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2013-07-03 08:33 作者:刚果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解读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浦城县文体局:甘跃华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借教育大讲堂这个平台,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浦城的碧水丹山,谈一谈蕴藏于浦城山山水水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迷人的文化魅力。

我们知道,山水,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场所,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一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道尽了自然山水对人们的无私馈赠;山水,还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在尽情享受山水物质滋养的同时,也通过热情的讴歌和由衷的赞美来抒发对山水的感恩,一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达了人们对山水的独特情怀。

浦城的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浦城又是文明古县,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浦城山水文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浦城山水的大千世界,沐浴浦城山水独特的文化光芒,领略浦城山水迷人的文化魅力。

文化魅力之一:流传着美丽的民间传说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首先体现在,浦城的山水流传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一方面,增添了浦城山水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为浦城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两个成语是人们所相当熟悉的,一个是“笔生花”,一个是“江郎才尽”,这两个成语的诞生地就在浦城的梦笔山。一座山能诞生两个成语,这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梦笔山可以说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最佳标本。梦笔山,位于浦城城关西面1.5公里处,相对高度仅20几米,原来名叫孤山。根据《建安记》中记载:“孤山在环障之中,其地平坦,悉是沟塍阡陌,此山挺然孤立,因名”。就是说,这座山坐落在平坦的田野之中,孤然挺立,像茫茫大海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岛,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孤山。

孤山原本只是一座普通的无名小山,让它名声远扬的是南朝的大文豪江淹。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江淹被贬到浦城(当时称吴兴)当县令。一天傍晚,江淹来到孤山,他看到山上丛林茂密,古树参天,山前河中流水湍湍,晶莹碧透。江淹被这秀丽的风光迷住了,于是便宿于此。晚上,江淹在朦朦胧胧中,忽然看见两位白发老人踏着祥云,从天空缓缓而下。来人自我介绍道:“在下张景阳。”“在下郭景纯”。两人说:“我两人奉命前来,特地借两件东西给你。”说完,张景阳拿出一匹彩锦,郭景纯拿出一支五彩笔送给江淹。

江淹自从孤山梦笔后,才思如涌,下笔如有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后来,由于江淹在孤山梦中得神笔,山以人名,孤山便改名为梦笔山了。

讲到梦笔生花,自然不得不讲到江郎才尽。因为这两个成语就好像是小说的上下集、电影的姊妹编。

江淹离开浦城后,到了晚年的一天,江淹处理完公务后,带着手下来到一座禅寺游览,由于时间迟了,他便在禅寺住了下来。就在他迷迷糊糊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来到跟前对他说:“在下张景阳,从前有匹彩锦放你处多年,现在应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取出仅仅剩下的几尺还给老人,那老人很不高兴说:“我那么长的一匹彩锦,怎以只剩下这么一点了?算了,这么一点我也不要了,就留给你吧。”几天后,江淹在一个驿站休息,朦胧中,看见一个老人走到跟前说:“在下郭景纯,我有支笔在你处多年了,现在应该归还我了。”江淹从怀中取出五彩笔还给老人。自从还锦还笔后,江淹的文章一天不如一天,再也写不出好的诗文了。所以后人称之为“江郎才尽”。

很有意思的是,后来有很多人都对江郎才尽现象进行了探讨研究。因为,我们知道,传说只不过是艺术化的历史,其可信度是有限的。所以,梦笔也罢,索笔也罢,也只不过是传说,与历史真实是有距离的。至于说到江淹晚年为什么才尽呢?据后人探讨研究,主要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是身居高位荒于诗文。江淹当了高官后,一方面志得意满,无心为文;一方面事务忙碌,无暇为文;再一方面多写应时应景之作,无艺术性可言。二是脱离基层失去真情实感。江淹离开浦城后,一路高升,脱离了基层的生活土壤,脱离了人民群众,行文难免无病呻吟,难以写出生动感人之佳作。三是生怕遭忌故意而为之。江淹作为宫廷近臣,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他不得不小心。再者,梁武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都有突出有成就。因此,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不敢显山露水,生怕遭到妒忌而性命不保,故而推说“才尽”,所以,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的盖棺之论。

