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自信

——写在柴勇先生《我是中国人》出版之际
柴勇先生离开了我们,是在今年开春时候,走得太突然了,令人哀婉痛惜,时年仅59岁,正值人生华章迸发的黄金岁月。天妒英才,使三晋文坛过早地失去了一位播火者、耕耘者、领军者……
知道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通宵达旦忙于《我是中国人》的创作。这是一部反映先生家乡夏县抗战题材的纪实性长篇小说。病魔夺走了先生,夺不走先生对故乡的感念,夺不走先生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文稿留了下来,故事留了下来,永远地留在了夏县的山山水水之间……
近日,欣喜地收到先生新版遗著《我是中国人》,是由其儿子柴瑶从太原寄来的。知道瑶瑶为了使先生的文稿能够早日面世,承受内心之痛,辗转奔波,费了一番辛劳。我从其说说里,知道他常常是以泪洗面,夙夜不寐。庆幸的是,在这个人走茶凉、世态炎凉的年代,瑶瑶最终完成了父亲未了的心愿。此书问世之日,我想瑶瑶会眼含热泪,捧着书稿,到父亲的墓碑前告慰一声:爸,书印出来了……
想写一本抗日战争的书,尤其是反映家乡夏县的,是先生多年的愿望。先生老家在县城南门坡附近,从小在夏县长大,对于家乡的感情不言自喻。先生曾在他多篇文章里讴歌夏县,赞美夏县!柴瑶说,父亲给他取的名字“瑶”,就是来源于“瑶台山”之“瑶”字。是期望他不要忘了故土,忘了根在夏县!
先生的老父亲和母亲,是从那个苦难年代走过来的,见证了倭寇残暴的军刀和疯狂的太阳旗,让沦陷的夏县,承受了怎样的屈辱。在这八年的漫长岁月中,夏县人是怎样生活的?在老人家带血的泣诉中,那八年不再模糊,在柴勇先生的思维中变得清晰起来。经过八年抗战,越到后期,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越感觉到,这场战争已非传统的改朝换代之战,即上层争夺江山,谁赢谁输和多数百姓关系不大,而是一人、一家、一地都不能置身于外的全民族抗战。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故事未曾被好好记录,一段段往事,一个个人物,隐藏在尘埃中,正在被时间慢慢地遗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作为一位正直而有良知的中国文人,作为夏县人民养育长大的儿子,先生决心要为这块土地记录和代言。有一种人生来就属于某一行,或者说他生来就是做某件事的,这是命中注定。也许更有茅盾在子夜中的燃烧,巴金在春秋中的随想,朱自清在清贫中的坚守,鲁迅在彷徨中的呐喊与探求,进一步激发了先生心中的那份中国文人的担当和操守……
先生终于按捺不住了,擎起了如椽巨笔,饱蘸拳拳之情,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正如先生在《后记》里所言:“我从2012年四月动笔写这本书,整整用了两个月的业余时间,没有一天间断过。每天的写作时间全在下班后的晚上。我不会电脑,这本书全是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的。”难以想象,全书洋洋洒洒52万字,50个篇章,四易其稿,一个一个字来写,先生经历了怎样的写作历程和情感体验?我不能说咬文嚼字使他过早离世,但确确实实,没有休息,没有娱乐,过分延展生命空间,摧残了他的健康。我能感觉出来,先生是用一种虔诚的跪拜,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命三郎精神,为家乡父老立传!为挚爱的土地鼓与呼!
恭敬地翻开扉页,自己也仿佛一下子进入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岁月。在书里面,我所接触到的与其说是聆听一部有关夏县抗日战争的故事,倒不如说进入了一位老作家的情感世界,自己的思维跟随着这位老作家在禹都大地上、在条山上下的广阔大地上,加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全民抗战行列……
整部作品以故事的形式慢慢渲染开来,生动讲述了1939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夏县城后,县城南街王彦贵和老柴两家人的抗日故事,诸如火烧日本马料库、炸毁日本皇部、智斗日本特务、捣毁日本慰安所,粉碎日本进攻中条山的营房……作品文笔情愫真切,人物个性鲜明,景物描写优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幽默生动,带有浓郁的夏县方言特点,特别是包含了蒲剧、眉户的味道,层层铺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把读者引入70年前那个战争年代、战乱的夏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我们整个民族的躯体行将颓倒绝续之秋,我们的那些被称作“草根”的普通老百姓振臂而起,置生死于度外,甘冒矢石炮火、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留下多少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谱写着“我是中国人”的民族尊严。
诚如先生阐述本书春秋立意:“有一位代表中国出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在法庭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谨以此书,献给成千上万的抗战无名英烈!”
作为先生家乡后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我深深明白这本著作问世的积极意义。我们要感谢柴先生的执著努力与坚持不懈。第一次完整全面原汁原味地呈现了70年前夏县的风土人情和壮烈抗战的真实景象。它的每一个字句都传达着家与国的信念与希望。“我是中国人”,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种千秋不老的情怀!如今,这种精神自信,终于化作书籍,飘着墨香,薪火相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