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派张万琪

2012-02-13 15:51 作者:hxl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野派

诸暨市老年书画协会有一位顾问是野派张万琪。说张万琪野派,理由有二,一他出生于嵊县(今嵊州)石磺,张万琪的故乡石磺“是出嵊县强盗的地方”,强盗自然“野派”;二是他画笔下的画作揉合了多种表现手法,不中不西,不古不今,野性十足,他学画的启蒙老师商敬诚就称他的得意弟子为“糊搭搭张万琪”,而且张万琪自己也一直以“野派”自诩,他说“我的画是野派”。记得当年法国画坛就有个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其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不合常理的感觉。但是,野派张万琪却不属于法国的野兽派!

野派张万琪,生于1944年10月,年事不高却已名声赫赫,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中国佛教书画院高级院士,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院浙江分院院长、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花画家协会理事、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市文理学院副教授、绍兴中国画院副院长。

真正艺术家,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燃烧艺术,创造美、发掘美的人,张万琪就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正如他的为人,质朴的骨子里是野性。他的外表“土”得掉渣,是个实足的“嵊县强盗”;他的想法却又“洋”,确有刚从海外归来的“新潮”。他的“胃口”不错,既对已经吃了半个世纪“一餐三碗”的传统“中国饭”口口落肚,而走洋时面对的“牛奶面包”,照样吃得渣末不剩;他根子里是“中”,血液里灌进了不少的“西”,成了—个艺术上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中国画家,张万琪“南腔北调”的绘画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野派。

张万琪的中国画乱中有序,拙中见奇,他画笔下的“并蒂”、“晓”、“秋远”,一花一鸟都倾注着他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一幅幅画上都画出了一种情调,表露出一种情思,引发了观者的共鸣,他的《望秋》获中国扇面书画艺术展金奖,《映红》获水墨状态――现代书法美术家作品邀请展金奖,九十年代连续三年在新加坡“中国书法美术家作品邀请展”上获金奖,水彩画作品入展《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和美国纽约《世界艺术家作品展》获“银蛇奖”;曾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李剑晨中国水彩画双年展》铜奖;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人民日报〉、《瞭望》杂志作过专版介绍。他的中国画《林间细语》为丹麦友人、《》为日本友人购藏。

张万琪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张万琪画展》,在美国MANHATTANKANSAS举办过《中国春节画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过《心结中西——张万琪画展》;,应邀呼和浩特市内蒙美术馆也举办过个人水彩画展览。出版有《写意花卉画范例》、《中国美术家张万琪画集(中国画)》、《张万琪水彩画作品选》、《中国书画百杰张万琪作品选》、《张万琪画花卉》、《溪花山风-张万琪画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万琪而今年过花甲,早期学画的条件很苦,起先是画中国画,后来转型画水彩,因此张老师的作品自成一派,国画里有西画的缤纷色彩与感染力,水彩画里蕴含国画的气韵和意境,后来张老师对抽象水墨画又有所研究,近期的水墨抽象是他自己比较得意的风格,他说他以前不懂抽象艺术,让他对当代艺术有改观的是看到台湾的赵无极老师的作品,让他激动万分,他说抽象画很有表现力,可以打动人。

张万琪又是一位中国水彩画坛颇有影响力和颇具实力的画家。中国水彩画协会主席潘长臻教授曾这样评价张万琪:张万琪是一位成熟的水彩画家,他的水彩画色彩绚丽夺目,水分干湿互济,笔触洒脱奔放,内涵意境深遂。

有人以张万琪为题材设置了一道多项选择题――张万琪是:A。中国画家,B。水彩画家,C。版画家,D。油画家,E。海归教授。不管你选的是其中任意一项或者几项,还是全选,那我告诉你:“恭喜你,你都答对了!”这A、B、C、D、E五项,戴在张万琪的头上,项项都名实相符,恰如其分。可是张万琪并不愿意接受这么多选项的“衔头”,他说:“我只是一个不安分的老师而已,我的画是野派,我的一切行为都只为搅活艺术世界。”

二、搅活

记得2007年5月,正是西子湖畔莺飞草长的春天,张万琪回亿母校中国美院在美术馆办“个展”。“个展”在当时引起哄动:内容丰富,展品奇异――百多幅作品,一半是水彩,一半是国画。国画家画点水彩画,或者水彩画家画点国画,一点不稀罕。但要这么全身心投入既画国画,又画水彩画的画家却不多,引起不少议论,张万琪长期在地市学院从事艺术教学,繁重的教学任务重压下,竟一下子拿得出水平如此整齐的近百幅写生,足迹又从江南水乡到塞北草原,从东方海滨到西部边境,使人着实为他的刻苦和勤奋惊叹不已。

