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名著和两重性”
闲话“名著和两重性”
陈宣章
古今中外名著很多。名著者,著名也。然而,名著中也有臭名远扬之作,例如:《我的奋斗》、《中国之命运》、《荡寇志》等等。即使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也可以因为历史局限性(时代的或者作者的)而有两重性。
“两重性”(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曾经被人曲解,并且搞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文革期间,我在403医院工作。那时候,工宣队领导“清理阶级队伍”。有一天,全院职工大会上当场“揪”出一个阶级异己分子,她是小儿科医生陆少言(现役军官)。首先因为她出身不好,她叔叔是台湾军官,她1962年曾经应邀请去厦门前线对敌广播,而现场批判她的“反动言论”有两条:1.对帝国主义要一分为二;2.对毛泽东思想要一分为二。
当时我立即想进行反驳,被外科医生王泽琛捂住嘴巴:“你疯了?你一反驳,马上就是现行反革命分子。”陆少言医生虽然被“坐飞机”批斗,还是为自己辩护:1.毛主席教导我们:“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但是,她的话刚结束就是一阵“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陆少言!”2.“对毛泽东思想要一分为二”,这是海军工程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说的,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也要不断地发展。接着又是一阵“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陆少言!”下面就是革命群众的“批判”发言:“陆少言说‘对帝国主义要一分为二’,就是说帝国主义也有好的帝国主义;陆少言说‘对毛泽东思想要一分为二’,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也有坏的毛泽东思想,其恶毒用心何其毒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确实是啼笑皆非:把两重性等同于“好和坏”,把毛泽东原话当做反动言论批判,何等愚蠢!究竟什么是马列主义?这些以“革命者”自居的人,真是愚蠢之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近,北新泾街道图书馆举办“‘书海泛舟 我心飞扬’——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我孙女写了一篇文章《勇敢、毅力和智慧——〈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她说:“鲁滨逊的离奇经历告诉我们:在困难挫折面前,只要有勇气、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能创造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成为历久不衰名著的原因。”
从某个角度,《鲁滨逊漂流记》确实是历久不衰的名著,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该小说有诸多糟粕。不过,这已经超过社区学生的思想水准。
一、《鲁滨逊漂流记》是第一人称的小说。他的家庭是中产阶级,“我父亲原本是德国不来梅人,后来,他到英国来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挣了一份不错的家产并在约克市定居下来。”“凭他多年的经验,中产阶级始终是社会上最好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既不像那些体力劳动者,要忍受千辛万苦,也不会像上层社会的人那样为权力、野心和相互倾轧而疲惫不堪。”这是从中产阶级立场上评论资本主义社会。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涉及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战败的俘虏被吃掉。小说对之进行批判,鲁滨逊还救出了一个将被土著野人吃掉的俘虏“星期五”。小说也涉及海盗抢劫,鲁滨逊自己被俘虏成为奴隶约两年,后来鲁滨逊逃离海盗船主家,在航行途中遇到一只“到几尼亚海岸贩黑人的葡萄牙船”,并获得救援。鲁滨逊对葡萄牙船主百般赞美,而他明明知道船主干的是贩黑奴的勾当,只是因为鲁滨逊是白人而获得优待,被送到巴西经营种植园。而鲁滨逊自己也迫切希望使用黑奴。他曾经拥有奴隶。他把一起从海盗船主家逃出来的小孩佐立以60西班牙金币作为奴隶卖给葡萄牙船主。鲁滨逊自己与熟人、朋友大谈“我两次航行到几尼亚海岸的情形,谈到怎样同黑人做生意,主要用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像假珠子、玩具、刀子、剪子、斧子、玻璃器皿之类,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换到金沙、钻石、象牙之类,而且还可以换到大批在巴西供人使用的黑人。”“他们非常注意地倾听我谈论这些,特别是有关购买黑奴。”鲁滨逊的种植园也急需黑奴,于是在同行诱惑下再次航行去购买黑奴,结果遇险,流落到荒岛上27年两个月19天。
三、《鲁滨逊漂流记》中许多部分宣扬《圣经》、上帝,尤其是他在破船上找到三本《圣经》以后,把全船人皆遇难唯独自己存活归结于上帝的保佑;把自己的落难归结于不听父亲劝阻,受到上帝的惩罚。“上帝创造了这一切,那么他也就指导着这一切,以及与此相关的万事万物,因为创造万物的神灵,定然有支配万物的力量。”“我遭遇的种种不幸,惟有上帝才有这样的力量,不仅是对我,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莫不如此。”“在认认真真地读了不久之后,我对于自己前半生的罪孽,便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感悟。”他甚至把疟疾病愈、发现烟叶等等也归结于上帝的仁慈、指点。“我每天读《圣经》,并把读到的话与自己当前的处境相联系,以便从中得到安慰。”“我认识到,我当前的境遇,正是大智大仁的上帝为我安排的。我既然无法预知天命,就该服从上帝的绝对权威。”
后来,鲁滨逊还向“星期五”灌输很多《圣经》的事情和教理。
四、《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严重。鲁滨逊救出“星期五”(这是鲁滨逊定的名)以后,就把他当成奴隶,规定他称呼自己为“主人”,一切必须服从自己,甚至于“想办法让他知道,他要敢吃一口人肉,我就杀死他。”虽然“吃人肉”(并不是“星期五”杀的人)是野蛮的,把杀死“星期五”看做自己的权力,也是没有道理的。
当鲁滨逊救出“星期五”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后,“我这座小岛如今真算有了居民,我想自己的臣仆够多了,每当我想起自己俨然像帝王一样,不禁心中暗喜。首先,整座岛屿归我名下,自可由我作威作权;其次,我的百姓对我十分依顺,我是全权的君主。”“在我的领土上,我允许信教的自由。”
鲁滨逊离开荒岛航行了半年多,于1687年7月11日重返故乡英国,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听他在巴西的种植园、糖厂与其他财产。经过一番周折,鲁滨逊“成了拥有5000英镑的富豪,而且回复了巴西的产业,每年有1000镑以上的收入,就像在英国的田产一样可靠。”后来,他卖掉巴西的产业,得到块葡萄牙金币。
1694年,鲁滨逊特意“回到了我的小岛上,视察了我的殖民地和那些西班牙人。”“我还特地从英国带来了一个木匠和一个铁匠,让他们留下了帮助我的臣民。此外,我把小岛上的土地分成若干份发给他们,而小岛的产权却归我所有,他们只是根据各自的要求,拥有一份土地的使用权。”鲁滨逊俨然是殖民地的主人。
小岛远离英国(鲁滨逊的父籍),而他拥有小岛的殖民权。英国是老牌殖民地国家,它的殖民地非常大,通常地球自转的时候太阳总是能照到他的殖民地,所以号称“日不落帝国”。《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反映。
所以,向孩子们推荐名著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即使名著也常常如此。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告诫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持传统的“精华”,坚决摒弃“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2.以科学方法再认识传统文化,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3.不能用静止眼光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4.对传统文化要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进而选择实施,才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必须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精神。所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关键。20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