刚才,我向大家介绍了梦笔山,下面,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浦城的其他几座山,这几座山虽然没有梦笔山的名气大,但其中的若干民间传说也同样反映出浦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荆山,在浦城县莲塘镇悦乐村西北,山中有一荆山寺,原为安边庙,是祭祀浦城县莲塘镇下沙村人黄宠、范滔两人的神庙。这两人都是唐末的武将,都立有战功,都在打仗中战死了。后来当地人为人纪念他们,称他们为荆山大王。百姓遇到旱灾、水灾之类的自然灾害,都会到这里祈祷求福。而且,这里还以祈梦灵应而闻名一时。

那么,什么是祈梦呢?简单地说,祈梦,就是求神托梦,以定吉凶。旧时,三明的蓬仙岩、福清的石竹山、厦门的北山等,都有向群众提供祈梦的场所。并且,据传,祈梦还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祈梦前必须斋戒沐浴,步行到祈梦之地,以表示虔诚之心。而如果在路上遇熟人询问,应当如实奉告欲去祈梦之事,不得隐瞒,否则据说就祈不到梦。到了祈梦地,必须先烧香礼拜,并如实告诉神灵所求何事。然后,睡在一张专为祈梦者设的床上过夜,第二天把所梦之事请术士圆梦释说,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解梦。

所以,大荆山山上原来还建有一座祈梦楼,也就是老百姓祈梦的场所。关于祈梦,大荆山上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相传下沙村罗汉洞自然村有一个人到祈梦楼去祈梦,梦见神人拿一只碗,二根竹竿,一个布袋给他。梦醒了之后,他很是忧愁,以为神人要叫去他要饭。后找人解梦。解梦人向他解释说,竹竿如面棍,布袋装面粉,碗指开饮食店,神人是指引他开面店。后来他照此去开了家面店,果然生意兴隆,赚了不少钱。还有一个传说是,相传,浦城县永兴镇虹垂村山下自然村有一个叫孙毅的人,有一次他的父亲为他去祈梦,梦中得到了一个布袋,但是他的父亲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找到解梦人后,解梦人向他的父亲解释说,袋是书袋,要让孩子读书。此后,孙毅刻苦读书,考中了进士,光了宗耀了祖。

在浦城还有一座荣华山,位于仙阳镇东面,离城关15公里。荣华山原名油果山,为什么叫油果山呢?这也有一个传说。唐朝末年,仙阳出现了自然灾害,有人找来了一个占卜星相的人来到仙阳,想让他看一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免灾除害。

占星者来到仙阳后,认为东面那座山上有妖气,说仙阳之所以受灾害是因为山上的妖气作怪。于是便命令工人开山凿石,要将山上的妖怪挖出来。可是奇怪的是,工人早上把山体挖开,到了晚上它又自动融合起来了,如此几回,就是没有办法把山挖开。后来又找来一个懂法术的人,那人说,要用油果(山茶果)来进行祭祀,这样的话,山就不会再融合了。后来用油果祭祀后,那山真的就不再融合了。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那座山取名为油果山。

那么为什么又叫荣华山,这还有一个传说。

说的是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这么一座山,只有一个湖泊,名叫“太平湖”。这湖里鱼虾很多,是当地人换取生活资源的一个重要场所。可是后来,太平湖出现了一个水蛟,这水蛟生性凶恶,经常把下湖捕鱼的人吃掉。由于水蛟作怪,当地人不得不迁往他乡,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当地有一个年轻人叫荣华,他看到当地百姓背井离乡,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决心要为民除害。这里晚上,荣华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托梦给他说:“你要除去水蛟,就必须到湖底把水蛟的一件法宝偷出来。”按照老人的说法,荣华和乡亲们一起编织了一条很长的绳子,绑在身上,潜下湖底。寻找了好久,他终于找到了水蛟藏法宝的山洞,把法宝给偷了出来。水蛟看到有人跟他作对,怒火冲天,凶猛地冲向荣华,就在水蛟就要将荣华吞进肚子去的那一刹那间,荣华把法宝扔给了湖面上的老人。老人接住了法宝将之抛向天空,只见法宝变成一座山,这山由小变大,把水蛟压在了湖底。于是太平湖也从此变成了一座山。由于荣华为除水蛟而献出了生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座山取名为荣华山。

