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门外大街的人间沧桑
我刚写过崇道教学回眸的短文,想想自己年方六十二,竟然有近半生命在齐门教学与生活,与齐门息息相关,遂再写一篇《蜕变中的齐门外大街》,发在此处,以便读者了解岁月更替,人间沧桑……
时代变化太快了,有时会有一种跟不上的感觉。
齐门古代传说是吴王为齐女开的城门,让她可以站在城楼上,向北瞭望自己的故乡齐国。出齐门往北就是齐门外大街,街道紧靠元和塘,一直向北,经过陆墓、蠡口,继续北上。
出齐城门的第一顶横跨元和塘的桥,就是高高的福齐桥,又名南马路桥、朝天桥,明宣德年间改木桥为石桥。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宽3.9米,长34.25米,跨度11.5米。这是一顶典型的石拱桥,桥洞拱形,有桥联,桥顶有石刻法水图案,桥洞顶上有一块龙门石,刻着龙的形象。桥有低低的桥栏杆,层层花岗石台阶比较低平,走上去不觉得很累。
福齐桥往北不远,又是一顶石桥,那就是人们相当熟悉的北马路桥。北马路桥位于齐门外大街北端,《吴县志》称它义成桥,因正对街口,故俗称北马路桥。桥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道清康熙年间重建,同治六年(1867)重修。1981年整修加固。现为石拱桥,跨度18.2米,宽3.13米,长31米。桥跨越元和塘,东接马弄,西连光华路,附近就是齐北大街热闹的市场。这种典型的花岗岩砌成的石桥,是清代江南石桥的典型。
这些古桥是古代交通的实例,代表了那一段人类走过的历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再去看看这些桥究竟如何了?过齐门大桥,靠右手走,贴着大路左边,走下涵洞,穿过北环路、铁路、高架路的立交桥,到达北面的苏站路上。否则,你只能在北环路上转悠。
过去这里是一条窄窄的马路,穿过铁路是一条低矮的涵洞。我在齐门小学时,觉得涵洞远远地在齐门大桥北面,如今看来居然与齐门大桥连成一片,让人感觉世界真的好小啊!
十几年前,这条齐门大街贴近元和塘河面,地势很低。碰到台风大雨,铁路涵洞下往往一片汪洋,水足足有40-60厘米。穿涵洞去上班的人无计可施,只能花钱坐黄鱼车摆渡。所以每到雨水如注的日子,涵洞前后有很多踩黄鱼车的人,正好借机赚钱。
如今原来狭窄的齐门大街没有了,两旁被拆成一片废墟。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也是房屋破旧,东倒西歪。更有一些外来人群占据路边设摊,或者堆积破旧家具、垃圾,使得本来就破旧的齐门外大街更显得无序和脏乱。
站在同治年间重造的北马路桥上,放眼四周,远处是平江新城的高楼大厦,桥堍西头原先的光华水泥厂也成了一片荒丘。满世界的荒土堆、野草丛生、垃圾遍地。元和塘河道肮脏不堪。拆迁、改造付出的代价如此之高,令人匪夷所思。
过了北马路桥再往北,那里有一所齐门初中,文革后叫39中,有个阶段曾经被市三中合并,成为市三中分校。再后来做过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东校区的。如今除了大门口可以看到历史痕迹外,时过境迁,只剩下一个记忆。学校的北面就是正在拆迁的王家浜桥了。如今这里设置了拆迁办公室,堆满了旧房上拆下来的梁柱椽枋,门窗旧木料,等候被运走或者被卖掉。一幢幢只剩下断墙残壁的房屋,空无一人的小巷,在告诉人们这里的过去,预示将发生的蜕变。
再往北走,就到了平河路。平河路到齐门外大街就成了死路,不能再通行汽车,形成一个丁字形路口。齐门外大街到这里,突然形成一个马路市场,外地人在此设摊卖菜、卖小商品等,人头济济。这里车来人往、买菜购物、十分拥挤,环境杂乱得几乎使人窒息。这样的场景,到底是因为拆迁呢?还是市政城管疏于管理呢?
再往北走,就接近洋泾塘了。这里的元和塘的河面,变得非常开阔。过去在夏天,常有孩子们来游泳,水面清澈,河水荡漾。路的右手边是部队干部休养所,环境很静,一派农村风光。如今这里也是破墙开店,路边一大堆的玻璃破瓶子把小路挤得更窄,那种宁静的气氛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古老的石拱桥,将被拆除的旧房,狭窄的街道上满地的碎砖破瓦、拆下的旧木料、旧家具,满街遍地的垃圾,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地生活着的人们。我想问:蜕变中的齐门外大街,你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