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一)——引言、医生习武悖论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一)
陈宣章
一、引言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此词意义较丰富,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这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属于领域广阔、定义严格的数学分支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分支以“趣味数学”知名于世,也就是说它带有强烈的游戏色彩。然而,切莫以为大数学家都看不起“趣味数学”问题:欧拉通过对bridge-crossing之谜的分析打下拓扑学的基础;莱布尼茨在独自玩插棍游戏(一种在小方格中插小木条的游戏)时分析问题的乐趣;希尔伯特证明了切割几何图形中的许多重要定理;冯•纽曼奠基了博弈论。
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法打破,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悖论主要有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论和时间悖论等等。罗素悖论以其简单明确震动整个数学界,造成第三次数学危机。但是,罗素悖论并非第一个悖论。此前,康托尔和布拉里•福蒂已发现集合论中的矛盾。罗素悖论发表后,更出现一连串的逻辑悖论。这些悖论使入联想到古代的说谎者悖论:即“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是谎话”等。这些悖论合在一起,造成极大问题,促使大家都去关心如何解决这些悖论。布拉里•福蒂悖论是第一个发表的近代悖论,它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兴趣,并导致以后许多年的热烈讨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切悖论问题的共同特征:同时假定两个或更多不能同时成立的前提。一般地说,因悖论是一种形式矛盾,即某些特殊思想规定的产物,它们就不可能直接反映事物的辩证性质;因而就不能把它们说成是“特殊的客观真理”,而只能说它们是“歪曲了的真理”。悖论实质上是客观实在的辩证性与主观思维的形而上学性、形式逻辑化方法的矛盾的集中表现。
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悖论,由此产生各种争论不休。本文仅提供若干生活悖论,作为马克思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如有不当,敬请指教。
二、医生习武悖论
2013年10月,10天6起暴力袭医事件,再次把中国的医患关系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11月5日,上海华山医院邀请宝山公安分局教官,向职工培训面对暴力侵害如何自卫;同日,中山医院也邀请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四段高手,前来传授防身绝招,吸引了大批医护员工(《新闻晨报》)。这已经不是新闻。2006年,三门峡市某医院的医生们为防被打,每天练武。同年,深州某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连续数日戴头盔防医闹。《燕赵晚报》:“医患关系剑拔弩张,有医疗制度因素,也有服务质量问题。改善医患关系,也应该从推进医疗制度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发力。医生习武只是被动应付,医院变为‘练武场’也太过悲壮。唯有制度改革,才是缓解医患矛盾的‘良药。有道是:医生护士武艺强,医院变成尚武行。医患失信成顽疾,试问天下谁受伤?”
提倡“医生习武”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故称为“医生习武悖论”。
中国古代崇尚“悬壶济世”;毛泽东提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我在学医时,老师教导我们“一切为了伤病员”:凡是会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检查项目,我们自己要亲身体验;查房时,听诊器要捂热后使用;对待病人要满腔热忱,对个别病人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医护人员和病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战胜病魔;不能“爱病(指研究疾病)不爱人”;任何诊疗措施不能增加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经济负担……
毛泽东的医疗卫生方针,国家对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使职工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建国30年,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建立重工业、轻工业、军工业、农林牧副渔业等等的完整经济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功劳不可否定。
医药卫生事业究竟是盈利性还是公益性?这是问题的最终归宿。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医改、医院转制以后,医疗服务质量滑坡,医患关系剑拔弩张。这是医改的副产品。医改的结果:1.建立庞大的医保体系;2.医药卫生事业单位崇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药养医”;3.医疗服务质量滑坡,医患关系剑拔弩张;4.看病难、看病贵;5.医闹形成产业链。
医生历来被称为“白衣天使”。医改初期,上海市卫生局批评某些军队医院到处插手捞钱(体检、CT、专科等等项目)为“蝗虫满天飞”。某军队医院有上海市唯一的CT设备,他们的CT检查申请单发遍全上海,每张CT检查申请单有50元回扣。医改后,因为医院自负盈亏、科室承包等造成大处方、乱收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药品回扣等等,病人称医护人员为“白太狼”。这种局面越演越烈,才导致现今的医闹暴力侵害。这就是“医生习武悖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毛泽东时代歌颂高尚医德医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矛盾,病人是国家的主人,是大多数,是弱势群体;只有医生“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提高服务态度和医疗质量,才能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才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正能量。
《羊城晚报》1913.11.8. 原标题:《医生习武防身 大夫变武夫,这社会病了?》实际上,从2005年以来,中国医院就开始设立警务室,但效果并不明显。(11月6日《新闻晨报》)。“搜狐网友”:“医院开到这种程度,医生做到这种份上不觉得悲哀吗?为什么不从源头找原因?”有人说得好:“只要诚心诚意为病人治病,不坑人骗钱,患者怎么可能找你拼命呢?”“不要收红包,好好给病人看病,这就是医生最强的防身术”医而忧则武实在太讽刺,像黑色幽默。从“20张病床配1名保安”(卫计委《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到单位组织医生学习武术,都是为加强医生的防卫能力,但这种思路不正确。常识告诉我们,村村建围墙、家家藏武器、人人舞枪弄棒的社会,恰恰是最不安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练武防身恐怕没有哪个群体能幸免。医生该学,患者也该学;教师该学,学生也该学;城管该学,小贩也该学;交警该学,司机也该学……大家都视对方为敌人,遍访名师,勤学苦练,开展“军备竞赛”,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医生因习武术而面对患者时底气更足,态度更劣,恐怕只会让医患关系更糟。
“医闹”职业化,伤医血案,打砸医院,医患暴力“井喷式爆发”让医生逐渐成高危职业。医生职业认同感暴跌,“医不过二代”现象随之出现。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显示:78%的受访医生不希望自己孩子再穿上白大褂。医生习武未必能习得“真功夫”。神经时刻绷紧,无益于化解医患隔膜,反而会加重误会。在沉疴未消、信任内耗的医患生态中,所有人都是“惊弓之鸟”,他们的安全感都无处安放,恐怕就不仅是黑色幽默了。
人民网 [微博] 评论:《医生习武 真能挡“医怒”?》有人说:“医患关系上,我们一直太过于沉重。而某些时候,它有可能是沟通失灵招惹来的祸。”但是,在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流水线的执业环境下,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医生和患者们能够进行多少有质量的沟通呢?病人“看病贵,看病难”带来的重重怨气,一旦出现任何一些闪失和意外,医生们就成了攻击的现成靶子。在以药养医、医生必须为医院创收才能立足的背景下,一些医生根本不愿与患者进行沟通。当医者成为药贩子或者业务员捞到好处后,他们还愿意和患者说多少真话?
与医生治病一样,社会“疾病”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新华每日电讯”《医生习武戴钢盔“病症”到底在哪里?》:“无论是患者打医生,还是医生习武保护自己,都不是正常的维权渠道,更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要破解这个社会困局,我们必须明白,病根并非完全出在‘看病难,看病贵‘上。只有在接诊制度的转变,医患矛盾的解压制度得到更多确立,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更为通畅,患者转换就医观念,医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这一种冲突最后方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医生习武悖论可以休矣!可是,“医闹”井喷式爆发的问题,卫计委的作为又如何呢?(待续)2013.11.9.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一)——引言、医生习武悖论的评论 (共 7 条)
- 今生依梦 审核通过并说 一直欣赏老师的文章,清晰透彻,假如老师有兴趣可以加我,以便交流。问候。53052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