前面我们说过,南浦溪是浦城人的母亲河。关于这条河也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浦城经常遇到大旱,人们因为大旱无水而生活在死亡线上。于是,人们急切地盼望有一条河,有救黎民百姓的水。这一年,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小男孩,名叫生水。刚满二十岁那年,浦城旱情日益严重,父母在抗旱中不幸同日死亡。生水极度悲伤地扑在双亲遗体上痛哭,一直哭了第七天夜里。

泪水汇聚着汇成一条泪河注入东海。那泪河的颤音惊动了龙宫,龙王便派虾将出来查巡,终于来到生水家里。虾将看到生水昏倒在地,就用仙丹把他救醒。生水把事情的经过说给虾将听。虾将听罢说:“你带上行装,沿着村东那条路走去,到了形如巨斧的山脚下,有犬牙交错的堆堆乱石,你只要把其中的任何一堆搬掉,朝下深挖,便有泉水涌出来,你就可以安心住下来。但必须牢记,不能把所有的乱石搬先,不然这些泉水就会汇成大溪,流经数百里,这时你的生命将被劳累夺走。”生水沿着虾将指点的路线来到目的地。他在一堆乱石旁搬石挖泉眼。搬呀挖呀,喷涌的泉水汇成小河,附近的庄稼都得到灌溉。可是生水想到:“自己虽然得救了,但乡亲们还受着干旱的煎熬,决不能只顾自己,不管众人。”生水决心以个人的牺牲换取众人和后代的幸福。经过九百九十九天的狠命苦干,终于把乱石搬完,将泉水引来,滔滔的泉水汇成了流不尽的大溪。于是,南浦溪出现了,浦城有了养育世代人民的母亲河。而生水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了。

这个传说动人且凄美,生水的形象无疑代表了无数浦城先民的朴实与善良,奉献直至献身。

浦城有一处景区,叫九十渡,位于水北街镇观前村。由于这里风景优美,人称小武夷。

九十渡这个渡口,在以前是一个交通要道,上至浙赣两省,下至建瓯、榕城,行人不断。相传,渡边有一个叫李三保的摆渡人。一天,有个道人路过此渡,三保伸手要钱。道人说:“贫道远道而来,钱已用完,求你施恩劳驾撑一趟,贫道来日有钱再付就是。”三保说:“过渡哪有赊账的,就是当朝皇帝过此渡也要付钱。”道人出于无奈,赶路要紧,只得自己来撑,举起铁竹篙撑渡过河,三保看到道人拿铁竹篙如同挥笔,惊想:“在这方圆一带,这根铁竹篙只有我能拿得起。今天道人能拿得动,真是武艺高强超,须先下手为强。”三保正想下手,道人已把船渡撑到码头把竹篙弯成圈。三保一看知不是对手,连忙跪地求饶:“小人不知,师傅恕罪。”道人说:“看你苦苦求饶,我把竹篙给你拉直,从今以后不准胡来,有钱要撑,无钱也要撑。”一个深秋夜晚,三保饭后就去撑渡,撑渡到对面,那边又叫摆渡,撑到那边,这边又有人叫。来来回回一直撑到天亮,人也疲劳,但没有说过一句怨话,三保把渡船撑到码头坐下休息,眼前忽然出现一位银发斑斑、白须过胸的老人。老人说:“艄公师傅,你今晚撑多少渡?”三保说:“不知道,反正今晚有人叫我都撑就是,也没有看见一个人上下渡。”老人说:“你今晚已撑了九十渡了,现在我没工钱酬谢,我一只拐脚羊赠给你,作为工钱,放在后舱。”老人说完飘然离去。三保惊奇,知道神仙指点。回想刚才说有一只拐脚羊,赶紧到后仓看,那有什么羊,而是一堆闪光的白银。

