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榆林镜像

2013-08-21 19:23 作者:虎步漫游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前几日的一个午后,窗外的阳光懒懒的,油碧的杨树叶都反射着耀眼的白光,空气中满是平和安然的味道。我在窗前呆望了一会儿,正准备坐下来打开电脑,妻子抱了一床拆洗干净的棉被推门进来,往床上一堆,回头招呼我:“过来。帮我抻平。”这个的确责无旁贷,便遵循她的要求一一的配合做好。然后,我坐在电脑前开始浏览网页,她跪蹲在床上慢慢的缝合棉被起来。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了有一会,她忽然歪头看我:“去榆林玩的那回,写下了吗?”我很惊奇她的这一问,因为她一向对我的闲泡在书本文墨里并不以为然的,不过好在这在她的眼里也并非恶习,远比打麻将强的多些,所以还是简单的答道:“没有。不会写。”她便不再追问,低头继续手中的针线活了。

我却沉思下去,是的,虽然距末之游榆林已久,却仍然没心思动笔写上“到此一游”的文字以作纪念,这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是心事的纷乱。世间百事,无论为何,若不能静心凝神,便难得臻至真妙化之境,并非读书戏墨所独有也。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景,留存在心底的深处,在静流的时光长河里,若酒,会慢慢的窖化,会生出特定的色彩和味道。天阔地大,岁月渺渺,人,不过是庄周所言的一朝生夕死的小虫儿罢了!纵使喻成飞雁,也不过是一转眼之过客,抬头看那蓝蓝的天,云起云散之后,何尝不是碧空如洗······。只有那沉淀在心湖中念想,或许才是上天对于我们的恩赐吧,可以对卑微的此生聊作慰藉吧!

榆林,这座因边防军事而兴的城,早已废为民生之用了。若顾名思义的话,在最初的先民到来之际,他们一定是被那条源自沙漠腹地流经此地的河流所蕴育出的大片榆树林所吸引,从而唤出它的名字:榆林。建一座城,未必须傍山,但依水却是一定的,因为水才是保证一座城有活力的传承下去的源泉。赫连勃勃的统万城为何会败落下去?并非仅仅因为战祸兵灾,水不足用导致的荒漠化,才是白城子孤独的残败掩埋在黄沙中的因由,长年抚慰它的,或许只有那经久不息的风······

我的这次游榆林,也差不多属于临时起兴吧!首要的目的地是立在包茂高速路旁的指示牌----“红石峡”。而它恰就是我上述的那条河,榆溪河的一段,它的归属便是注入无定河。

(1)古堡·黄花

遵照路人的指引,从榆林古城西墙一直往北直行,心中便隐隐有一种预感;出了城区进入一条被高大杨树所笼罩的小路,路右边有一大大的陈旧指示牌,右转过去直走,绕上一个高坡,便是一个停车场,果然,这座豁然而出的城堡就是我数次从包茂高速路上东望所见的那座青灰的朦胧身影:镇北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王二妮的陕北信天游正在广场上飘荡,激昂热辣,似与这夏末正午的天气相互唱和。不多见,在这么一座令人念想起铁马金戈鼓鸣箫咽的怀故之地,居然飘着这样柔和心灵的曲调儿。这古堡,是万里长城的一处节点,自从冷兵器时代终结之后,它便因失去实际的功用,就像一棵树,渐渐的衰朽了,若不是现代旅游的兴起,它灰飞烟灭在荒草里,那也是一定的。中国人最重视眼前的实际利益转化,不能立即变现的东西,往往视如敝帚。待到他日发觉有用,又往往跺脚生叹抱恨不已,但绝不会由此而反思,汲取教训的,这是民族中的贱性,就是再写出一千本《资治通鉴》类的玩意儿也怕是起不了作用的。

古堡是建在小山的高处,继续拾阶而上,近了,却惊觉此堡的形制好生奇怪,先不说那叠加四层如塔的整体构造,就连那匾额下面通常见到的拱券城门居然也没有,只有青砖的长墙向两面绵延开去,若在百年以前,应该是穿行在山脊野地里没个尽头了吧!匾额里篆刻两个大字“向明”,据说是建此堡的明代巡抚所题。好名字,的确是向着光明的方向,同时也是向着大明帝王的一片忠心呢!不知道这一记大大的马屁,对于稳坐在紫禁城里花天酒地拥红依翠的天子老儿可是受用。我只知道,读了一首卢纶的 《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创。”心里确实沉郁凄然了好久。边关,向来似乎是英雄的最,但作豪歌壮吟的,自古以来都是能识得几个字的士大夫,真正连马革裹尸都不能的,直接化为无定河边、漫漫黄沙下、乱山野草间累累白骨的普通军人呢?他们也是有娘的、作丈夫的、有儿女的,只需一场昏天黑地的恶战,便化为土,成了风。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假!道德沦丧时容易出圣贤,乱世容易出英雄,这偏偏都是普通百姓最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受苦受难的时候,所以,听不得有人鼓吹所谓的圣人英雄了,因为这也在鼓吹血腥的罪恶成了光荣。----真真是些混账话!政治,只是一些弄权者的游戏。历史,也只是为冠冕堂皇的伪君子所抒写。