展览结束后,这个自命为“不安分”的张老师,为了“搅活艺术世界”,以教授和画家的身份应美国KANSAS州立大学邀请,在那里任客座教授之职,讲学一年。如同一粒深埋的种子,突然间被撩开了厚厚的土壤,看到了大自然的缤纷,这位一直倡导中西结合的中国画家,带着想,带着与他相濡以沫40年的妻子欣然去了美国。

兴许是天生俱有的“不安分”因子,张万琪在美国,一次次地以“中国式”的眼光打量着这片土地,并一次次地直面了“西方式”艺术的冲击。在美国讲学,要按学校安排的时间准时授课,可是一年过后,他竟带回了一百多幅在美国各地的水彩写生,还带回了近百幅水墨抽象。看来,在美国大学讲学之余,张万琪一点没有去闲逛。他一边浏览、瞻仰、研究了美国境内几十所艺术博物馆和陈列馆,一边背着画夹到处写生,实实在在地深入美国东西海岸,从草原跑到森林,从沙漠跑到农庄,踏踏实实画下一批他眼中的美国农村。与诸多旅美画家不同的是,他如同一位中国田园诗人一般,怀着对艺术的执著和追求,奔走于和谐自然的阡陌之间,游历了美国东西海岸十余个大小城市和农村,视线穿越了许多人熟知的灯红酒绿和琼楼玉宇,把目光对准了苍苍茫茫的草地牧场,郁郁葱葱的原始密林,野味十足的高原湖泊,以及林中环转的逶迤河流……

在闹了好几次差点被美国警察抓起来的笑话以后,他创作了厚厚的一大叠水彩画、中国画。回国前,他在美国ManhattanKansas竹园举办了《“印象东西”庆中国春节大型画展》,许多美国朋友及中国旅美华侨和留学生纷纷前往庆贺和观摩,并踊跃购藏展品。他扎实的中国画笔墨修养,全新的抽象画理念,使他在当时异国举办的“个人画展”盛极一时,让很多并不熟悉中国的美国朋友获得一番好奇和惊喜。

2008年2月22日,对张万琪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先生及夫人参观了画展,又与堪萨斯州立大学校长等一起,亲切会见了张万琪教授。会见中,周大使高度肯定了此次画展对于促进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称赞他为中美文化交流搭起了又一座东西艺术文化之桥,堪萨斯州立大学校长还盛情邀请张万琪为本校师生作了专题艺术讲座。

春天,中国的春天。画家,尤其是花鸟画家们也随万物一起“复苏”。此次讲学归来,张万琪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他将西洋艺术与中国画传统有机结合,精妙绝伦地融会贯通;他也不再拘泥于仅仅描绘折枝花卉,而是自觉地向浩瀚的抽象形式借鉴,使自己的中国花鸟画表现增强了气势,扩大了意象的延伸。自此,张万琪画的传统中国花鸟画,明显地带上了抽象意味。

世界一下子变大了。2010年初,凝结着3年多心智的《张万琪“心结中西”画展》于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行。展出的近百幅水彩画和中国画作品,以中西合璧为主题,一下子点亮了人们的眼眸。纵观他这次名为“心结中西”的画作,基本上达到了他自己所冀望的“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画水彩画,用水彩画的肌理技法充实中国画笔墨”的创新理念。张老师运用一支行云流水的画笔,于水墨流动间,在传统的中国画里创造性地有机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元素,向世人显示了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他大笔挥洒色彩,使他的水彩画又充满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张万琪又一次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理念——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画水彩画,用水彩画的肌理技法充实中国画笔墨。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创新,也代表了水彩水墨的水乳交融,两相依存,更是张万琪身上显示出的一种独特的“野性”,形成自己的“张氏野派”。

黑格尔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对他这种不守程法的中西技法交相融合的“野派”,有人击掌鼓励,认为他“博收众长,充满新奇和创意”;也有人摇头叹息,称之为“不安分,搅乱了艺术世界”。然而,张万琪对此毫不动摇,依旧低头走自己的路。为了坚定自己的艺术主张,他还在画室里模仿大师徐悲鸿写了一幅集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相信,以激情艺术为生命的作品,才是永恒的。

