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房祠堂的传说

2013-08-05 12:38 作者:鄱湖小草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土目胡氏有八房,五房祠堂本来也是八房共有的,到后来才划归五房管理。

五房祠堂始建于何年本可查考,因祠堂地基与吴姓有官司争议,两姓宗谱有记载。可惜在文革时宗谱为四旧给毁了,也就无据可查了。

关于五房祠堂,确实有个真实的故事。而且是作胡氏的光荣史一直成为美谈,流传至今。其实这是一桩千古奇冤案。惨无人道!

原来祠堂基地本是饼铺吴家的。吴家在这里做新屋,定向、择吉日上梁,都是经生家湾胡大先生之手。这位胡大先生本和屋主八拜之交。上梁贺宴时,胡先生派孙子去吃酒,叮嘱孙子说,‘东家没安上座,就回家’。结果安坐人不见大先生,就问东家:

“大先生没来,咋办?”

“没关系,不等了,开席!”东家与先生的关系太好了,就随口说了这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因这句话,惹下大祸,倒了霉。当下,大先生的孙子没坐正位,悄悄回家,对爷爷传了东家的原话,先生大怒。于是召集胡氏十八屋的代表议事:强行拆除吴家新屋,就地建胡氏祠堂。并一一作了部署。这大先生是胡氏十八屋的大族长,他的话就是命令。叫大家只管拆,官司有他顶着,包赢!

于是,十八屋的青壮年齐上阵,一工夫将吴氏新屋拆了,连小石块、小灰团一点不留。用禾筛筛泥土、牛耕、耙平整成熟地,栽上小麦,浇上大粪。这统统一夜完成,井井有条,丝毫不乱。事后天天派人看守。

官司打到县衙,吴氏控告胡族人强拆民宅,霸占屋基。胡族回诉吴氏纯属诬告:该地不是屋基,是胡氏小麦熟地。

官司立了案。但县官老爷在寒期间哪愿下乡调查此案。节期间更要拜访上司、同僚、亲朋。一拖就到二三月才下乡查看案情。

小麦经大粪一浇,早已郁郁葱葱,生长茂盛。县官一看现场,毫无屋基迹象。当时判定:小麦地是熟地,属胡姓之地;斥责吴氏是刁民,纯属诬告。并亲自下桩定界,双方不得争吵。五房祠堂门面墙有些弯曲不是直线,就是按当时定界奠基石的。

这场官司胡姓赢了,也是在胡大先生的意料中的事。他精通法律,也摸透了县老爷的脾气,所以他有恃无恐。封建社会虽有法律,但官老爷作风,根本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草率定案,难怪冤假错案多的是。更为可恶的是:封建社会,家长制、族长制更是要不得。族长的话,一言九鼎,不可违抗。这位先生是大人物,但没有大气度;还是小肚鸡肠,没点人道,因朋友的一时过失,却反目成仇,弄得人家破人亡。广袤大地,哪不能建祠堂,非得拆私宅建祠堂。明明是他泄一己私愤,十八屋的村民成了帮凶。实在是可悲可恼,也太可怕!——这封建制度啊!这算不算千古奇冤?

五房祠堂分上、中、下三大部分。

上部地势高出一尺有余。有三大间:正中是大厅,有几根大柱子,直径尺余。两边是大房间。

中部是大天井,全部是麻石片砌成,不见丁点泥土。这个天井大啊,呈三丈见方的正方形。有这么大的天井,采光好,使得祠堂所有房间包括楼上,光线好。天井两侧各有三间厢房,说是厢房其实是一丈见方的大房。

下部是凉亭式的戏台,戏台有屏风、有两个月门、有通道连接两边楼房。戏台下面有小前厅,两扇大门像威严的两个大将军,又长又宽又厚重,小孩是关不动大门的。小厅两边各有一间大房。

上面的楼房都相通,称之为跑马楼。

祠堂用的材料都是上等杉木。无论竖柱、还是横梁,根根粗壮。

祠堂的支撑是一大奇观。有狮子撑、十字连环托撑、莲花撑等多种,什么地方用什么撑是恰到好处。狮子撑是用在大厅前沿的横梁下,横梁本身重、跨度又大还有许多负荷,用大撑,来减少榫头的压力,同时又装饰了一下单一结构,增加美感。狮子戏球采用镂空雕刻,很有艺术价值。戏台顶部边沿多采用十字重叠连环托撑,一个小小的支点,一个小十字托,托起一个又一个重叠连环的同样大小的十字托,像数学上的平方幂式的不断平方,最后上面的支撑面大多了。真的是匠心巧妙,很懂力学。

祠堂的门面墙也有讲究,全部用紫色条石作框架,横竖条石相互紧扣,有公母榫。宽阔的条石还雕刻了许多人物、花,非常美观。

整个祠堂结构奇特,布局合理,充分体现设计者的惊人智慧、建造师的精湛技艺。可惜的是祠堂毁得早,仅凭一些记忆,不能很好地描述一二,实是遗憾。如果有个懂行的,再加上好文笔,那就真的能把这一古老建筑真实地记下来,那又该多好啊!

祠堂对一个大家族作用很大,它像一个纽带将嗣孙们凝聚在一起;它又像总统府,向族人发布公约条文。在这里处理族中特大事务;这里设谱局修宗谱使之昭穆有序、长幼分明。

五房祠堂经历了风风雨几百年,依然如故。哦,还有一个小插曲没讲。吴氏败诉后,实不甘心。就在祠堂背后的座峦边沿栽上一棵樟树(樟树最容易长大),几十年后,这树遮天蔽日,树冠有一亩地大,有一半树头在祠堂上厅顶部。双方又惊动了官府。这次胡姓输了!可能是后来县官也知些原委,知道上次基地判错了,再加上吴姓在县府有一定实力。县官这次立场鲜明,判定胡姓不准动樟树的一枝一叶!这也明摆是让胡姓吃点亏,好让吴家舒服些。不过胡姓也只是吃点小亏,几年一次小修,花点小钱而已。

解放后祠堂归国有,也就无人问津修葺。每年血防巡回医疗总是设在这里,后来又作学校。由于年久失修,很快面目全非。最后被村委拆了,木料卖的卖烧的烧。偌大的祠堂就烟消云散了——真正是,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

胡振金

二0一0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0997/

五房祠堂的传说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