我无法去由衷的赞美战争,就如站在这座古堡下而说不出几句激情高昂的豪迈言辞 ,因为在常人或士大夫的眼里的雄伟壮丽中,我只看到那些青砖间凝结的血泪,没有欢乐的歌声,只有沉重的叹息和低泣。庆功的酒杯,从来只为所谓的人上人而举起;伤痕,从来只是俯身在地的百姓所背起,命运那苦重的绳索呵,何时才会真正的断裂?!

顺城根东去,是有一小门通往城里的,匾额上书“款贡城”,这是近年复建的。穿门洞而过,左转西去,便是通往城堡的路,城墙上开有一窄窄的砖拱门洞,层层的阶梯通往二层的地面,幽凉!上了去,面前的三成楼墙依然叠加在广场的中心,不少的游客正在沿墙堤一路的攀爬。孩子们早已自寻快乐去了,我与妻子先登上这最外围的城墙绕走了一圈,墙顶的路并不宽,三人可并行吧,大概是少人行的缘故,砖隙处处都长了些野草。大概是昨这里下了的缘故,毒辣的太阳所蒸腾起的水汽,如同浅浅的雾霭遮掩住了远处的一切景色,我觉得有些遗憾,登高而不能远望,实在是不能称的上美事了。近处的,只见东山上蜿蜒的长城土墙残体,还有新修的规制整齐的一个个烽火台,是的了,脚下的这座古堡实际的功用正是统一指挥的高台呢!

转到西墙往外俯瞰,依然是不能远望,只看见朦胧里有一片水库的样子,近处就是郁郁葱葱的树丛了,一处简陋的驾校位于其间,两三辆汽车甲壳虫似的微微移动着。城里居然还植有两棵榆树,在城北,一东一西;北方很常见的家榆,榆钱可生食的,可惜这是夏末了,只有绿荫如伞,可给游客提供一片休息凉爽的地方。我的眼睛扫视过西城墙脚下与中间的塔楼的通道时,发觉那里不但是稀疏的绿草连成片,且还点缀着许多小小的花,不多的几株淡紫喇叭花,这个我认识,但那种鹅黄色的碎花,虽然在我豫东故乡的河畔路边也极为常见,但让人羞愧的是我并叫不出它的名字。

重新下到广场上的时候,便又绕到那一片少人去的绿色花毯上去,漫步在古墙根下,阳光漫洒下来,小小的黄花都精精神神的挺直着身姿,向太阳绽放着自己的笑脸。我很羡慕,也终于放下了纠结:何须呢?无论它是叫甲乙丙丁还是ABCD,对于它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生命只属于自己,只此一次,那就顺应天时地势,安然的绽放出自己生命的光彩吧!也许会有雨暴风狂,也许会有许多不可知的灾殃,但尽力的微笑一天,不忧心,不浮躁,不多欲多求,淡然的活自己,纵使生命短暂,也将与恒星的永久灿烂一样有同等意义。我很眼羡,------老庄所言传的大道,曾被无数的后世儿孙苦苦追求,从其中将兵法商道等等都挖掘延伸出来并行践到位了,唯独这种最重要的生命和谐之道却可望不可及,或者说,本也无意及之亦可也!

人性的恶,莫过于贪婪,这是个无底洞,是永远的造孽之源!故而有杀掠,故而有战争,故而有英雄,故而有此古堡。登临到古堡的至高处,远望,依然是天地朦朦。有多少的真实,正像被这朦朦的水雾一般所掩盖在历史的烟云里去了;那不是作为已进化了数千年万年社会化了的普通人所能把握住的东西;文明 ,其实也是异化了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没那么神奇,也没那么伟大!就像脚下的这座长长的城,无论多么的坚固、雄伟,若我们抹不掉心底深处对于血腥的渴望,它依然不能阻挡我们陷入混乱的杀戮中,坠入地狱中。

若要我真实的表述我的感受,那好吧,我不喜欢这世界上所有的城,我爱的,是那漫山遍野的花,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黄色的······

(2)老街槐花正纷纷

离开镇北台的时候,恰遇一高鼻大眼的美女正摆姿态拍婚纱照,风轻扬,薄纱飘飞,宛如仙女。以我对美女的定义,则可送二字相赞:妖娆!----- 频频回顾的同时,也感叹毕竟一方水土一方人,瞧,这里人们的生活与这长城的遗迹衔接的多妙!

