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6年

2013-09-29 17:30 作者:WTG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6年

第317期《城市画报》中有这样一段话:

80年代的布达拉宫,巍峨、质朴、寂静,门前除了个别来朝拜的藏民和偶尔骑自行车经过的当地人,你几乎看不到一个游客。布宫的一个大门上挂着一条巨大而破旧的大门帘,门帘用一种本色土布做就,上边缀着大大小小深色、浅色的补丁,那些补丁堂堂正正地补在门帘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好意思或遮掩,这条补丁摞补丁的大门帘是我对布宫的深刻印象。

这是1986年,一个女人和一个中国男人、一个外国男人一起骑长江三轮挎斗摩托在寒冷一月从北京一路到达拉萨的光荣壮举。她拍照记录旅途,照片上的人都穿蓝色中山装和黑色布鞋,还是淳朴善良的年代。

然后我看到那幅图片。

26年前的布达拉宫,红白色墙壁色彩分明,整个宫殿巍峨矗立在山峰之上,五彩经幡在风中飞舞招摇。那时候的宫殿四周是荒山一样的坚硬黄土,生长高原特有的稀疏植被,稍微带有荒凉的气息,并且远离尘世,就像玛尼堆、桑香、藏烟一般,地域风情非常浓厚。天蓝得惊心动魄,那时候的环境一定不是这般严重污染,云彩从拉萨飘向林芝和日喀则,都是绵延起伏、不染尘埃的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布宫前面悬挂的或许就是那缀满补丁的门帘,虚张声势的大门半开着,等待远方而来的朝拜者。门口站着几个推着自行车的人,好像在交谈,他们在高大布宫前面心怀热忱与世俗。

就是这样简单至极的画面,甚至微显单调,记录着1986年自然原始的布达拉宫。

我记得拉萨现在修葺的广场和宫后的龙王湖,公路上总是川流不息。不少游客来了又去,在蓝色白云下遗留记忆然后离开。转经筒被人抚摸过后终于静止,不知它是否懂得人世间的诸多愿望。

他们站在高原上近距离观望宫殿时我还没有出生,等到突然看见这带着时光印记的影像,我突然想起《情人》开篇那段经典的话。相比较这时的整齐堂皇,我更怀念多年前宗教意味浓厚的布达拉宫。

那时的它,就像躲在古老寺庙里的喇嘛。当朝阳的手亲吻高原土地,他披着红色袈裟熄灭酥油灯,打开木质大门,行走在空无一人的石板路上,背影坚定模糊。

然而事隔多年,当我们如同赶集抑或是赴约一般地抵足那片陌生土地,看见广场上摆放的整齐花朵盆栽,某个黯然回首的瞬间是否会疑惑当年这里有无生长过格桑花。

交通所带来的便利使得无数人进藏,沿318国道一路向西,可看到中国景观大道上的稀缺美景。搭车辗转,骑行、自驾、徒步,当越来越多的方式可供我们选择时,心却好像突然盲了。

我看着那年自己在布宫前面的留影,穿着似是而非的衣服,按照藏族人教我的方式又摆出了似是而非的姿势。惊叹自己的懵懂天真,那时是否觉得日后不会再去,于是固执地采取这种方式试图纪念。

可我今日才得知,身后的神圣宫殿多年前其实是信仰与皈依的代名词,即使它看起来像堆在一个荒山之上。可这并不妨碍心怀莲花的藏民匍匐叩首而来。

两年前我在拉萨的一个县城里独自去买书,一个天过后去追赶彩虹,在越来越多的别墅区里转悠,在图书馆前遇到一个连联系方式都没有留下的浙江男生。记忆非常遥远,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是前生的午回。

想起要说的26年,在此之前有无数的人曾看过浑然天成的宫殿,它的高原植被、经幡和玛尼堆。而26年后,当我细数这数字,原来时间如此迅疾而不可捉摸。那时候的我,倘若依旧健康喜乐,又该是在哪里?

想必那时候的布宫亦不是今日这模样。走未走过,亦是未知,偏因着这点无可奈何而依旧期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4283/

26年的评论 (共 1 条)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