这是一个典型的劝人改恶从善的故事,虽然老套但却给人以教育不衰、启迪永久

此外,浦城的其他山水还保留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石龙山有吐米石、吐油盐石的传说;岩顶山有五郎攻岩顶寨的传说等等,这些优美的民间传说,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浦城山水民间文学宝库,给予浦城人们源源不断的民间文化滋养。

文化魅力之二:记载着历史名人的诗文佳作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浦城的山水记载着许多历史名人的诗文佳作。

我们知道,许多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除了它自身的奇美壮秀之外,如要千古留名,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有历史名人为它树碑立传。比如,庐山,苏东坡的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让庐山成为了人所皆知的名山;比如,鹳雀楼,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令之名声振。

浦城的山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神韵,跟历史上诸多名人为它们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是分不开的。

我们还是先来说一说梦笔山。自从江淹梦笔让梦笔山名气大振后,文人墨客纷纷为其撰文吟诗。

宋代的浦城神童杨亿,写有《留别》小诗:“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上我思君。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这首诗写的是杨亿离开浦城时的话别情怀,写得平白如话、清新自然,尤其是那种依依不舍和落寞孤寂,感人至深。

清代的大文学家梁章钜对梦笔山下极尽赞美之词:“第一名区梦笔山,三年胜地未重攀。暗中恐惹山灵笑,自高飞云自闲。”梁章钜把梦笔山誉为第一名区,自然不是指此山多峻险、多奇伟,更多的是指此山的文气与名气,是指因江淹带给此山的历史厚重感与世人对之的仰慕感。

梦笔山还引发出历代诗人墨客无尽的遐想与赞叹。宋杨亿、黄佰云,明林鼎铭、周维鲲,清周亮工、查慎行、梁章钜、潘耒等都到此览胜。他们咏赞此处是“芙蓉幻出画难成”、“倚空积翠起云根,晚来过堪图画”、“浮岚翠锁几峰晴”、“隔坞树烟凝暮色”、“雨余梦笔拥晴岚,犹似高人睡正酣”。

在浦城,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浮盖山也是名声在外。

浮盖山,在浦城县北45公里。

讲到浮盖山,最需要提到的便是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徐霞客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初二入闽境,“遥瞻丰采,辄为神往。”“兴不能遏,遍询登山道。”喜欢游山玩水的徐霞客,从浙江的仙霞关一路走来,一进到福建的地界,远远便看到了巍峨挺拔的浮盖山,并且心中立即产生了上山一游的欲望。后来在当地牧人的指点下,他冒雨登山、游山,还在山上的大云寺中住了两夜,为此写下了《游浮盖山记》,并编入他的不朽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其地东南有浮盖山,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这里,徐霞客把浮盖山称为“诸峰之冠”,写出了浮盖山的高耸雄伟。徐霞客还盛赞浮盖山“石痕竹影,娟然可。峰峦环列,此真独胜”。把浮盖山称为是独具特色的游览胜地。在游记中,徐霞客把浮盖山的地理位置、险峻风貌、环境植被写得颇具灵气、引人入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浮盖山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可以说,徐霞客的一篇《游浮盖山记》,便永久奠定了浮盖山的历史名山地位。

当然给浮盖山留下诗文佳作的还有许多人。

浮盖山的主峰叫做“碧狮峰”,是由许多的巨大石块垒成,它的形状就好像一只蹲伏着的雄狮,并且山体上又长满的绿色的植被,因此得名。清代的孙振豪在《题浮盖山碧狮峰》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狮影危蹲石自顽,凿牙锯齿状空山。知他无用河东吼,辟易群尾浮盖间。”这首诗中,把碧狮峰描写得活灵活现。