妻子问我下一站的去向,我说先找个地方吃饭,女儿嚷道她要吃凉皮,好吧,同意!这个最省钱。

但我对榆林是陌生的,凭借印象中模糊的地图影像,开始从城北的环城路转入城里,七拐八弯之后,不仅没有找到目标勾勒中的老街,连来时的路也终于望不见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片老城区,因为房屋破旧,街道也极狭小,如同八年前的鄂尔多斯东胜区抑或我老家小城的样子,很平静,连时间的流动似乎都变缓慢了一些。

终于拐上了往南去的一条稍宽敞的街道,往两旁傻看的时候,不经意的却发现路西的民居后面隐现出一段段的城墙来,与镇北台的模样类似,不由得惊喜,难道我竟然找到榆林的古城了么?这样留意的继续前行,路快到转弯的时候,一截残破的青墙终于完完全全的裸露在眼前了,从一处铺满砖头的斜路上冲上去,在一棵榆树下站停,一行人细细的打量眼前野草蔓延的残墙,真的很残破了,有些随时要垮塌掉的样子 ,民居都紧紧的依靠在墙的根脚处,袅袅的炊烟还在屋顶萦绕、飘散。有一处豁口可以通往墙内,绕进去,呵,一眼便看见那标志性的几座老街建筑,还有街头的那座颇为宏大的榆林卫城。

复上路绕到古城的南面西转,城体已然是修缮一新的样子了,很高大,墙体呈微微的斜坡状。走到卫城,大概也可称是瓮城吧,交错的路口中间安放着巨大的仰首向天嘶鸣的白骆驼雕塑,是的,榆林的别称还叫驼城,这是因为它是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的交集贸易地。往南,正对老街方向的,有一座十三层的佛塔,高高的耸立在杂乱的民居间,宛如一把长剑直刺苍天。

从卫城往北一转,便进入老街了,我吃了一惊,以为有些走错了地方,因为这完全不同于别处的古街风情,路口杂乱的摆设了许多的小摊子,凉菜卤肉、凉皮豆腐、炸串、面包馒头煎饼、水果、五金家电、衣帽鞋子······但凡你在任何一条集贸小市场能见到,这里全有,而且路边仿古建筑的小店里也都是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季末亏本大甩卖的喇叭声也是此起彼伏的不间歇。

小街也并不大,街边都栽了整齐的槐树,不是一嘟噜一嘟噜粉白娇嫩可以用来蒸槐花的吃的那种,这是在我的老家唤着苦槐的,槐花未开放的时候可以采下晒干做药,称为槐米。如今来的正是时候,米黄色细小花骨朵成穗的挂在绿叶里,已盛开过了的,正一瓣一瓣的悠然飘落坠地。不过,来来往往穿行在浓荫的人们似乎并无意关注它们。

我极力的嗅,想嗅出它那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一路走下去。很快,我本有的寻旧觅故之意便荡然无存了,因为我的注意力全被这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味道所吸引。文昌阁,骑街而立,雕梁画栋青瓦飞檐的二层悬挂有“天下宗师”的牌匾,无疑,这是尊孔的场所,题字的正是陕西文坛的骄傲:贾平凹。阁的底层是红漆的立柱,柱下的高台上散落的坐了些乘凉的老人在闲谈、打牌,目光极安静。再往里就是万佛楼了,一旁的小门敞开着,楼梯很陡峭窄狭的,我与孩子们噔噔的攀了上去,却见只有两个打扮很世俗的老人一左一右的守坐在大殿的门口,大约看我并非是香客的样子,也就动也不动的看了我们一眼,继续他们之间的慢声清谈了。

走了好长一段路,东张西望的兴趣盎然,觉得小街貌似嘈闹,其实却跟这一条条小小巷子一般,自有一股悠长幽深的味道。小巷取名也自有传承之道,如北京那些老胡同差不多吧,比如这条唤作“贾盘石巷”的,就是曾有一位贾姓石匠在此作凿造石碾盘为生计而得名的。-----这其实就是生活的痕迹,久而久之便成了不老的记忆了。

