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一篇作文想到的

2013-08-11 22:32 作者:笑语嫣然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看到的

我不知道这篇作文是真实事件还是虚实结合或者纯属虚构,这些对我来说不很重要,这篇作文寥寥千字,但它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故事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以及读后受到启迪,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文中映射的是关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文中的母女便是多数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缩影。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本文中的题记:“鱼儿应该生活在河里,而不是鱼缸里。”但我觉得鱼儿更应该生活在大海里。正因为题记这句话,才造成了我情感上波动和灵魂上的巨大冲击,我不得不看下去。

文中讲的是一位母亲把心中最大的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心心念念不遣余力的要把女儿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精品淑女——林黛玉。《红楼》变成了孩子晚苦读的书籍,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变成了女儿的必修功课。每天晚上在女儿读《红楼梦》之前,母亲都会为孩子冲好一杯苦而涩的咖啡,女儿只能顺从。女儿尽管不是发自内心的去端详和模仿小说中的林黛玉,但还是优雅文静的对着母亲报以会心的微笑。母亲被自己套上的光环笼罩着,她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自以为精心调教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女儿打造成了精品淑女而沾沾自喜。

作为父母,心里都有千丝万缕的虚荣心。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骄傲和自豪。文中的母亲在客人面前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演讲,吹捧自己的女儿多么淑女,从不打小、从不发怒、从不斜视、从不快跑,总是温文尔雅,对人彬彬有礼。作为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没有了自己应有的表情、习惯和缺点,那还正常吗?当客人看着母亲唾沫星子飞溅,不厌其烦的夸赞时,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女儿和林黛玉相比,真是有过而无不及呀!”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没啥大问题,但是孩子早已把这句话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面了。当夜深人静之时,孩子的耳边又响起了这句话,她不知道那是人家发自内心的赞许,还是带着揶揄的嘲笑,但总觉得是那么刺耳。她的内心开始彷徨、挣扎在母亲编制的梦幻里,孩子不能违背也没有能力违背母亲的意愿,只能按照母亲早已绘制好的五彩斑斓的未来蓝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孩子的无助和无奈无处可诉,只能任其本质渐渐地迷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效仿者。孩子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母亲又怎能知道。

孩子渴望自由,渴望自主,更渴望用全新的知识填充自己的人生的空白。当女孩看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那句人人都能烂熟于心的话时,突然感到那种张扬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正是自己内心所渴望所期盼的。孩子的内心被震撼了,这句话在她迷茫的时候,给她带来一丝警醒的力量。女孩反复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鱼缸呢?”这句话包含着不满、包含着内心潜藏已久的反抗。是啊,鱼儿应该畅游在宽阔地大海里,她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她需要看不同的风景适应不同的环境,认识更多的朋友走进形形色色的人群。女孩也不想让自己窒息在狭小的空间里,那里面缺乏氧气,缺少生气,那样,呼吸将变得困难,心灵也将受到摧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女孩终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背着母亲开始向同学借书,借来了《三重门》《狂》《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多种现代小说,做出了“忤逆”自己的母亲的行为。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女孩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仿佛哥布伦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女孩慢慢觉醒了,发现了自己的“顺从”与这个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洞悉到了自己的悲哀与痛苦,还有更多的无奈!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烈焰焚烧,当女孩的母亲如往常一样在女孩读《红楼梦》的夜晚给她端来苦涩的咖啡时,女孩正沉浸在林翔的无奈中不能自拔,对于母亲的到来女孩丝毫没有察觉,结果可想而知。母亲发现了女孩手中看的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些现代小说书时,她霎时感觉到天旋地转,一切都破碎了,书、杯子、希望还有那个多年调教的精品淑女的形象统统分崩离析、灰飞烟灭。也许对于一个栽培者来说,这是极其残酷的事情。文中说:“她气坏了,更多的是伤心,如同一位裁缝发现自己精心制作的礼服上有两个大洞。”可见,那位母亲的心里是伤心欲绝的,恨铁不成钢的,因为母亲很多年的付出,就是为了将女儿打造成自己满意的期待的形象,也把这个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

其实,那个梦想的破灭,是母亲一手造成的。身为一个母亲,她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并不过分,我也能从心里面理解她。因为天下父母,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一个“”字。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好的成绩、将来能有个好的工作、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快乐地度过一生……她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也是源于一位母亲的爱。但她选错了方式,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分寸,作为母亲的她无法相信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梦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她想将梦的碎片拼凑还原,可是一切都已力不从心了,玻璃杯破了,还能复原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了。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以他人的意愿为前提的,作为父母,可以建议,可以指导,但是不能强求,不可强求,也无法强求。

在这种猝不及防的打击下,女孩的母亲丧失了理智,将孩子的借来的书撕得面目全非。在母亲这一粗暴且不理解孩子的举动下,孩子往往会有强烈的反应,导致一些无法预料事故发生,因为孩子要反抗、要突围。孩子心中有无名的怒火在悄悄蔓延着,星星之火可燎原,后果一发便不可收拾,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孩选择了离家出走。

她一个人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霓虹灯闪烁,心中的失落不言而喻。女孩说:“这个可爱的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和无奈,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也许她的心里想为了父母活着、为了理想活着、为了自己的信仰活着……想着想着,她的内心开始迷茫,矛盾,她不停地问自己:“该回去吗?”还要回到那个鱼缸里吗?对于女孩来说,她是一条鱼,她渴望自由自在的在河里面畅游,但对我来说,仅仅在河里面畅游还不够,鱼儿应该去大海里面闯荡出自己的精彩世界。女孩对于回去的结局和命运,心里没有丝毫把握,快乐、自由、随心、随性等等似乎离她很远很远……

