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蜗居》的日子

2012-01-31 11:00 作者:行棋无悔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用风行看电视剧、看电影就是一个字:爽!高清的画面就是让人有感觉。

不由想起2009年年末,那时刚开始学上网,用迅雷下载影片、电视剧的时候,还需要选择高清和普清,还得下载,暂时不能看,必须下完才可以看;后来是可以下完一集看一集了,手续还是很麻烦。用风行播放器看片子就没有那么麻烦了,一边看一边下,看完了,也保留下来了;想再看一遍,拿过来就看,看着不会那么卡了。当然用风行看片子,如果网速可以的话,第一次看也不会卡的。这是风行的优势,风行的技术比迅雷的技术要得人心。

2009年有一部电视剧最得人心,就是《蜗居》。我坐BRT回家时就听人们议论这部剧的内容了,什么“房子”、“小三”的,我也想在地摊上买版盗版碟看看。可是没来得及买,我就去了滨州。听朋友们都在说这部剧怎么怎么好看,我也想看看。和他们一起看,看着有意思,想再看一遍,人家说:你也有电脑,也可以在网上下着看。我不知道怎么弄,朋友帮我走了一遍程序,我才在迅雷上下了一部普清的《蜗居》看。画面并不好,但剧情太生动了,并没有影响我看电视剧的热情。我从头看完了一遍,用了我五天时间,因为下整部《蜗居》我用迅雷下了三天时间,很慢。后来想从头再看一遍,因为电脑不会摆弄,死机了,重做系统,想看《蜗居》就得重新下载。没办法,这部剧太好看了,原本不愿看电视剧的我,也上瘾似的。又等了三天,才把《蜗居》下到我的电脑E盘储存,这一回自己下的是高清版。现在我看着风行版的《蜗居》,才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全部下完了,而且直接就是高清的。看着这部已经看了十来遍的电视剧,还是很有兴趣看。想起2009年的往事,记忆还是那么新鲜。

一部《红楼》,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什么样的人看出什么样的味道。一部《蜗居》因为剧中的话题太敏感,央视还封杀了一段时间。观众的议论,在迅雷论坛上还有一阵激烈的辩论,我也参与了,与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群辩论不休。人人都有个主意,谁会听你的?想法已经固定了,人家会因为你的议论“接近正确”而改变主意?笑话了!

人家看这部电视剧都看到了“房子”、“小三”这些话题,我看的却是“道德”、“人性”的话题,什么“房子”、“小三”的话题都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寓意暂时只能由我看到了。呵呵!

我嫌迅雷论坛影响不够,写了一篇文字,发表到中投博客上,引来争论多多,但许多人还是在“房子”、“小三”这些表面话题上游弋,令我很不满意,但又没有什么人可以高层次的聊聊哲学上的探讨,我只能不再说别的,不愿继续回应网友的议论,算是我的一个态度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中投打不开了,那些文字也看不到了,很不可惜。我依稀还记得:我说的是:许多人用“人为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人性”这是不对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总是用“孔孟之道”约束现代人“守礼莫视”,太陈腐不堪了!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谁都是嘴上一套,手上一套,念念叨叨那些“道德”还有什么用处?还不如任由人性发展到什么地步就发展到什么地步,实在不行了,一个时代的标准就出来了,这个标准才适合当代的人行事标准。那些千年之前的儒家标准,当时的人都不拿他当回事,你让今天的人束缚其中,你说你愿意吗?看见美女你不?你愿意被绑住身子,俯首受死?如果你这么想,你太不一般了:我都这样了,还有愤青骂我“奴才”意识很强,你那样的行事,又算什么?

当时我以为作家六六一定会以这部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呢,因为我看了这部剧之后,感觉这部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起码也写了“人性”,起码“房子”、“小三”的话题暂时还会继续一阵子,“茅盾文学奖”最注重“史诗情节”的,《蜗居》适时的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心态,我相信那些评委们会看到这本书的影响力的。可惜“茅盾文学奖”开奖的名单里没有这本“洛阳纸贵”的书。那本被徐静蕾演绎的《杜拉拉升职记》也没被评委们看到眼里,还说:“网络文学”什么什么••••••满眼里不屑的味道。

后来我找到了《蜗居》的纸版书,我就很奇怪:一部电视剧可以拍的这么好,许多不出名的演员凭着这部剧可以出名,红的不能再红;许多老演员可以凭着这部剧“咸鱼翻身”,书怎么会写的和剧本似的呢?网络文学就是快餐文化,当代人接受这种文化,那些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书籍,会有人看、会有人把他们拍出来,推广给更多的大众吗?我估计很难!我看这些年的“茅盾文学奖”的书籍越来越脱离了大众的欣赏水平,说是“引导读者的文学欣赏境界”,还不如说是:安慰一些“落了毛的凤凰”似的作家!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那样的小说,人人关注“长篇文学创作”的时代不知道还会回归吗?文学奖回归到“书斋”、“客厅把酒”、“你唱我和”的“文人、文官”文化,与时代失去“亲密接触”的体肤之亲,应该是很悲哀的事。虽说那些书里表现出来的水平更加“史诗”,更加“文学”!

《杜拉拉升职记》故事也很好,情节也很生动,也很时代感十足,但文字的“文学味”也不是那么浓。

和群里的网友在一起说话,许多年轻人都以自己独自写作为荣,不愿和人合作写书,并且还瞧不起那些合作写书的人!我笑了,觉得这些人除了一些“自负”之外,还是有些短见。合作写书好像是当今写作的趋势,许多工作室都是寻找出一个主题后,大家共同创作这个主题。出名了,就大家一起出名。要发财就一起发财!目的要落空了也不会那么失望,起码东山再起还是很容易的。你一个人写那么大的工作量,你容易吗?

你一个人写作很孤单,也很容易失去兴趣,大家在一起写作,互相促动,互相监督,有那个气氛,写着理想的书,心里也有奔头!大家在一起工作,写作,写一个主题,写一种丛书,我想:彼此的收获并不是写出来多少本书可以衡量的,我相信这些人里一定会走出一个著名作家的。就像香港的“米莉”、倪匡。

我承认许多人是很能写的,写的文字量都已经超过了张恨水、贾平凹好多倍,但质量呢?反响呢?个人的能力在团队里一定会得到补充,并且充分的发挥的。郭敬明承认自己有一个写作团队在支持他创作出那么多作品,以往都被认为“孤军作战”的韩寒,现在还在打官司,证明自己是“孤独作战”,没有谁支持他写作出庞大的文字量。据情报讲:没人相信。

我想:总会有一天,通过名人的推广,写作团队的工作方式会被人认可的,有自己的写作团队,写书、出书、印刷、编辑、出版••••••不再是梦!

再看《蜗居》,想法就和2009年不一样了,想法更多了,说出来就当“蛇足”,不埋没《蜗居》的美名,不被称为“狗尾续貂”,也就知足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5618/

看《蜗居》的日子的评论 (共 5 条)

  • 霜雪弥漫
  • 浅笔抒写
  • 风过无痕
  • 李小白。
  • 如云

    如云《蜗居》是一部时代感很强的电视剧,反映的社会矛盾也很尖锐,但最根本的是它反映了一种社会状态与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非常写实,但没去寻找问题根源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