浮盖山上还有一个“龙洞”,在碧狮峰下300米的山腰中。北宋文人汪藻写有《石龙洞》一诗:“沉沉古洞锁云寒,中有龙依积水蟠。若为苍生作霖雨,九天飞去不为难。”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寄托了诗人期盼为万民造福的胸怀。

浮盖山上还有一方形如卧牛的石头,叫卧牛石。明代的侯尧封写过一首《题浮盖山卧牛石》“田入山乡少,时将孟终。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这首小诗写得清新活泼,令人读后过目难忘。

匡山也是一座历史名山,位于浦城县富岭镇境内,主峰座落在双同村。将匡山载入史册的首先得提到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这两个人都是神机妙算的人间“神人”。讲到这里,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某日早上在内殿吃烧饼,才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火速紧急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这时朱元璋突然想起:“军师用兵如神,好比诸葛孔明再世。朕今天倒要好好考他一考。”于是,朱元璋将烧饼用碗盖着,再请刘伯温进来。等刘伯温坐定后,朱元璋问:“先生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于是就掐指轮算,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朱元平璋大为之叹。

刘伯温曾有一篇选入全国统编教材中学课本的《苦斋记》写的就是浦城的匡山。

元至正十二年(1352),浙江龙泉人(原籍浦城)章溢隐居在匡山读书避世。他在匡山的山顶上建了一座茅草屋居住。他和和刘伯温、宋濂、叶琛都是好朋友,史称“浙南四先生”,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到匡山看望章溢时,将他的茅屋起名为“苦斋”,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苦斋记》。

《苦斋记》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在匡山上,章溢还建了一座“看松庵”。宋濂到匡山看望章溢时,写了一篇《匡山看松庵记》,这也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宋濂写道:“高者数十寻,大者蔽牛马;直者、偃如盖者、岐而立者、屈折盘错状蛟蜃者,细而麻列者,嫩而怒长如蓍者,连峰蔽谷,一翠千万顷,四顾不见其际。”意思就是说,匡山上的松树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弯的直的,如若龙蛇状的,盘根错节的,布满面山谷,文章中极力描绘了匡山上松树的诗情画意以及坚忍不拔的气慨。

我们既然讲到了山,就必然要讲到水。

南朝江淹到九十渡游览,写下《赤虹赋》,称此地“红碧十里,青萼百仞;苔滑临水,石险带溪”。清康熙年间,琉球使者程顺则奉命到中国向清廷进贡,也在此徜徉,并留诗八首。清查慎行到此游览,唱出“切莫饮水污清流”的妙句。

南浦溪也叫柘溪,明代的李世熊写过一首《柘溪》的诗:“帆送寥天思悄然,四周丹碧为谁悬。浮家筏上长水,挂竹檐间日试泉。乡语渐稀瓯岭出,江声时响越台连。斜阳极目无人问,犹有归鸦叩客船。”这首诗,描写出了南浦溪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生动画面——点点白帆、绵绵青山、悠悠竹排,暖暖夕阳,还有溪边人家隐隐约约的谈笑声,无不透露出诗人淡定的情怀以及对此湖光山色的热恋。

文化魅力之三:传唱着动人的民谚和歌谣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还体现在,浦城的许多山水传唱着动人的民谚和歌谣。

有一句民谚在浦城是广为流传的——“无衣无裳,莫过杉坊渔梁”。民谚中提到的杉坊是浦城县九牧镇的一个村子,而渔梁则是浦城县仙阳镇北部的一个村子,它与大名鼎鼎的渔梁驿紧紧相连。渔梁驿被称为古代中原入闽的第一驿站,宋代的蔡襄、陆游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驿站中留宿。渔梁北面与九牧镇杉坊、富源、湖山村接壤。在它的西北面有一座海拔1086米的山峰叫作凉伞尖。为什么民间会流传这么一句谚语呢?因为,境西北的风扇凹为浦城全县有名的坳口,是北方冷空气侵入浦城的通道之一。这里风特别大,天特别寒冷,而浦城人往北行走,杉坊和渔梁是必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人们要往北走,一定要多穿衣服,不然受寒受冻必然免不了。

