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近司马迁

2013-06-19 16:58 作者:平常心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既是中国纪传体正史与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又是其巅峰之作,两千多年来,对中国史学及传记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主流思想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鲁迅对《史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我认为,写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又何不是一本厚重深远、博大精深的奇书!?

司马迁自幼受其父影响,诵读古文,熟读经书,二十岁就周游全国,考察名胜古迹、三川物产、风土人情,访求前人逸事掌故。后又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档案典籍。太初元年根据父亲遗志着手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

正当司马迁努力写作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天汉二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兵五千出击匈奴,开始捷报频传,满朝文武都向武帝祝贺。但几天以后,李陵被匈奴围困,寡不敌众,在士卒死亡殆尽的情况下,被匈奴俘虏。前几天称颂李陵的文武大臣反过来怪罪李陵。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天牢。按照西汉的法律,大夫犯罪,可以以钱赎身,但司马迁家里贫穷,一时间那么多赎金,往日亲近的左右,谁也不敢替他说情或帮忙,最后司马迁受到了宫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这种职务历来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对士大夫来说可算得上耻辱。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在狱中给他写信,表示对他的糊涂行为深感不解。司马迁回信说:“我并非怕死,每个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我现在死了,无异于死了一只蝼蚁。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为撰写史书的夙愿还没有实现啊。从前,周文王被困于羑里才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于陈蔡才作出《秋》,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才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完成《国语》,孙膑被削掉膝盖骨才编著《兵法》,吕不韦被贬于蜀地才作出《吕氏春秋》,韩非子被禁于秦才写出《说难》、《孤愤》啊!我要效法这些仁人志士,完成我的书啊!到那时,就可以抵偿我的屈辱,即使碎尸万段我也没有什么悔恨啊!”

二十年的忍辱负重,难为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二十载的磨砺过后,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太史公书》,也就是今天的《史记》。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司马迁何以能在宫刑过后完成卷帙浩繁的《太史公书》?肉体之苦,也许能忍,但精神之苦是何等的痛彻肺腑,又如何是一个心中无望的人所能忍受得了的呢?司马迁的大智大忍令人深深折服,玉不琢不成器,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从一种广义的,贯穿人生始终的教与育的眼光看,从古到今,凡成事者,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如此也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事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于生活的强者而言,虽在困苦中也不会惴惴不安,他知道,身心之苦是担当大任者必由之路;虽然时运不佳,亦不会郁郁寡欢,他知道,忍耐虽然痛苦,但最终收获的果实却是甜美的。所以,身处逆境既是坏事也是好事,逆境会逼迫人想办法,逆境能锻炼出人才。于是练三九夏练三伏成就了大批的冠军,数十载寒窗之苦成就了大批学者。“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源”,人生悲苦无情,以心中之苦而度眼前之苦,则走到哪里都是苦,如能以心中向往之乐而度眼前之苦,则看似无尽的苦路尽头,终究是乐。

古语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上苍的这种种折磨之下,心中有信念的人,才是能将大任最终接过来的人。如果心中只有眼前的种种无穷无尽的磨难,是无法守得云开日出的。贫穷富贵,遭人歧视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关键是要自强不息。

走近司马迁,感知司马迁,收益甚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498527/

走近司马迁的评论 (共 6 条)

  • 剑客
  • 杨科
  • 疯狂侠客88
  • 婉约
  • 孟杨

    孟杨古语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上苍的这种种折磨之下,心中有信念的人,才是能将大任最终接过来的人。如果心中只有眼前的种种无穷无尽的磨难,是无法守得云开日出的。贫穷富贵,遭人歧视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关键是要自强不息。

    赞(0)回复
  • shine

    shine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