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的成功在失败上

2012-02-28 10:51 作者:艺菊人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一记戴舒畅先生的悲悯人生

1945年24岁的戴舒畅,任徐州私立大鹏中学教务主任。有位擅长周易的同事为其看相,他说:“你是罗汉相,主寿。”戴君一笑置之,并未当真。周围的同事听了都会心地笑了。“罗汉相”这三个字太传神了。隆顶、方脸,凸额,深目,挺鼻,翘下巴,再配上1米80宽肩厚背的魁梧身材,活像庙里哪位罗汉的塑像。这位相士不但对戴君的形象评说传神,而且“主寿”的预言也得到了验证:2009年戴君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正合“米寿”之数。相士之术神乎其神了。在这漫长的88年中,戴舒畅演绎了怎样的波澜跌宕、精彩的传奇人生呢?

戴舒畅原名戴书畅,江苏邳州戴圩村人。他的家庭是原邳州“庄、马、窦、戴”“四大家族”之一的戴氏家族中的一支。广有土地房产。他父亲体弱多病,疏于经营,家道中落。兄弟三人他居长。大弟戴舒兰,原名戴书训,是世界著名华裔诗人。1948年与二弟在本县八义集读初中,淮海战役前夕随学校迁往台湾,后移民美国。二弟移居香港。他留在大陆,居家奉养老母。他的一生可用四个“多”来概括:多灾多难、多姿多态。他是大地主家的长子,父亲已去世,理所当然地划他为“分子”。加之“历史复杂”,又有海外关系,“原罪”所致,注定命运多舛。先是限制行动自由,外出须经批准;继之,被剥夺工作权利。“解放”初期,因人才匮乏,当地政府吸收他为小学代课教师,“反右”时,尽管他一言未发,仍被清退回家,管制劳动。文革中被作为“牛鬼蛇神”朝夕批斗,不但被“触及灵魂”,还被打断了一条胳膊。他在《往事偶记》中这样写道:

“‘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时期,‘批斗会’无日无之,甚至一日数次。一天清晨,刚起床,我和妻同时被叫去批斗,直到吃早饭时才散,回到门前,对门张老大娘正在路口石碓上捣米,看见我俩长叹一声,满脸同情地说道:‘你俩别活了!’我听了真不知该说什么……”

眼看真要被整死,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他携老母及妻子儿女举家七口出逃,远赴豫西、豫北,在黄河滩上漂泊乞食,达数年之久。其间,忍饥受冻、狗咬、人欺之苦况惨状,难以备述,世情险恶,人间炎凉,饱尝之矣。尽管遭此常人难忍之磨难,他仍然顽强不屈,坚持活下去。他后来在《往事偶记》中写道:“我当时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活下来,是有一种精神支持着我。”他要“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他要在风如晦的长里谛听雄鸡啼鸣。

林彪叛逃事件发生之后,文革形势有所降温,此时戴君又举家投靠在黑龙江青冈县落户的亲戚,暂时在那里安了家。粉碎四人帮后,政治形势大变。戴君由于有台属身份(全县仅此一人),因而吃香,不但被安排在祯祥中学代课,还被“统战”进了政协,不久又被“选”为人大代表。昔日阶下囚,今为座上客;不久前还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文革用语),如今成了可供利用(对台统战)的香饽饽,真是冰火两重天。后来邳县政府又派人把他全家接回老家,安排他到政协当委员,到电大代课,目的也是利用他作对台宣传的工具。对戴舒畅来说,这时可算是“噩醒来是早晨”了。他不但不对共产党记专政迫害之仇,反而为台海统一,为地方公益,为教育事业,周旋于官方、民间,做了许许多多尽心尽力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知子莫若母,母亲说他“天性善良,一见到坏人就失败。”

知父莫若子,长子戴俊平说他“人家往家里扒钱,他是往外撒钱的人。”又说“他天生是个读书人。”

知兄莫若弟,的大弟舒兰为他题诗,说他是一一

忧心人一一(为大哥速写)书训2005。4

那人一半像颜回↓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人也居陋巷

却在忧国忧民

那人一半像范仲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人后天下之乐而不乐

却又在忧心人类的生老病死

同时舒兰又献词说;“您的成功在您的失败上”。

真不愧是著名诗人,题词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舒畅君以他异于常人的行事,诠释着亲人们的精确评价。