还有一句民谚也是浦城人所熟知的——“绵山戴白帽,东波浪滔天”。绵山,位于浦城县永兴镇连源村东坑和莲塘镇溪洲村交界处的大岭头。绵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主峰最高,海拔1234.1米。每当要下雨的时候,绵山的山顶便会云雾缭绕,有如山顶上戴了一个白色的帽子一样,这是因为绵山上有很多的天然阔叶林,气候一有了变化变会呈现出一定的先兆,所以当地人称绵山为“天然的气象站”。所以“绵山戴白帽,东波浪滔天”这句谚语,说的就是,绵山一旦大雾弥漫,大雨就即将来临,河水必定上涨,应该要提早作好防洪防涝的准备。

浦城还有一首经典的歌谣,唱的是一个位于高山上的一个小村庄——“娘呵娘,有女莫嫁上下洋,山又高,路又长,前门犀狗叫,后门虎驮羊。”“妮呵妮,生女要嫁上下洋,路长好坐轿,山高好歇凉,犀狗杀得吃,老虎做得粮。”

这首歌谣的前半段是女儿唱给母亲的,意思就是说,妈妈呀,妈妈,你千万不要把女儿嫁到上下洋去呀,为什么呢?那里是山又非常高,路又非常远。并且那里还是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前门刚刚听到犀狗的狂叫声,后门又有老虎把山羊给吃了。

而后半段则可以理解为是母亲规劝女儿的,意思就是说,女儿呀女儿,嫁到上下洋好呀,为什么呢?因为路途远有轿子坐,山头高空气好又凉快。再说了,犀狗可以杀来当肉吃,老虎可以杀来当粮食。

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一句民谣是这样唱的——太阳当烧饼,月亮当婆娘。当时我听了后真的是感受了一种强大的振憾力。我想,如果有哪一天浦城有条件拍摄电影或电视剧的话,用上面那首歌谣作为主题曲,一定会产生憾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文化魅力之四:包含着丰富的宗教内涵

山水似乎往往是和宗教分不开的,多少名刹古寺不是建在高山上溪涧旁?所以,讲到山水文化自然不得不提到宗教文化。

浦城浮盖山上有一古寺名叫大云寺,说起这座古寺可是大有来头的,因为它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关。

公元690年,已当过皇后、皇太后的武则天想当皇帝,但是皇帝这个东西并不是说你想当就可以当的。虽然孙悟空也说过“皇帝轮流当,明天到我家”这样的话,但也只是说说而已,最终也没当上。所以,武则天苦苦寻求一个当皇帝的合适理由。在洛阳白马寺的和尚冯小宝等人的帮助下,武则天找到了一本《大云经》,经书里写有“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这类的话。意思就是说,弥勒佛下凡了,要君临天下当女皇帝了,而这个下凡的弥勒佛就是武则天。于是,武则天便改唐为周,做了女皇帝。随后还下圣旨,各地都要修建大云寺,诵读《大云经》。

浮盖山上的大云寺就是武则天下圣旨那年所建造的。现存的寺庙是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的,正中供奉弥勒佛。如今,大云寺保存良好,香火很旺。

我们前面讲过,九石渡旁边的观前村对面有一座金斗山,山上有道观一所,名叫金斗观,因为寺内奉祀的是玄武帝君,故金斗山也称小武当山。为什么奉祀玄武帝君就会被称为小武当山呢?首先我们得懂清楚玄武帝君是位什么神灵。玄武帝君就是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是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据传,他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是中华民族的祖龙。现在湖北武当山上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因为金斗山上供奉的主神和武当山的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俗称其为小武当山。

