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一片竹林
在我老家四川,有一处显得很特别的“景致”,那就是每户农舍的院坝前,都种着一大片楠竹。无论你是乘坐火车还是汽车,只要一进入四川盆地,这样的竹林便随处可以见,让人在 旅途的沉闷之中顿感一种格外的清新。
说是竹林,其实是夸张了一些,四川的农村,村民居住的地方不同于江西,不是集中地居住在一个村落中,而是星星点点地散在四处的旷野上或山坡上、稻田旁,有的农户之间相距一两里之遥,而那一簇簇的楠竹,便成了有住家户的标志了。
每次回四川探亲,总是要去乡下的老屋转转,那房前屋后的翠竹总是令人倍感亲切与新奇,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想和儿时的回忆。记得7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每当放暑假,母亲便将我送到乡下的老家姑姑那去玩,一个暑假大半的时间都在那里度过。姑姑的屋前就是一大片楠竹林,印象中的姑父是个非常勤劳的农民,有一手编制竹器的手艺,农活不忙的时候,砍下一捆竹子,编织成一些竹制品,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变为现钱,换得一点油盐酱醋以作家用。如今,姑父已经八十多,早也是做不动的年纪了,看着那一簇簇的楠竹,想着这可以换钱的好东东,也只能是望竹兴叹了。而我与那些表哥表弟们,则可以找上一根细竹,拴上一根丝线,用一根废弃的衣针挂上,时不时还能够在稻田中钓上几条小鱼儿。那情景,至今尚难忘怀。
“文革”的年代,为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夜之间所有的竹子被砍了个精光。农舍犹如被扒光了衣服,冷冷地站立在旷野之中。改革开放后,这一簇簇的竹林才得以焕发勃勃生机。如今,砍竹到集市上去换钱的少了许多,而越来越茂盛的竹林便成了农家劳作之余休闲的好地方。
要说观竹,莫过于夏夜。每到夏日,人们吃过晚饭,便三三两两地来到院坝中。泡上一壶家乡的土茶,摆上一喋花生,围在一起,一口香茗,一粒花生仁,摆开那四川人常见的“龙门阵”。此时,夏日的余晖钻过稀疏的竹叶,抚摸在人们的脸上,并不感到什么燥热。起风了,一阵轻风吹过,竹林在风的吹拂下来回摇动,竹影婆娑,像一位绿衣少女在翩翩起舞,阿娜多姿。夜深人静,躺在床上,侧耳细听那雨打竹叶的沙沙声,这是只有回到故园才有的享受。
记得有一次朋友聚会,酒至半酣,一位朋友在大谈特谈其对竹之感受,说做人啊,就像竹一样,东边来风西边倒,南边来风北边倾,随风倒才是人生的处事哲学。而我却不以为然,无法苟同,我看到的是竹的另一面,当狂风暴雨来时,它只是暂时地被迫弯一下以承受无法抗拒的压力,最终还是会直起腰板,终不会趴下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生的道路永远是不平坦的,随时随地都会有困难,有烦恼,有意想不到的“败笔”,有挫折。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每个人不都应像竹一样,规避风险之后,还得挺直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