三、寻觅

“是故乡广褒的沃土滋养了我,我的‘根’就在农村里。”关于故乡的历历往事,就如同老电影一般回味无穷。张万琪坦言,许多时候,面对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市,他总是乏有激情;而当触摸到乡村的古老宅院,抑或山野的青葱田园时,他会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投入自己的创作热忱。但城市毕竟闪烁着当代文化高层次的耀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者,如果一味学习陶渊明与世隔绝、孤芳自赏,得到的可能是一地鸡毛。更为甚者,除了融入大城市外,他还在自己的“中”字根子里,灌进了不少“西”的因素,结果成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艺术人。

岁月似长河般流过,留给人一些记忆是缥缈的,一些记忆又是深刻的。张万琪老师说:“我生长在剡溪边,生命历程中许多挥不去、唤不回的和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轨迹。”

张万琪的少年时代是在嵊州剡溪边一个叫石璜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里度过的。青涩的时光常与嬉乐相伴,与许多同龄的调皮孩子一样,张万琪和伙伴们经常躲着大人,跑出家门去玩水、去偷杏梅桃子、去放山火捉野猫、去“搞世界”闯祸水……偶尔,张万琪也会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临摹一方方香烟牌上的张飞关公。万琪画的一个个人物,看上去寥寥几笔,简单粗糙,却也十分传神,总让大人惊诧于他小小纸面上的神奇。

有一天,万琪就读的石璜乡校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深秋,草叶枯落,花木凋零,旷野肃杀一片。张万琪环顾四周,找不着可画的,便对着一棵楝树“刷刷”地画了起来。画面上,一棵落叶的树,伫立在寒风之中,显示着生命的力量……“老师会喜欢吗?”怀着忐忑的心,他交上了作业。几天后,本子发了下来,一看,上面竟用红笔写着大大的“97分”!

第一次用心独立创作的画得了个97分,这让幼小的张万琪欢呼雀跃,他觉得自己的心被一轮明月照亮了。多年以后,张万琪再回忆起这一幕时,他激动地说,那是家乡母校的良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的一颗喜欢画画爱好美术的种子。正是这一所山沟沟里的石璜乡校的校门里,走出了画家张万琪。

随着年事渐长,张万琪对画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当他知道在长乐一所中学里有一位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很有名气叫商敬诚的图画老师之后,张万琪克服当时难以想象的经济困难和物质匮乏,拜在了花鸟画家商敬诚的名下,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画。从此,张万琪每星期都要步行二三十里山路去长乐学画。老师话不多,只是让学生围着看他作画,然后装订成册,让他们拿回家,自己去一遍遍地临摹。一星期后,再给学生习作批上简短的评语。就这样,在5年多时间里,张万琪临摹了老师103本册页,共计万余幅画,把张万琪的画与他商老师的放在一起,已经分不出谁是谁画了。正是商敬诚老师给张万琪打下了坚实的国画基础。

但画家的梦终究并不那么好做。由于家庭出身的阴影,几年后,从绍兴师范毕业的张万琪曾经报考过许多所美术院校,都无情地被拒之门外。一次次徘徊,一次次失望,当所有的美院梦都破灭了,在某一年的某一天,他意外地得到了一张去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入学通知。当张万琪背着行囊风尘仆仆地站在美院校门口时,不禁百感交集,放声大哭。传达室的大爷从里边探出头来,大声喝道:“你站在这里哭什么?”张万琪抽泣着回答:“我是来学画的。”

在美院学习的日子里,他用手中的一管画笔为自己的生命抹上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中国画、水彩画、版画、油画、连环画……张万琪几乎涉猎了美术领域中的所有绘画门类,并用一颗虔诚的心穿梭于古今中外,他从不刻意地去搞中西结合,也不排斥东西方中合乎己意的技法和手段,只要用得上,他都统统拿来。对于艺术他觉得不能只画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能保持一种不变的构图、题材、风格,这样自己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窄,对于自身的发展不好。他不但在中国画中融进了不少西画的技法,而且他的水彩画也像中国画的大写意一样挥洒随意。他的作品水墨流动,层次丰富,气韵酣畅,显示了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

“其实说到底,艺术比的就是思想、意境和文化。”尽管心结中西,但张万琪说,自己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自己跌宕多变的生活经历、抑扬起伏的人生情感,还有对故乡深厚文化底蕴的追寻。潺潺流淌的剡溪,的笃声声的古戏台,翰墨飘香的黑土地,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亲切。这些年来,张万琪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候鸟,不断地迁徙。但即使再忙碌,他每年都会抽空回到故乡休憩几日。因为,唯有故乡才是寄放灵魂的地方。一水如玉、千古流转的剡溪正用自己的诗情风雅,将源远流长的越乡文化蔓延为一种永恒,或者是另一个生命。而野派画家张万琪,正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种生命……

