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日昭通

2013-09-13 09:13 作者:云鹏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有事到昭通城里逗留了一天,适逢八月低温天气,秋风萧瑟,寒意袭人,绵绵细时断时续地漂零着,给又滑又湿的街道增添了另一层冰冷。大街小巷似乎也已禁不住气温的骤变,一改往日那种摩肩接踵的热闹,只有沿街店铺门前还花花绿绿挂满各式贱售的换季服装,蹲在次要位置的业主用半导体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叫卖,沙哑的声音此起彼伏,更为秋日的清冷添加上多余的旁白。

昭通是云南省东北部一个不甚起眼的中小城市,地处五莲峰山系腹地,开化时期相对较晚,大略是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朝庭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剿灭政策,彻底瓦解了自我封闭在崇山峻岭包围之中的彝族乌蒙部,并将恢复行政建制的这一区域更名为“昭通”,以示昭阳通达、洪恩浩荡的寓意,在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段不净的屈辱。不过从已知的文史资料来看,昭通的文物大致可以考证到汉朝,遗迹最早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三国以来,蜀军入滇,开凿了通往滇中的五尺道,经盐津豆沙关直抵昆明,在曲靖留下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美丽传说,不管是在军事史上还是行政谋略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典范。昭通平均海拔在一千七百米以上,属一个开阔的高原盆地,中央平坦四面环山,由于受高原特殊气候的影响,除去刮火南风的几个月外,西北风一年四季颇为盛行,所以民间有句俗谚:“昭通昭通,四季如,不是下雨,就是刮风,六月间还要提烘笼。”真正昭通的气候虽然未必就如此夸张,阴雨天刮起北风确实是有些冷的,入秋以后常规的低温天气过程寒冷起来更象初冬,而且八月低温至少要持续二十天,形成一段完整的冬季前奏。

我居住的鲁甸县距昭通有二十七公里,在地理上与昭通连成一片河渠相通的坝区,俗语习惯并称“昭鲁坝子”,但在气候上两地差异较大,鲁甸县城有文屏山屏障,西北风的势力减缓了许多,因此完全没有昭通这般朔风肆虐。记得十余年前一次我因故到昭通小住,也是正遇秋日低湿的气温,由于是第一次离家,难免会感到人地生疏,自始至终未能适应这种恶劣气候云黯天低般沉重的压抑。一天傍晚,我闲寂无事,独自一人到北郊去散步,行走在满目衰草枯杨的郊区公路上,任凭蒙蒙细雨在凉风的裹挟中迎面袭来,使人一个劲地直起寒栗,透过公路两旁行道树间的空隙,只见刚收割一空的庄稼地空荡荡裸露着外表,七零八落的草垛象土冢似的随地摆放,触目所到尽是一派说不出的苍凉,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格外的清冷和孤寂,触景生情,不谙平仄地依照《鹧鸪天》词牌填写了一首小词:

“秋风秋雨霪昭通,

薄雾朦胧半遮峰。

萧瑟农稼孤立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遍地枯枝衰草丛。

萍水路,暂相逢,

流年暗度残野空。

人在异地归欲疾,

一缕相思睡中。”

后来,在一户普通人家的庭院里,我又见到一株傲立风雨寂寞怒放的秋菊花,禁不住面对精神世界强烈感召的情感撞击,再次写下了一首五言长诗:

“偶识秋菊,瓣白色而金黄,馨香飘远,婷婷玉立,因题诗为记:

葵葵白玉菊,

芳魂妙自收。

妩媚裹雌黄,

瑟风频点头。

幽馨或可露,

翠叶托新褒。

吐华异芳众,

甘居独自秋。

我亦枯霜后,

未为运而忧。

犹觉身冷暖,

等闲世沉浮。

基培何堪楚,

群芳妒若羞。

只待花开时,

不作悲白头。”

这首题为《咏菊》的诗曾一度在文友间广为传诵,并侥悻地入选了一个什么诗集,对于初涉创作道路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促进和鼓励。细细品嚼下来,少年时仿佛颇写一些同秋日有关的文章,但朝气蓬勃的性格与蝶老花黄的秋色毕竟不甚相称。其实主要还是年轻人想要奢望通过“一怀愁绪”来表现自我的深沉,结果“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有太的多生活磨弃来为心所累,愁大概也就变成秋了。

昭通的秋日虽然阴冷,但在此时,饱满的收获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孕育。现实中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最阴霾的时期尽管十分难挨,其中未尝没有透露出成熟在望的气息。八月低温是一种短暂的过程,低温一过,艳阳依旧高昭,金风也仍然会送来和爽与惬意。犹如我面对一个萧索寂寞的过程,同样一如既往地信守着自己先前那种真实的存在方式,并在孕育成熟的艰难困苦中抬起头来,不泯地等待着穿透云隙的第一抹朝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79859/

秋日昭通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