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奇的小昆山(长篇文化散文)

2013-10-10 10:52 作者:黄忠杰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神奇的小昆山

(三)

小昆山,山上山下,明丽清和,澄澈厚重,不能不成为小昆山人文明其精神的首选与敬仰。作为小昆山人,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也不例外。

我带着一种虔诚,带着一种敬仰,掠过滚滚的历史烟尘,在小昆山这片故土上,一遍遍地走着,走着,坚实的脚步很快踏进了朝思暮想的明代。

不远处的小昆山,山雾连绵,树木耸翠;在山水相接处,有一间老屋坐落在静谧绿草丛林中的小昆山山下(现今地域周家村)。我不难相认,小昆山山下的这间老屋影子一定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房舍。我远远望去,那一望无际的山园、田野拥围着这座陋而雅的房舍,仿佛是绿野中飘忽着的一叶绿扁。凉凉的秋风从小昆山上吹过,树叶花草一片“沙沙沙“地响,只有那野菊花迎霜傲立,满眼金黄,独有一种别样的自然风流。此时,我的眼前很快浮现出一个高大的书生,不难相认,他就是陈继儒。他正悠然地凝视着山下的丛菊摇黄吐蕊,蜂蝶戏舞的美丽景象……

当然,此时呆在这间老屋里的陈继儒早已不是童年时代的他,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而是有着一种说不清的矛盾、苦闷、愤懑。眼下的小昆山对他来说,也许能以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给他的心灵注入了一种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他的政治、文化生命有了新的活力。因此不妨说,陈继儒不仅是小昆山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正是小昆山的美才确定和构建了他在文化艺术上的深深造诣。谁也离不开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年秋季,陈继儒是带着一腔愤懑,一种“心归”来到小昆山的,正准备心甘情愿、实实在在地过上一段人生的隐居生活。相距晋朝文学大师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1182年。

时间是公元1587年9月,时年陈继儒29岁。陶渊明39岁隐居。他过起人生的隐居生活要比陶渊明年轻10岁。

据史书记载:“年二十九,忽将儒生衣冠焚弃,隐居小昆山,构二陆祠及草堂数椽,焚香静坐。”可见,他来小昆山当隐士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决。

从此,陈继儒把自己的青之光洒在了小昆山,把自己人生中的一段文学艺术上的辉煌留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陈继儒在小昆山的隐居生活,始终过着非常清贫、艰苦的生活。他在一首诗中说,“经常饿着肚子……”但他从不怨天尤人,总认为这样的日子也能过得去。当他心中感慨万千时,就写出一篇篇悲情的文章来。正如《醉古堂剑扫》所记载的,陈继儒的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在明代,象陈继儒这样的文化“山人” (隐士)的代表人物为数不多。这在《明史•隐逸•陈继儒》中他赫然有名,说他“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

在他一生中,从1571年秋走出小昆山,又从1587年秋回到小昆山,这样的时段,这样的经历,是他念念不忘自己的家园吗?是他“未有迷途”,为自己的短暂人生铸就辉煌?也许都有之。

陈继儒在小昆山这座山下,整正隐居了二十年。他曾经和晋朝时的文学大师陶渊明一样,在 破残的家园里喝过闷酒,欣赏过了苍凉的秋景,没有欣闻过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股劲头,一种向往。

然而,二十年的秋景,虽然在这里多了一股苍凉,多了一点野性,但他看到了满地金黄。这种金黄是他用自己的艰辛、苦难创作出来的精神财富-----文化艺术上的成果。

据史料记载:他“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这真是书画艺术成果,洋洋洒洒装满仓。

( (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6671/

神奇的小昆山(长篇文化散文)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