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河古镇

2013-10-05 15:27 作者:万山红遍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西河古镇位于芜湖县南,处于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区交接处。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墙黛瓦,青石长街,两旁店铺依次。它东濒弋江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现有幸福、跃进、汤家棚三个居委会,822户,2278人。建国初期沿旧制,属寒亭区,为西河乡。1950年3月撤销旧制,由西河区直辖行政村。1952年划乡建镇,成立西河镇和罗公、沈公2乡,属西河区。1956年2乡合并成双圩乡属寒亭区。1958年9月并入成立的寒亭人民公社,1961年5月成立西河公社,1965年7月增设西河镇。1969年3月,西河、和平和西河镇合并成立西河公社,1970年3月分开,1971年1月10日由宣城县划属芜湖县,1974年属红杨区,1984年由社改乡,1986年5月,西河乡并入西河镇。

西河镇得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几百年风沧桑,现在的西河老街实为清咸丰三年以后所建,大体保留着晚清徽派的风貌;依河而建的老屋,更是赢来“皖南吊脚楼”的美誉。集镇区坐落于沈公圩圩堤上,以地处青弋江西岸得名。古名茶庵,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遭兵燹。民国20年(1931)置镇。房屋、店铺都沿圩堤建于两侧而成街道,街心条石路面,房屋飞檐对峙,古朴典雅。居民住房依堤坡而建,均底于街面,深幽曲折。沿河一侧,青石驳砌,峭壁耸立。许多作家、诗人、画家都慕名前来采风、写真。电视连续剧《米市秋》在此拍摄大量外景。镇上文物古迹甚多,镇中有古万年台、文昌阁、吕祖庙等遗址,下街沙湾处立有石刻径幢,阳刻佛像文字,俗称八面佛。因风雨剥蚀和火灾等大多颓圮,仅存八面佛及老街残壁断垣。镇境呈一山两水夹两圩之形,以水乡圩区为主,南端多岗丘。境内山水环绕,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位于镇东南的珩琅山海拔高301.4米,系芜湖县最高峰。历史上这里庙宇遍布,香烟缭绕,梵音阵阵,有小九华之誉和九华地藏出珩琅之说。西山腰有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的珩琅塔。珩琅山上著名的自然景点有神蟆拜天、走马回声、孤望月等10处。山上林木葱郁,鸟声悠扬,清泉甘醇;各种野果野菜丰富,是天然的绿色野味食品。雄伟古塔、典雅庙宇、神奇景点、旖旎风光和美味野蔬,加上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是难得的休闲、观光和避暑去处。

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元封三年属丹阳郡古地名茶庵明万历年间遭兵毁”。远在西汉时,小镇乃是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寥,水患严重,此处俗称“草头 湖”,当地有一庵堂建造于此,人们习以称“茶庵”,属丹阳郡宛陵县,随朝,改宛陵为宣城,始属宣城县;明、洪武年间,挑圩筑堤,百姓开始徙此安居,已成小 集镇,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万历年间遭兵毁。清、嘉庆年间,设立过军事防务机构,一度曾称之“西河汛”。另有人说,因靠资福河,又称过资福镇。据《宣城古今》载:“民国二十年,定为建制镇,民国三十八年冠以标准集镇。属宣城县七大集镇之一”。1971年1月由宣城县划属芜湖县。

西河为江南水乡古镇,房屋店铺建于圩建两侧,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曲折蜿蜒约 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宽窄不匀,一般为2一3米,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窗户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侧旧宅,墙高陡峭,基部麻石驳砌,拔地数丈,削壁 耸立,汛期任凭水冲浪击,外河沿岸青石护,人本可以通行,内侧房屋店铺多为数进串连,从街心踏青石台阶下,步入室内,可延伸十余米。此外,上街头外侧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头外侧有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均为老街横连,通往沈公圩内,也可通向沿河水运埠头,显得古朴衰老。集镇建设有向圩内扩展之势,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条长约50米,宽约5米的水泥面街道,人称“法制路”,拦腰横穿老街道,东到河沿,西至圩内,与老街交 叉处为“十字街”,上架设水泥旱桥连通老街,旱桥高于路面4米左右,人们可在旱桥下往来,也可由旱桥北侧的青石台阶下,步入老街。1983年又新铺设一条 长200米,宽9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在圩堤内侧,与老街向乎平行,人称“民主路”,上到粮站下至芮家巷口,横越“法制路”,是目前最宽阔的一条街,农副产 品交易都聚集在此。每当东方露出鱼肚白,这条街就活跃起来,提篮、担筐、拉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此汇集。

