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明如月——有关月亮的古诗

2013-11-11 18:15 作者:无尽藏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月亮是人类心灵膜拜的女神。我国古老的《诗经》中就有《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美人腰姿婀娜,惹人心动,这美人,正是在那皎洁的明月下。诗有点古老的性感,这是后来文学历史中很少再出现的。屈原《九歌·云中君》颂美月神的光辉“烂昭昭兮未央”,满怀神往。在后来的历史中,月亮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诗意寄托。汉末《古诗十九首》里有《明月何皎皎》篇。《三国演义》里美女貂婵将心事托拜于明月。不可思议的是,青梅煮酒的英雄、三国里最强大的角色曹操,在名篇《短歌行》中,对月亮发抒阔大的感伤:“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豪壮如他,彼时也是忧伤绵绵,可见一轮明月多么扣人心弦!

进入唐代,明月适当地摆脱了一些人生短暂的悲凉色彩,转而以明朗为主。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甚而传达人们对永恒感悟:“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什么是永远?你看那天上的明月,它亘古存在着,所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说法。而明月在诗人笔下,亦有些仙色彩。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敢于邀明月为伴,表现人类自我形象的魁伟。还有一位壮阔的文人是宋代苏轼,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拓千古绝境。词末的祝福也阔大温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间的多少美好愿望,在此都托付给明月了。

但是面对明月的忧伤并未止过。李白也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同样,苏轼写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孤独。他的“云淡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亦清冷。而更多的人则将离别的愁绪寄托于明月,杜甫《月》倾诉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相较而言,显得阴柔多了。月亮也并未完全脱离人类世俗化的欣赏,李后主写过“待踏马蹄清夜月”的游赏之词。亡国之后,多情的明月唤起他很多回忆,触动大悲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亮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人类离别和团圆的情感。我们民族的节日中,元宵、七夕,和中秋,是家人和情人团圆的节日,都和月亮特别有关系。诗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情侣的缠绵离不开月亮。至于中秋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基本上道出古诗中月亮的核心内涵,团圆和思念。宋晏几道词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非常优美。而在宋词中,月色有种种风情。如柳永《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至于乱离间,民间流传着“月子弯弯照九州”,无不发自真情。永恒的月亮有时也触发兴亡之感,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今天,月亮更多的含义是温馨,如普遍传唱的歌曲《彩云追月》、《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月亮,不管是一轮满月,还是一弯银钩;是皎洁,还是朦胧,都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许多诗情画意和温柔情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今天,人类可以亲自走到月亮上,感受真的月亮。我们知道,那上面没有嫦娥玉兔,没有桂树和酒。有环形山,也有土壤。月亮也许不再意味永恒,人类对它的注视也会从诗意转向科学。而古老的歌谣,承载着人类情感,将定格成为永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5410/

明明如月——有关月亮的古诗的评论 (共 3 条)

  • 何时明月
  • 纤纤柳絮
  • 云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