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明“访”陈瑸

2013-05-30 09:00 作者:彭新强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我想起清明,脑海中最先冒出来的就是这句诗。而在《历书》中,我记得对清明节名称由来的介绍是这样的:“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013年的清明节,“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有幸随同湛江师范学院的龙鸣老师前往雷州祭拜在台湾和雷州都赫赫有名的陈清端公——陈瑸。恰逢天公作美,连日的阴沉多雨却在今天有了喜色,煦日和畅,凉风习习,颇有一番雅致,也让我对此次雷州行有了一种莫名的期待和雀跃。

在车上,为了提高此行的质量和价值,我提前百度了下陈瑸其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伟人离我那么近。陈瑸是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人,是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康熙年间,陈瑸读书,由举人到进士;做官,从县令到巡抚总督。陈瑸一生“居怀淡泊,弥高酌水之风”。他以“贪官不在多取,取一钱即为伤廉”作为座右铭。他为官不带家眷,布衣素食,住的地方仅一厅堂一卧室。虽在福建巡抚任上,仍然念念不忘家乡人民,呈请康熙皇帝批准,将其节约下来的公费银5324两,拨给粤省督臣修筑东洋海堤。而他也把自己应得的“养廉银”5000两,捐为修堤费用,一举解除了为害家乡多年的一大祸患。

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圣祖称为“苦行老僧”,他与于成龙、施世伦等同为当朝名臣,跟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

行程途中,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似乎在不停地冒着喜悦的绿色泡泡的水田,还有我叫不出名的树木,它正随着调皮的风跳着不知名的舞蹈呢!沿途给我映象极深的树有两种,一种是这里常见的低矮茂盛的芭蕉树,肥肥壮壮的特别有喜感,也许唐朝的传奇美女都是芭蕉树精化成的吧!接下来的是那种类似于北方的油柏的树,细长高挑,风向标似地高高戳在那里,枝叶却不是茂盛的,只是在顶端集中烫出一个标新立异的“鸡窝”,我想这种树一定是有着大大脾气的“烧包”大少爷。或许在我为他那迷人的发型感叹时,他也正斜斜“撇”我一眼,不屑地只给我眼神连话都不肯说呢!除了这些就是那些乱七八糟、嘈杂的花,也许正是从“牡丹之都”来的孩子才对这张扬的春色都不肯给予多余的关注吧。在我的眼里牡丹才是最惹人的,其它的花都会黯然无光,这不仅仅是对牡丹花的喜爱更是一种对家乡能有如此风物的骄傲,“我爱我家”嘛!树实在是我此行踏春的一大收获,中原之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大片大片的、有着燎原之势的、绿的都像是假的树啊!视线正要模糊,风突然起了,青绿的大叶子、打成小卷的小叶子都密密地啪啪直响,风把地上的薄薄的腥气也带了上来,陡然间,我想起了北方的暴雨,还有那灰暗呛鼻的空气,看过去让人提不起来劲的疲倦的树木,凄凉的零零星星的蝉鸣和乌鸦叫,这一切在我的脑海中先从灰白变的能辨识出一点颜色和温情,可当我要仔细回忆时又再也想不出来,只留下空白、灰白、树、房屋、匆匆的脚步和那些带着面具的各色人……

恍恍惚惚,一个多钟过去了的,我们终于来到了雷州市区,在这里我有幸见到了陈瑸八世裔孙陈日光先生,一个举止严谨、时刻保持着谦逊态度的老先生,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所谓的世家大族的风采。见到老先生时,略带羞涩的我还未赶得上打招呼,老先生就先对我们一行人真挚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百忙中还抽空来这里祭拜我的先祖清端公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在初步彼此了解后,老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现今对陈瑸的宣传情况和对陈瑸及后人祭奠他留下来的文物等的修复和保存情况。在交流中,我们知道陈瑸为其后人制定下了严格的家训,涉及到了“立身之本,为学之方,持家之道,涉世之要,服官为政之则”等诸多方面,而且每一言一语皆留下了他对自己后人的殷殷期盼和敦敦告诫,真是让人感动啊!而作为陈瑸后人,他们也始终严格遵循着这些家训,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恪守己责,绝不僭越。原本专心开车的龙鸣老师也忙里偷闲,时不时插来的只言片语更如神来之笔,让我对陈瑸及其后人更加敬佩。据老师说陈日光先生原先的政府的官员,但是却有着一个颇让人津津乐道的“毛病”,工作就是工作,绝不因为工作与人外出吃饭,私下里更是“紧闭家门”,真真正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算是亲友私下请吃饭也是能推就推,不能推的吃完还要反请过去,有时实在有事情要“烦请”别人帮忙也必须亲自登门再三感谢并送上家中特产,绝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欠人人情,不喜交际独善其身。而他们在雷州生活的族人据说也是如此,严格恪守家训,实在让人钦佩。同时,陈日光先生作为陈瑸的后裔,能够非常有远见地去主动宣传自己的先人,自己更是多方筹措资金、联系专家学者为陈瑸著书立碑,鞍前马后地奔波劳累,有意识地去保留相关的文物和陈瑸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真的是我难以想象的,这是多么伟大的构想和卓识啊。也正是在其努力推动下,陈瑸故居、陈瑸墓、陈清端公祠、陈清端庙才能够完好地保留并再次翻新。在旅途中,我也有幸接触了陈日光先生的孙子,和其短暂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位小朋友别看年纪不大,见识却蛮多的,也特别有家教,有点私塾“小夫子”的味道,他对自己的先人陈瑸的生平和诗词作品如数家珍,在讲述过程中更是留露出一股浓浓的骄傲之情。这真是让我这种出生于“小门小户”的独立人士感叹不已啊,真是油然而生一种羡慕和敬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接着,在当地的叔叔阿姨们带领下,我们开始了此次旅程的重头戏。首先是扫墓。我们驱车沿着乡道开到了陈瑸墓前,在乡道的右侧就是陈瑸墓,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有着和勃发的杂草。这里有一个专门的小房子,里面贡放康熙大帝为陈瑸提的词,据说有满汉两种文字,我细看了下,真的有那种奇奇怪怪的满文哦,外面还有对联和题词,不过我却记不得是石刻的还是彩绘的了,总体来说就是有很浓的文化氛围和庄严肃穆的感觉。小房子后面就是陈瑸墓,很大的一个墓,周围也没有过多的杂草,墓中央的边上有一朵紫色的小花正在风中涩涩地开着,给这个肃静的早上增添了一份生机。来的叔叔阿姨先是在墓前摆上果品,接着燃起香烛,压上墓纸,焚化纸钱,随行的我们开始一人拿三柱香祭拜了,这时,整个天地都显得过于静谧、庄严,我看着陈瑸墓,默默地在心里说:“陈瑸,真想穿越到你的时代感受你啊!”祭拜完,我们把香插好,然后就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再次默哀,最后就一人拿一个苹果离开了。走的时候,我在队伍的末尾回头望了望那片墓区,它是那么静穆,那么庄严,我似乎听到陈瑸轻轻的呼吸声,对啊,他只是睡着了,不过不用担心,还有一朵在风中涩涩着的花在陪他呢。