孩子们有些累了,老街却还没走到尽头,既然意不在此了,干脆掉转头回到老街的南头,寻一家小店填饱肚子罢。

孩子们喜欢吃盖浇饭,妻子吃了一碗爽滑的凉皮,我却在附近挑了一家肉夹馍馆进去,点了一碗羊杂一个肉夹馍。羊杂汤端上桌后,我有些呆了,问老板:“这是羊杂?”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也便不好再问下去了。肉夹馍的确不错,但这羊杂汤,放的土豆粉条也太多了吧,还以为是粉汤呢!好在也确实便宜。店老板是个敦厚的小伙子,看他们经营的还有“油旋”,心想难不成这后生是绥德的汉?再看那白净清秀的脸上溢出细密汗珠的老板娘,难道,她会是米脂的婆姨?呵呵!

吃出了一身汗的我,回转到孩子们就餐的小店时,发现他们还在等饭菜上桌呢,顺手从店里拎出一个凳子,便坐在门口的树荫下,看那槐花悠然的一瓣瓣飘落,戏闹中的孩子,过来过去的脚步轻缓的路人·····

在看风景的人的眼里,风景中的人的真实感受是很难被确切的明了,这个道理我早已明白,却仍觉得这老街所反映出的榆林人的生活节奏是舒缓的放松的,如同槐花的花开花落一样的自在。但愿这次,我不是错的了吧!

(3)一湾碧水东去也

大概是在城市的喧嚣里生活的太久,总觉得耳朵也被虐得嗡嗡作响,有些想要失聪一般。心里也无端的会烦闷狂躁起来,好比被关在笼子里太久的一只山鹰。定下去往红石峡,其实就是这个名字给予我一种幽静清远的想象而已。我想要的,不过是能安静的侧听儿的清啼,还有风吹过杨柳草叶的声响,从而借以休整清洗我这在城市的快速路上跋涉太久落满尘污的心魂。

红石峡,是榆溪河的一小段,榆溪河是埋葬了无数“犹是里人”的无定河的支流。它的出名,首缘寺庙,后因峡壁上的石刻,至如今,则因为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了。

妻子笑我,虽然爱游玩,却一贯的随意散漫,总不肯提前做功课。这不,从古街转出来后,目的虽明确,行路却糊涂,一路的凭感觉往南走下去,却走到了新楼林立的榆林新区了,晕头转向中,终于想起手机上是有一款导航软件的,耐心的琢磨了好一会,谢天谢地,居然也成功的上手了,但仍然有些心存疑惑:这红石峡怎么好像在镇北台的附近啊?可是一路根本没看见任何标示的嘛!有些不放心了,也不敢再自以为是了,发扬鼻子底下就是路的光荣传统,问一问吧!好心的商店老板倒是个简洁明了的人,三言两语便指示得清清楚楚,却是与手机导航的标示吻合了。好吧,那就上路吧!-----果然,又走到了那条长城北路上了,继续慢慢的走,导航却指示掉头回转,十分纳闷的听话遵循,便在路西发现一条极不起眼的小路斜斜的入了一片山脚的浓密树荫下,沿路蜿蜒的走下去,路的两旁现出整齐的庄稼地来,我恍惚中觉得这一路的风景似曾相识,对了,夏初去往白城子的路边也是这般的景象,只是草木没有这般丰茂罢了!

当路边忽然闪现出一角寺庙的门楼,我知道到了。入了门楼,有一小小的平台,便可将峡谷的面貌先草草浏览一遍,峡谷分南北,一湾碧水从西而来,东流而去,峡谷里水声震耳。峡壁陡峭,土黄色,既有被万千年激流冲刷所留下的深深水痕,也有许多人类活动的遗留,如佛洞,石刻。而赖以得名的满沟畔的榆树,却因千百年来人类的砍伐早已不复存在了,代之的是后来所昌茂的柳树、荆棘、野草。

