?或者如愿地取到样品没有?这些都不值得质疑吗?
二是年轮测算法。树木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深浅结合起来成一圆环,这就是树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轮。年轮图案同气温、气压、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以上资料,说这棵“锦秀茶祖”古茶树,“树干直径1.84米”,也就是说,半径是0.92米。我假定,茶树上一年与下一年的年轮线距离为0.005米,即一年长5毫米,那么3200年,该是多少?是16米。换言之,这棵茶树的半径就是16米。但是,现在这棵茶树的半径只有0.92米,悬殊15.08米,即树龄相差3016年,这棵树的实际树龄即为184年!我们再缩小,如果茶树上一年与下一年的年轮线距离为0.0025米,即一年长2.5毫米,这棵树的实际树龄也只有368年!我们再缩小,如果茶树上一年与下一年的年轮线距离为0.001米,即一年长1毫米,这棵树的实际树龄也只有920年!每年半径长0.001米,已经很缓慢了,那么3200年,又是从何而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是CT扫描法。CT测龄法,就是通过三维CT扫描,然后重建得到树干断面图像,在重建前后均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增强质量,最后通过年轮数目来判断树龄。这相对准确,但是对树木伤害大。但是,那几个专家都没有用这样一种仪器,对“锦秀茶祖”古茶树进行扫描,不知道是当时还没有这种仪器呢,还是害怕露底曝光?
四是文献查证法。既然是3200年的古树,至少在2000年前就是古树,但是不知道2000年前的一些权威资料上记载没有?既然是3200年的古树,至少在1000年前就是古树,但是不知道1000年前的一些权威资料上记载没有?既然是3200年的古树,至少在500年前就是古树,但是不知道500年前一些权威资料上记载没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据传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都只是“据传”。对“锦秀茶祖”古茶树,凤庆没有提及过任何相关文献佐证,不知道为什么?而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也没有记载,也不知道为什么?
之所以产生质疑,是因为,一方面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对现在的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我不敢轻易相信。当然,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茶界泰斗,以上这些,也仅仅是一孔之见。
对云南“锦秀茶祖”树龄的质疑的评论 (共 9 条)
- 海虹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候作者!欢迎来我空间踩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