他是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的国者。

抗日战争时期当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到台儿庄时,国难当头,年仅17岁的戴舒畅毅然舍家别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当了一名文艺兵。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正面对日作战,却参与组织民众以猪肉、大米等物质赴前线慰劳浴血奋战的将士,尽了一分爱国心。后来他随部队参加过几次游击战斗。1939年,因患恶性痢疾,当时部队缺医少药,无法医治,部队首长批准他回家治病。病愈后准备归队时,部队已经转入洪泽湖隐蔽活动了。找不到部队的他,家乡已经沦陷,不能在家存身,只好赴北平投靠族叔在北平上了两年大学(日伪办的)。这段脱离部队、上日伪大学的经历成了他洗刷不掉的“历史污点”。政府说他“历史复杂”就是指此。爱国愿望成泡影,惹火烧身被专政。

新时期问题得到了澄清。戴舒畅爱国热情不减,又从黑龙江回到家乡。他之所以回来,因为青冈县没有在海外的人员,他在那里没有用武之地。回乡后,他主动联系政协对台办,要求与台湾、香港的亲友取得联系,与对台办的意图不谋而合。通过电台、电视台访谈等形式,发表对海外亲友的呼吁’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请他们来信或来大陆探亲,从而促进内地与与港台地区的三通。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岸三地文化交流,他积极参与筹划了“三蓝诗书画展”(徐州袁成蓝、香港蓝海文、台湾戴舒兰),先在邳县预展,接着在徐州、南京展出。1989年赴香港展出。并努力争取赴台展出未果。他还在家乡成立“舒兰诗歌研究会”,诗人臧克家题写了会牌和题词“诗以根土秀,月是故乡明”为贺。

舒畅君除了积极参与(按他的话说)“祖国统一大业”之外,还热情从事地方公益事业一一

利用政府落实政策发还他的房产、大弟舒兰捐献的图书,开办“戴圩村私人图书馆”。

腾出主房(楼瓦房),自己住偏房(草房),开办私立高中和高三复读班。

去信游说台湾乡亲,为家乡学子劝捐,成立奖学基金,资助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家境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成材。

他为家乡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验证了大弟的题词)。图书馆,因借书人有借无还,兼有偸拿者,图书所剩无几,只好把剩余图书无偿捐赠县图书馆,而私人图书馆只好关门大吉。私立高中班和复读班,也因被公办学校挤兑,生源不足,也只得宣告解散。奖学金,捐助来源减少,入不敷出,也在发放完最后一笔助学金后,遗憾地宣布停办。

为了操办以上几件公益事,戴舒畅除了费心劳力外,还贴了不少钱,印证了大儿子“往外撒钱”之说。而他的义举确实不合时宜,乡民们信奉的是“无利不早起”,竟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他戴舒畅办这些事,不是图利就是图名,或者名利双收。不然,他干嘛那么热心?莫非他得了失心疯?呜呼!当今之世,做好人难矣哉!对乡民的曲解戴君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以坦荡的胸怀恝然置之。他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能因为听见蝼蛄叫就不种庄稼了。最让他受不了的是村乡、县各级干部那官僚主义的嘴脸和不见好处不办事的恶劣作风,而他是不屑于行贿送礼的。他的办学失败,就缘于官员们的不作为、不支持。这又印证了母亲的话“一遇见坏人就失败”。

戴舒畅的善良、豁达不仅令我佩服,就连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说他“迂傻”的人也不得不称赞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更令我折服的是他的好学与睿思。他一生读书不辍,在农村艰苦的体力劳动之余,在乞讨的颠沛流离中,也想尽办法找书读。晚年患白内障,在手术之前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苦读。大儿子为他拍了一张题为“读书人”的照片,并题词,十分传神地定格他苦读的瞬间(可惜我不会传照片):

“戴着老花镜↓又拿着放大镜↓再坐到屋门口↓是否真的能看清↓已读了八十几个春↓在知识的天地里↓真的没有年老年轻……”

戴舒畅不是一般的读书,而是边读边思考,联系历史,联系现实,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主张“多思善疑”,要从无疑处设疑,用自己的见解来解疑。他读书时,边写批注、作摘录,边记心得。他整理的读书札记印了好几本《文抄公》现摘录数则如下,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1最高的幸福习惯了也要看轻,人们会逃开太阳跑去拥抱“冰凌”。。。

一一歌德《浮士德》

“冰凌”已被一些人当做新的太阳了。

2、偏见比无知更危险一一谚语

“言者不知”不一定错,因为对和错还各居一半。“言者非其所知”一一曲解,那就肯定错了。

3黄金呀!闪烁的宝贵的黄金!有了你,黑的会变成白的,丒的会变成美的,错的会变成对的,贱的会变成贵的……一一莎士比亚《雅典。泰门》

这是经过“金钱万能”时代的人的话。经历过“权势无限”时代的人不禁说:权势啊!这铁与血的合成物,你是真理的化身,你可以和一切划上等号,你能指鹿为马,你能把黑夜说成白天。真和假、美和丑,在你面前失去了标准。顺你者昌,逆你者死。你这个向世界撒播死亡的瘟神!你这个为冒险者追逐的妖娼!