街镇坐落青弋江畔,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泾、旌、太(泾县、旌德、太平)数县,下汛芜湖汇入长江。据口碑材料,几经沧桑。早在明朝隆庆年间,水路交通成为方便,往来船只常泊于此歇宿,已成为山区竹、木、柴、炭销售中散地,来自下游的粮商在此设点收购粮食,商业市场非常热 闹。据说,当时镇上有浴池三家,饭店四家,杂货店四十四家,不少店铺前店后坊,上近王家村下到八面佛都是住宅区,河沿一带都有房屋;万历年间,兵乱,房屋 店铺焚毁严重,民众流离,集镇经济萧条。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渐多,集镇复于繁荣。竹木手工制作业盛行,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 铺,大户大家开设粮行,收购大家粮食运销沿江城市,河岸上还有竹、木商行,此时街道逐渐扩展向北延伸,镇上除山、杂、百货店外,还新开槽坊(酿酒)、糖 坊、药铺、烟店、客栈、饭馆等,经商者多为江北巢县、无为、江南泾、旌、太等县人,商业兴旺,已成为宁国府宣城县西乡要镇;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兵在 此筑营鏖战,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难,店铺多为倒闭,居民背井离乡,街镇再度衰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民国初年,集镇又趋于复兴,青弋江中经过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区运来,停靠于此,船只往来也很频繁,常日达七八十条,此时集镇已成内河天然码 头。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镇商业发达,据老年人介绍,各种店铺有一百多家,大的店铺作坊雇用学徒工匠二三十人。当时有名的糕饼店有王义降、元泰和, 加工的糕点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制作精细,片薄匀整而香甜。中药店铺有六家,最大的有“陈恒生”、“太和春”、“胡广生”,自制中药,诊病配方。布店五 家,最有名的“恒丰和”、“同裕源”,浴池有“沧浪园”、“大乐园”、“新新园”,“新新园”拥有座位六七十人,茶馆三家,有名的有“金谷春”、“柳翠 仙”还有杂货店三十多家,粮行六家,另外,小商贩遍及全街。由于泾县人来此经商者居多,故有“无泾不成镇”的说法;此间,纺纱、织布、找线、织袜、刺绣等 手工制作开始盛行,本镇人民王景玑还首创“西河私立培英小学”,据说兴盛时,人口将近六千。

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天独厚的黄沙资源已开发利用,千吨拖轮往返不息,满载黄沙运往祖国各地;1986年2月1日湾西公路正式通车, 促使集镇流动人口骤增,市场繁荣,销售额日达万元,已呈现历史上最兴盛时期。据统计,西河的经济正向外向型发展,在外地从事建筑承包业的有七百多人,

西河古镇,商业极为发达,素来是一个消费集镇,天然水运码头,居民多以经商谋生,手工业者也有不少,特别是古镇的小吃,西河混饨,羊肉、蛋糕、油炸臭干 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鱼等。附近农村土地肥沃,盛产粮棉。建国后,街容店貌日渐更新,近几年,镇政府大楼、中学教学大楼、邮电大楼与新湖商业街平地而起, 颇有现代建筑风姿,而老镇仍保古镇特色。随着国家农业旅示范点——和平生态旅游区,西河古镇景区基本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教(市、县教育基地) 要素条件,全方位为游客提供优良服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下,现在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将乘势而上,继续保护古 镇资源,特色小吃,民俗风情,以及绿色生态旅游特色,加大古镇保护力度与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开拓市场,把景区建设成为集古镇游览、特色小吃、沙滩游泳、休闲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风情、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区的佛教游以及与和平生态公园生态旅游等一体的旅游区。

(万汝滨)

2013年8月3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5299/

西河古镇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