浦城城关东面2.5公里处还有一座山名叫吴山。《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山四面秀异,其侧居人多吴姓,故名”。就是说吴山四面景色很优美,并且周边所居住的百姓多姓吴,所以叫吴山。吴山的山腰上,在宋代的时候建有一座庵,叫吴山庵,这里曾居住过一位明朝武将汪沐日。汪沐日在明进灭亡后,不事清主,为保持气节,恋吴山之胜,至此遁入空门,并取法号宏济,自称吴山老人,在吴山庵为僧35年。晚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逝世。

在浦城县北面10公里处的仙阳镇境内有一座金鸡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叫福泉寺,顺着山梁走去不远有一块形似金鸡的“金鸡石”。相传古时,福泉寺很兴盛,金鸡日夜吐出来的大米,足以保障来往香客的米饭。可是,后来,有一位贪心的和尚,他嫌金鸡下米来得太慢,他想,如果金鸡多下些米多好呀。于是,这和尚请来石匠把鸡屁眼凿开使之大了许多,这和尚美滋滋的想,这下金鸡可以多下些米了吧。结果没想到,事与愿违,金鸡从此便无一粒米吐出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则典型的佛教劝人不要贪心的小故事。

文化魅力之五: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

我们说浦城的山水千姿百态,山水文化承载厚重,还体出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浦城的许多山水记载着若干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

大家知道,一代名将韩世忠是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大名鼎鼎的韩世忠曾在浦城的渔梁山打过仗。说的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兵变失败后,苗、刘率部退出杭州,不久又退入福建浦城境内。韩世忠奉命追剿苗、刘。这时苗、刘占据浦城渔梁一带,“夹溪而屯,据险设伏”,与韩世忠的军队对阵。韩世忠命令刘晏率600人马在渔梁山南麓作疑兵,又命统制官马彦溥等率兵夜袭苗、刘兵营。但交战失利,马彦溥阵亡,苗、刘部属乘胜向韩世忠中军大营进攻,宋兵在韩世忠率领下奋勇反击,刘正彦落马被擒,苗傅之弟苗翊也被俘。这一战,韩世忠反败为胜,苗傅率残部向崇安(今武夷山)逃窜,到崇安后苗傅抛弃这些残兵败卒,改名换姓偷偷逃往建阳,结果被当地土豪抓获,送交韩世忠,一度威胁南宋王朝的苗、刘兵变遂告彻底平息。

应当说,李光地这个人原先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可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热播后,他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李光地(1642-1718年),福建安溪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回故里探亲,途经浦城时,正好碰到浦城有一座新修桥落成。新修建的桥,位于迎远门外,新溪河上,此桥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名“西关大草桥”,建成后屡修屡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月,上游山洪暴发,桥被冲毁,邑人募捐重修,改为石拱桥,竣工的时候,正好李光地在浦城,于是,浦城有头有脸的人便请他题写桥名,这天正逢康熙寿诞辰日,为纪念皇帝寿辰,于是题名为“万寿桥”。此桥虽历经沧桑,几度修葺,但桥名始终未变。

说到阮大铖,我们脑海中呈现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著名戏剧《桃花扇》。《桃花扇》传奇中就描述了阮大铖仗势迫害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阮大铖,安徽怀宁人,是明朝末年一个臭名昭著的文人、政客。他投靠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垮台后,阮大铖也被削职罢官。明朝灭亡后,南方皇族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和清兵对抗。阮大铖和马士英勾结,又当上了兵部尚书。清兵渡江后南明小朝廷溃散,阮大铖逃到浙江。清兵攻浙江,阮大铖随即降清当了汉奸。清人命他随军从征,他立即引导清兵攻陷金华,扫清浙西南后又随清兵进攻福建。这时,阮大铖年已花甲,别人见他面目浮肿,劝他留在衢州休息等前方军事进展顺利,再来接他,可是阮大铖否认自己有病,坚决一起同行。行到浦城五显岭下,后面来人发现阮大铖的马停在路边,人坐在石头上已经死去。

