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夜
不见这样的夜,已经有十来年 的光景了。 傍晚,残阳散去,红霞坠落, 夜幕的灰色犹如薄纱般笼罩着村庄 。路上,忙了一天的人们拎着镰刀 ,耷拉着簸箕,村里稀稀落落亮起了灯。
吃过晚饭后,沿着麦田旁的灌 溉渠向南走着,足步款款。晚风轻 轻拂面,顿觉凉爽。灌溉渠两侧的 麦田只剩麦秸茬,渠上,三三两两 的人抽着烟聊着今夏的收成。麦田 里还星星点点亮着手电筒的光,那 是晚归的老人在捡拾落在地里的麦 穗,经历过挨饿的日子,他们对粮 食格外的珍惜。他们早已将忙了一 天的孩子们遣散回家了。据说在中 原一带有这样的习俗叫“行麦礼”。 麦子收获以后,出嫁的姑娘要拽上 丈夫,拉扯着孩子,带上新麦面蒸 好的馍馍到娘家走上一遭;离开娘 家时,娘还会让姑娘带回几个馍馍 ,叫做“回篮”。“ 割罢麦子打罢场, 谁家闺女不瞧娘。”寓意出嫁的姑 娘没有忘记娘的养育之恩,同时两 亲家也分享丰收的喜悦。现在,吃 喝不愁的年代,这种礼节早已被淡 去。但是,娘家收麦子,姑爷没有 事的话,肯定是要去帮忙的。尤其 是那些准姑爷们,腿跑着勤着呢。 孩子终究是孩子,有那心,老人就 知足了。
走上前与老乡搭讪了几句。“ 老乡,今年咋样?”老农把旱烟杆 在石头上磕了磕,用手心抹了一把 嘴,略带笑意答道:“中,够吃, 不过,余粮卖不了几儿个钱。”我 宽慰道:“够吃就中,新粮下来, 旧粮就可以倒腾出去了。”这一茬 麦下来,农民可不少费工夫。农谚 道:“四月风,五月旱,六月连阴 吃饱饭”。最揪心的是四月下雨, 四月麦扬花、灌浆,小风吹着。若 是下雨,就要减产。辛苦了大半年 ,收成就要大打折扣了。在五月里 ,农民祈祷碰上几个大晴天,麦粒 晒上几个好日头,都可以安心入库 了。 此时,白居易的《观弋麦》又在我 耳边回响:“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 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告别了老农,继续沿着水渠溜 达。 望着麦田,思绪将时光拉回到 那个纯真的年代。曾经躺过的打麦 场,白天,骡子拉着石磙赶着趟碾 压麦秸儿,农夫们忙着递麦捆,扒 麦籽,挑麦秸;一大帮娃娃们调皮 捣蛋钻在麦秸垛里玩着地道战。夜 晚,麦场里月朗风清,玉宇无尘, 银河泻影。三三两两的聚拢着人儿 ,唠起家常。疯跑了一天的娃娃们 也歇住了脚,捆些麦秸秆堆个床, 仰躺大地,望着头顶满天星海,听 着老人讲着天上的故事,牛郎织女 、月亮婆婆的由来……后来脱粒机 、收割机的出现,倒是减轻了农民 不少的力气。随着农业机械的应用 ,麦场悄悄地退去,那些玩耍的场面成为永久的回忆,加之世风日下 ,骨子里的纯真慢慢丢掉了,于是变成为生命中的遗恨。
乡下的夜,有种无暇的静。骄 阳炙烤过的地面,升起一股燥热, 晚风散发着潮湿的气息,泥土的麦 香,顶着满天的星辰,心中有一种 说不出的愉悦和渴望。麦田机井渠 里,时不时奏起虫鸣蛙叫声,侧耳 倾听,贴着晚风扫过空气的声音... ...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为这平 和静谧的乡夜增添了些许风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乡下的夜是有味道的。站在麦 田垦间,风儿吹乱青丝,带有地热 的麦香扑鼻而至,侵入肺叶。、闭 上眼,静心体会这溢满麦香的田间 ,伸展着双臂,把月光混着麦香揽 在怀中,让微风抚过脸颊,那是一 种缠绵而又微妙的感觉。此时,自 然、和谐,成长的画面似流水般在 眼前逝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乡夜就像睡美人一样,有种醉 人的沉静、无限的美丽、无尽的思 念与冥想。麦香与月光融入在乡夜 里,守护着乡夜的那份安宁和希望 。夜太美,走着走着,陶醉在乡夜 的静谧遐思中,倒是忘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