二、想到的

之前在街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离家出走的孩子是本地人,模模糊糊的记得启示上面写着:XXX回来吧!父母同学牵挂你,等你回来了,妈妈再也不逼迫你做你不愿做的事情,不再逼迫你写那么多作业了,XXX,回来吧,我们等着你……现实中,很多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成长,也有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了“傀儡”来强行控制,总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被保护着,不准孩子接触新事物、尝试新体验、新冒险和任何真实世界学习的机会,只知道考试要拿高分,读书要念最好的学校,其他事情自然都会往好的发展。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问过孩子是否愿意是否开心吗?问过孩子心中的理想是什么吗?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而在父母的狭隘思想下,慢慢产生惰性直至把特长埋没,当孩子无法承受那种来自心灵上的负荷时,有的选择离家出走,有的选择了堕落,有的选择了自杀等等。如此案例比比皆是,悲剧频频上演,这是代表孩子生气、愤恨甚至对父母的话产生质疑而反感父母的举动做出的反抗和抗争,他们只是想从父母手里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学会爱,信任、理解、鼓励、包容自己的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强、自主能力,而不是过度的溺爱、操纵、逼迫等一系列的愚蠢行为。父母给予孩子那样沉重的“爱”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将孩子推到悬崖边。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更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反躬自问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切勿求全责备。有的父母等到孩子长到二十几岁,突然发现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动力是什么,不知道生存规则是什么,甚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残酷,孩子只知道除了家里和学校,外面的世界都是陌生的,只要出去就会迷路……所以父母有必要和孩子建立真诚的沟通和交流,用心倾听用爱领悟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和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孩子,面对父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父母子女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话,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有朝一日一定会迎刃而解。

对于孩子来说,应该建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要有信心,学着离开父母羽翼下的庇护,独自面对一些难题。要明白,父母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有些规则在几十年前也许适用于父母,但不一定适应这个负责多变的新社会。应该建立是非观,分清事情的对与错,读自己喜欢的书,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勇敢的体验和面对每一次选择的时刻。要知道,光有好成绩是不够的,将来你要步入这个社会,你会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不会和人交往等等很多尴尬的场面,那你只能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书呆子。你不知道自己心里想要什么,或者发现你曾经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到了社会上却未能派上用场,你或许会懊恼现在的自己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应为你将来会面对各色各样的人,所以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记得师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做生意也好,你办厂子也罢,或者被今天的政策下放到农村,承包土地,你需要的是人脉,人际关系和和谐环境……”这就说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学习之外的时间里,更应该修的还有与朋友的沟通,你会懂得的交往技巧,会收获到很多曾经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当你与社会接触时,你会将每次经历所总结的经验,变成沉淀下来的社交秘籍,只有这样不断地将自己的空白填充起来,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而不被惨烈的竞争淘汰。

对于社会的大背景来说,人在发展,社会也在发展,在这其中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是首当其冲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大量纳入,而大量的人才都来自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会给社会带来新的人才,社会同时也给孩子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与平台。老一辈会退休,新一辈会接受他们未能完成的任务,继续努力拼搏。可见教育事业在这个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关注教育,落实教育,这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的最初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老师”,不是要给孩子套上一个紧箍咒,。给孩子画一个固定的跑道。学校是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和同学之间,和;老师之间,都是一次步入社会,学会交往的模拟实验,把握的好了会良性发展,但如果认识了一帮子狐朋狗友,那结果可想而知。

三、题外话

中国在1984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国富民强。在当进社会积极实行这一政策的同时,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难度和困惑,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心灵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以至更多的教育难题。

多数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眼里是何等金贵,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他们把所有的“爱”和“希望”毫不吝啬的给予和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个别父母则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自己的过去是多么的不堪和悲情,在物质和环境上不如现在的孩子们优越,乃至是极度的无奈和懊恼。无形中,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了另一个自己,给孩子刻画出很多才子佳人的生动形象,然后,把对自己曾经未能实现的梦想和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用尽心思,使出各种办法去描摹自己心中最敬佩的偶像亦或是勾画出一幅幅精美的蓝图。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去生活。可父母在实行这些计划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们的感受,孩子是否快乐?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所谓的精心调教?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这个道理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往往变的那么盲目而苍白。

孩子的心灵在受到外界的干扰、阻力以及沉重的压力下,就像杯子里面爆满的水,水满了会溢出来;像球碰到墙壁那样,会反弹,物极必反的效应自然而然就显示出来了。孩子也会在重压之下产生“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心理,那样产生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

其实我写这些不是针对任何人的,只是因为我今天看了一篇作文,一位中学生写的,题目是《该回去吗》,随手写下的读后感想以及一点浅薄的观点。我只是希望,在大街上徘徊的孩子,回家去吧,不管怎样,家才是心灵的港湾。离家出走,是最不应该的决定。我也想给所有的父母说,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让我们祖国的花朵,永远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还有我们的学校,还有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你们也一定会找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孩子们展开理想的翅膀,在广阔的蓝天上白云下,快乐的飞翔,快乐的歌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3767/

由一篇作文想到的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