第二站是陈瑸纪念馆,这是新盖的纪念馆,是“清端园”的一部分,有着古今结合的特点,纪念馆是砖墙极高的类似于清代四合院的大房子,因为行程很紧,我就没能走进主馆,只是在周边逛了逛,公园里很祥和,有孩子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玩闹,也有调皮的跑到了陈瑸塑像旁给他来了个亲切的拥抱,还有老人在纪念馆的长凳上闲聊、打牌,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在纪念馆旁有两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是陈瑸的塑像,远远望去有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近看又独有一种严谨自守的风味。另一个就是刻有“清廉卓绝”字样的石碑,与陈瑸的塑像正对着交相呼应,别有一番趣味。在纪念馆的曲曲折折的小道里,我寻觅到了一块很陈旧的匾,正好奇的时候,龙鸣老师走过来说:“哟,你可找到好宝贝了啊!这还是清朝流传下来的文物,是康熙皇帝在位时因为陈瑸为人正直、政绩卓越而赏赐下来的,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被有心人偷偷装扮成床板才得以保留下来的,这可真是历经岁月沧桑的珍贵文物啊!要仔细看看琢磨下哦!”我听了之后赶紧怀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去瞻仰这块匾了……

陈端公庙真是难找啊。走到这里要经过好几条条弯弯曲曲的古巷,再转几个弯,最后是一条巷子直通陈瑸庙,这个巷子的巷口据说有一块下马石,现在遗失了。我们此行赶的时机不对,这个时候的陈端公庙正在翻新,远远地就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据陈日光老先生说,陈瑸庙是康熙皇帝恩准赐建的,这么大的庙,现在翻修起来很困难,资金缺口很大,好在有宗族、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的资金支持,要不然估计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不见得可以看到陈瑸庙不再破破烂烂了。他还说,最初翻新的时候资金不足,连工人的工资都没给,一直拖欠着,但工人不计较,依旧很认真地工作,“因为这是在给清官修庙”。说着说着,我们就走到了尽头,清端公庙到了。还未进门,那朱红剥落的梢门和周边的小洋楼就给了我很强的视觉冲突。进去,砖墙依旧是很高的,我还看到了很有时代感的瓦片,灰色的有着波浪花边的瓦片,似乎我在电视剧《乔家大院》里影影闪闪见过的那种。其他的呢,也是一如既往地震撼,真是描述不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一脚踏进了历史长河,那些磨地溜光水滑的石头,绿莹莹的有些诡异的青苔爬来爬去的,还有那些画在墙壁上的飞天图、鬼神图等等等等,真是让我眼花缭乱,恨不得能在这里呆上个三天三好好研究一番。里面的工人们在忙碌着,他们额前有着大颗大颗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晶莹的光,因为他们都在高处修复着墙壁,我只能看到他们的侧脸,不过那嘴角的微笑却很耀眼,显示出他们乐在其中。据说这里有一个陈清端公的塑像,在刘世馨的《粤屑录》有这样的记载:“祠内所塑像,是自台湾附海送舶来者。闻百姓塑公像二,一留台,一还雷。塑像时百姓环集数公须若干,茎其黑白长短,皆百姓如式自镊已须,交塑匠共成之。非甚德盛,孰能如斯!”真可惜,我没找的……

就在我沉迷地不知身在何处的时候,枝头的太阳已经有些兴奋过头了,时间也已过到接近一点了,在咕咕叫的声音里我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离开了雷州,但,陈瑸却从纸上跃然跳到了我的心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441401/

清明“访”陈瑸的评论 (共 5 条)

  • 惜缘
  • 静静的雪在燃烧
  • 剑客
  • 雪儿
  • 今生依梦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