四、探索

行云在天,流水在地。为了寻找更广泛的创作题库,张万琪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所有名山大川。他曾在松花江边寻觅高粱,澜沧江边亲近水牛;也曾在内蒙古大草原追逐马群,舟山群岛的礁石上迎接朝阳。在他的笔下,那清绿纯净的溪滩,那花香扑鼻的山涧,江边的翠竹,岭上的紫藤,似乎都是他笔下喷涌的山泉,时时会升腾起童年生活的亲切印记。

后来张万琪自己也有幸成为一位美术老师,并且更有幸走进了中国美院深造,但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泉源,正是张万琪的特殊创作经历,他说他最敬重两位画家,一位是出身于江南农村曾经到处流浪的徐悲鸿,一位是从小种田放牛的做过木匠的齐白石,两位大师都是生在社会底层,根植于农村,为了艺术而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史上顶峰造极的一代宗师,他们永远是张万琪心中巍然不动的高山,大师的精神深深地烙在张万琪的内心深处,并成为张万琪为艺为人的一生追求。在近五十年艺术探索道路上,他如辛勤劳作的蜜蜂,在艺术的百花丛中采英撷华、担风唱月,无论身居何地,无论穿越哪扇门径,他都始终博收众长,集之于胸,交汇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画创新之路。

教书一辈子,张万琪一直根扎在农村,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使他的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一种踏踏实实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嵊州长乐乡间那位启蒙老师商敬诚对张万琪的影响受益终生,作为浙江一位花鸟画名家的商敬诚一生极其坎坷,其令人心酸的生活经历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烙在少年张万琪的心底。正是由于如此经历,使张万琪清秀风雅作品风格中,有着许多雄浑、粗犷的成分,他的画中常有不中不西,不洋不土,来古不今,没有规矩,不按常理,将传统和“野性”糅合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不定格,使张万琪的画有着一种特有的艺术感。尤其是他熟悉农村、根植于农村,更使他的画与家乡、山村有着一种深厚的笃情。他的画也大多以家乡那山那水那花那草为原形,画中风味独特,比如他笔下的菊花,与许多画家不同,他的菊花中透出一股野味,把你带入溪水潺潺、野菊盛开的山间。

由于竹子独特的个性,在中国画中竹子作为独立的门类出现很早。张老师的花鸟画中,也有很多是竹子,比如《潇湘风雨》、《涧水清清》等等,张万琪画竹赋予了清代郑燮之个性,造型削繁就简,竹竿细挺坚韧,具不似之似之妙,而且竹子虚心自强、劲直向上的品性,被赋予坚贞高洁的寓意。尤其《潇湘风雨》中竹子,枝干挺拔遒劲,墨虽淡却筋节有力。而竹叶秃笔横扫,依风势倾斜。风雨来临,夸张地几呈平行之势,有力地表现了疾风狂吹的情形,此时双雀飞来,竹旁顽石阔笔涂写,与竹浑然一体,更加突出了竹竿迎风屹立的不屈,并给予有力的支持,显示了两种力量的强烈的对抗性,赞颂了竹子与狂风顽强苦斗的精神。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张万琪与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甘肃举办的那场画展,有一位当地农民为了看他的画展,一大早赶了百里路,在一幅山水画前,老人足足徘徊了整整一天。看到此情此景,张教授很想将那幅画送给老人,然而,由于画已经属于主办方,硬是不让赠给这位农民,每每提及此事,张万琪总是禁不住哽咽语塞,泣不成声,至今仍觉得对那位扑实的老农民有着深深的内疚。这样的激情和感情,艺术家没有内心深透情感,是无论如何表达式不出来的。因此,张万琪总是将自己激情体悟到创作之中,比如他创作的《野性·野趣·野意》,画中其情感非常丰富细腻。

而今,张万琪已经退休。张老师是一个善谈,幽默,开朗,热情的艺术家。在中国的国画界,张万琪一直以自己自成一派的风格,在圈内外有着较高声誉。然而,熟悉张万琪的人说,其实张教授的画如其人,吸引人的是张教授独特个人魅力,他的永存的激情。中国花鸟画上独辟蹊径的创新和前无古人的创作,令张万琪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画作频频冲击国家级美术展览,也屡屡为各级美术馆收藏,他的画风渐渐成为中国花鸟画中一股个性极为明显、风格极为明媚的新风。事实上,这些年来,张万琪老师在中国花鸟画上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实际意义上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2011年11月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9283/

野派张万琪的评论 (共 5 条)

  • 挥墨流年
  • 寒烟冷月
  • 碧海青云
  • 记忆沦陷在沧桑年华
  • 滴墨成伤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