由以上读书批注来看,戴君是真正的读书人。会读书的人能够举一反三,化解知识,为我所用。不会读书的人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至多成为“书笥”或“掉书袋”。戴君边读边写,著述颇丰。可惜的是文革前写的东西,在文革中因怕被造反派抄家搜去,自己忍痛付之一炬。仅晚年所写作品就有《文抄公》1/2集、《敝帚集》、《往事偶记》、《心声》等多部。

舒畅君孜孜矻矻地手不释卷,他视读书为生命,他从读书中求知、敦品,探寻真理,享受读书的过程,从而淡化现实生活痛苦。他绝不曾为其他功利而读书。

舒畅君另一让人敬佩之处,是他身居逆境而能谈定处之。他以大地主的身份被管制劳动20年,土地房产全部被充公,只给他家留下几亩薄田和两间破草房,全家七口人挤住其间,其窘可想而知。他的老同学孟抒这样形容他家的惨象:“是真正的家徒四壁,环堵萧然,清初著名诗人黄仲则的诗句‘四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用来作他一家贫困生活的写照是十分恰当的。唯一能说明他们是知识分子家庭的是在烟熏火燎土坯墙上挂着一副看不清颜色的破旧对联,是摘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序》中的两句话:‘经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再就是家里还放着几本破书。”戴着被管制分子的政治大帽子,在如此极端贫困中度日,真是“人不堪其忧”,他不但忍受住了常人所不堪的忧,还能活出“艺术”来:他把破屋前面的一小块瓦砾地,清理、开垦成菜园、花圃,在一块大石头上镌刻“半园”二字;并额其破草房曰“寄庐”。在如此严酷环境,有如此“风雅”之举,几人能及?

在“摘帽”之后的岁月里,戴舒畅忙国事(搞对台统战、文化交流),忙公益,就是不谋自身利益。政府一直没有给他安排正式工作,在电大也只是代课,他也不去申请转正。退休了,连养老金也领不到。一二十年白忙活了。政府见他已没有利用价值,便对他的死活不管不问。他的生活全靠大弟舒兰接济,晚年的日子拮据而又寂寞。此时的戴舒畅,仍坚持读书、写作。他在《杂感二》中写道:

“我是一个不以个人遭遇看是非的人,觉得能够也应该还世间以公道。若不为生活于其间的这段历史记下点什么,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子孙后代。2006年春节,时年八十五岁。”

他的“夫子自道”,再次印证了大弟对他的评论“后天之乐而不乐,却又在忧心人类的生老病死。”

戴舒畅的一生穷困潦倒,没有幸福,没有快乐。依照传统的人生标准,他是失败者。他的失败在于高估了个人的能量和作用,他自觉地用古代“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殊不知时代已变,今非昔比。他是匍匐、挣扎在社会最底层,根本没有做“士”的资格和地位,国家兴亡的重任,不会落在他的肩上,他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厢情愿地忧心天下,使自己终生不乐,而且无补于国计民生。所以说他是失败者。他的失败还在于他分不清政权与国家的界限,他认为为政府分忧(如对台统战)就是为国效忠,所以他不计前嫌,心甘情愿地做任人摆布的卒子,一旦失去利用价值,被人家弃如敝屣,他至死不悟,还认为尽了自己一份爱国的义务,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大书的一笔。岂不悲哉!

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苦寒”酝酿了梅花的清芬;正是苦难成就了戴舒畅“后天下之乐而不乐”的大悲悯情怀。他不谋私利,不计个人恩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以自己的作为实践了林则徐的上述名言。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站直了的大写的人。就此而论,他又是成功者。他的成功在他的失败上。乃弟的题词精准地概括了他的悲悯人生。只有佛陀能做到的,他也做到了。这难道与他的罗汉相有关?

一年前,戴君永远离开了给他苦难而又使他萦怀的尘世。他是真正的读书人,他的去世使人间失去了一颗读书种子,使我失去了一位评世论道的挚友。尘缘虽尽,思念无涯!仅发此文,以资悼念。舒畅君,安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2884/

他的成功在失败上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