折桂岭在浦城县南浦镇北32.5公里,因山产梨,原称梨岭,又因为岭上有一座五显庙,俗称五显岭,也就是上面我们讲到的阮大铖送命之处。

折桂岭之名源于唐代。唐贞元(785-805年)初,浦城人林藻与其弟林蕴联袂进京赶考,在岭头题下姓名,并立下科场必胜的誓愿,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如愿以偿,林蕴于贞元四年考上进士,林藻也于贞元七年考上进士。其后,兄弟二人相携衣锦还乡,进入闽境路过此岭,喜气洋洋地在赶考时题名处题诗一首: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折桂者,科举及第之比喻也。因此这岭就称折桂岭了。

浦城人潘赐是明代著名的外交官。曾代表朝廷三次出使日本。据清光绪年间的浦城县志载:潘赐奉命出使日本,路过家乡,恰逢南浦桥新建成,这桥共有桥柱848根。潘赐在一夜之间,以“流连往迹,凭吊古人”为主题,撰写对联让人在桥柱上“悬联俱遍”。第二天便启程南行。这些对联有纪念前代名人的:“画角声中,彩帐题诗思梦笔;青灯影畔,玉壶携酒想观澜”(江淹)、“上相名邦,百族自知朝产阙;真儒继统,千秋谁夏并西山。”(真德秀);有歌咏浦城山水的:“乔木参天,半点云香生大石;悬岩笼雾,千寻瀑布出高泉”、“古沿联翩,毕岭旧存仙杵妙;清溪浩荡,总章新过客帆多”等,这些对联概括故乡山川和名人轶事,颇具地方特色。

文化魅力之六:埋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

浦城是文物大县,在福建省文物界有着福建文物“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的说法。足以证明浦城在福建省文物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说,浦城山水文化的魅力还体现在山水间埋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

我们首先要讲到的必然是“牛鼻山遗址”。我们知道,我省闽侯有一处鼎鼎有名的“昙石山遗址”,还有一个“昙石山博物馆”,它是海洋文化的代表,而浦城的“牛鼻山遗址”则是山区文化的代表。遗址位于浦城县管厝乡党溪村牛鼻山,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0年在此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19座,灰坑8个。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300多件。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经济和氏族部落的原始形态提供了实物佐证。被考古学界称之为“牛鼻山文化”。 2009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浦城县的商代窑群和土墩墓群,如今可谓是天下闻名了,它们分别被评为2005年和2006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处遗址还于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代窑群位于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猫耳弄山上。2005年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商代窑炉9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窑炉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窑群。

土墩墓群位于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2006年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土墩墓30多座,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铜器、玉器等共计200多件,这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

浦城县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遗址也是一处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是宋代瓷器作坊遗址,遗物堆积范围5万平方米。

大口窑建于南宋至元初时,处在闽北瓷业蓬勃发展时期,主要以制作青白瓷为主。福建省文物鉴定专家黄汉杰先生1986年在菲律宾考察时,还在一家私人博物馆发现收藏有大口窑的烧制出产盒子。

大口窑遗址1958年发现,1961年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浦城县还有一处和商代龙窑、土墩墓群同时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古寺庙——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村西北侧约二公里的山坞中。云峰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明、清历代重修,现存大殿建筑重修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筑原构,是寺内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

大殿之中,有保存完好的《云峰禅寺碑记》《上原里云峰寺记》等,对云峰寺的历史沿革和历次维修等有着详实,可靠的记录。云峰寺是我省罕见的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

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它是浦城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闽北人民共享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浦城山水文化也存着明显的局限,比如,没有较大影响的名家绘画、书法作品传世,存量不多的雕塑、碑刻也是名不见经传,更缺乏像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山),遥看瀑布挂前川(水)”,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水)”这类经久吟咏、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因此,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一个浦城人,在为浦城灿烂山水文化自豪的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把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把我们的聪明和智慧付诸于浦城的山山水水,为浦城山水文化的复兴、振兴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2013-5-9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44505/

解读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