佛洞的石门都开得周周整整 ,虽狭小,入得门去却是很开阔的,冷气幽幽。佛祖、老君、孔子并排而坐,个个貌相慈祥。一直很佩服我华夏文化超强的融合力,这所谓的三教合一便是明证。但照例,我是不拜的。人造的泥胎彩塑,空空如也,拜它何用?我不怕鬼,但却也怕行夜路,因为我怕那躲在阴暗处的怀豺狼之心的鬼魅身影,纵使明知那是人扮的,还是怕他们呲出白森森的刀锋一样的利齿来 。这还不算最狠的角色,最狠的是在光天白日下,以神的名义,或诱骗或鞭挞的玩弄驱使天下人,借以饱了自家肚腹,却仍旧满嘴正义道德伦理。西方的宗教裁判所的烈火、十字军血腥的刀锋、以及中国数千年的君权神授、十年动乱中手持一本红宝书的狂热······,神的盛行,对于弱者来说是因为现实生活够灰暗,故而空虚无助,总盼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有力的将跪在泥沼中的自己挽救出来;对于居心叵测的阴谋家来说,恰是一件不容置疑的皇帝新衣,他们可以借此招摇撞骗而无所顾忌。

我不拜这些泥偶,他们的哲学主张或者说是真知灼见,早在他们的话音未落地的时候便开始异化,很快的便面目全非,所以他们才成了被高高供奉起的神,因为神的主张都是神性,人-----怎可能学得了呢?!若要想真心的学习他们的主张,那么,还是先把他们请下神坛,还原出本真的世俗面貌,或许这样才有的救。而不是屈膝撅臀的一昧膜拜,念念有词的祷告下去。

但凡是文人墨客的名流之辈,我想,到了红石峡,首要的大概是冲两面山峡峭壁上的石刻而来的吧!似乎很是一件风雅之事。惭愧的是,我向来浅薄鄙陋,对于这些费尽功夫雕刻的大字,硬是读不出好来。况且这些题字的多是些官员名流,对此我很是有些愤愤然了,小民游历,刻下“到此一游”,便斥责为不宜等等,偏权贵士大夫题字留名的就成了雅事。在百年以往,中国尚属农耕,小民都安安分分的在家跟一亩三分地较劲,名山大川,怕是去也去不得的。勒石刻字表示自己“到此一游”的只有历代的皇家贵族了,比如秦皇汉武。几千年的流弊,到了今天,终于传染得全民皆雅了,------物以稀为贵,滥了,也就成了恶俗了。呵呵,一场笑谈!

沿峡谷北岸峭壁的小路一直西去,进入一片柳树林 ,过后,有一四孔拱门渠桥飞架河面上,之所以说是渠桥,因为桥面似乎并非为人来往所设,还砌有一水渠通往对岸,渠上覆盖石板,于是人也可通行了。桥很高,驻足桥中间,西望是水面平缓的东来,行至桥下东去不远恰遇一处老桥的残墩,形成了一个窄狭的葫芦口。水压暴增,飞溅起白花花的水浪咆哮着往下猛扑而去,整座峡谷里都回响着它的怒吼。但很快又遇到一片宽阔的浅滩,于是水流便缓慢了下来。平缓的水流,给游客们带来了戏水的妙趣,我的儿子按耐不住,早已飞奔到南岸,挽起裤腿跳进了河里正戏耍着,一边招呼我们快去。

河岸边的树荫里或坐或立的许多人都在微笑着注视河面那欢腾的水花。小后生们连衣服都没脱就在河水里追打嬉闹开来。我的心里有些痒痒了,很是后悔没有穿一条大裤衩来,但仍挽起裤腿小心翼翼的下到河边,岸滩上的沙土细且软,入到了河水里,呀!好凉!但脚下的沙似乎更有按摩作用一般的舒适。一下就感觉放松极了。不曾去过大海,就此猜想,也许会是差不多吧!

我在浅水里趟来趟去的寻找童年的趣味,羡慕的看那些四五岁的孩子,个个都赤条条的在水里戏水玩沙,快活的很。哈!还有一些妙龄的女子也挡不住河水的凉爽诱惑,弄得单薄的衣服湿漉漉的紧裹在曲线诱人的饱满身躯上,笑容灿烂。啧啧!美! 看来看去,一河的欢笑,一河的缤纷衣衫,几乎看花了眼!不留神,一个赤条条的小丫头从我身边噗通噗通的跳跃而过,好!我的半条裤子全被溅湿了。一笑,只好躲她远点了。

看看时间已不早了,喊回依旧赖在河里恋恋不舍的儿子,准备返程了。沿南岸的小路东去,有一座现代的吊索桥,几乎横在两边的崖顶上,一边走一边看,看那一湾依旧沸腾了似的河水,看那站在水里并成一排拍照的天真无邪的赤裸孩子·······。想,人间之胜景,何尝在于寺庙的烟雾缭绕处,何曾在于空言感慨的刻字处,此刻这条河里的欢声笑语,已足以胜过万千的笙歌和鸣,无数诗人的清吟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9347/

榆林镜像的评论 (共 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