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才兼备”的另一种解读

2013-07-02 12:39 作者:一刀飘雪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般情况下,德才兼备是指思想道德上健康,且具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是对中国的用人传统的一种有力表现,即任何人才,必须首先忠诚、顺,在此次基础上,才可以谈技能、才能。

由此看来,从传统的用人的理念及实践来看,“德”是“才”的先决条件。这种思路、这种实践,在我看来,是完全理性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然而,运用“德才兼备”这一词语,不仅可以对我国的传统的用人思想做出解读,而且,对于包括一些历史事件在内的很多事件,也可以做出新的解读。

清朝末年,全世界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而此时的清政府,却依然沉浸在由“华中心论”、“华夏文化优越论”等理论构建的“天朝上国”的美中。依然深信,只有华夏文明才是真正先进的、普世的文明。然而,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在尝试了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厉害之后,国内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便倡导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转型应对之策。随后,轰动一时的洋务运动便走上了萌芽、成长与衰败的短暂的历史之路。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历史意义与影响却是深远的。其实,洋务运动从一开始,便受到重重阻力,进程非常不顺利。李鸿章从1865年起就主张开办电报事业,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1872年,李鸿章极力建言朝廷修建铁路,而等到朝廷同意时,却整整花了17年的时间,直到1889年才勉强获得支持。等等,这种实例不胜枚举。

在我看来,洋务运动等温和改良派的主张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在撇开主政者的远见以及国情等诸多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反对者(顽固派)运用“德才兼备”来进行反对的必然结果。当时,反对派反对洋务运动等改良措施的活动,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在辩论中,主张派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主张技术对国家、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反对派却偷换了概念,不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论述,而是“移花接木”,从道德上进行论述,从道德上批评主张派不怀好意,居心叵测。例如,在反对开办电信事业时,反对派指出,“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诚必于孝子之门。’籍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祭,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

从以上言辞中可以看出,反对派的反对论述确实厉害。因为,他们指出,开办电线是一种不孝、不忠之举。他们不从技术层面论证、反对新事物,而是从政治、道德、意识形态的‘高度’来否定新事物的合法性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从“才”的角度进行论证,而从“德”的角度进行攻击。不可谓不“高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仅如此,在很多的事件中,我们的都习惯首先从“德”的角度进行定性,然后再从“才”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最为常见的是,对落马官员的陈述,一般的,对某位落马者,都会说其生活作风与思想道德上的缺陷之后,再进行具体的实例陈述。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思维中,肯定一个人、一件事,必须从“德”出发,再到“才”;而否定一个人、一件事,却同样要从“德”出发,再到“才”。如此以来,世间大大小小之事,形形色色之人,均可套之以“德才兼备”,从“德”上定性,而从“才”上定量,如是而已。

配图摘选自互联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44301/

“德才兼备”的另一种解读的评论 (共 11 条)

  • 清音绝唱
  • 蛾儿飞翩跹
  • 小人物
  • 纤纤柳絮
  • 着墨
  • 雪儿
  • 红尘梦飘飞
  • 浅笔抒写
  • 方云
  • 雪国舞青衣
  • 性淡如菊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