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拾零那些与过年有关的记忆

2012-01-27 23:45 作者:微笑的蓝百合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爆竹声中一岁除,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了,2011年的春节似乎来得有点快,就在忙碌中仿佛还没回过神,就发现大街上已满是川流不息办年的人群和商家摆放在大街两边那些各式各样的年货,过年的喜庆充斥了整个小城的上空,如自己心中那些与过年有关的儿时记忆,点点滴滴涌上心间,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记忆一:盼年的心情

我出生在北方,儿时的记忆中妈虽然身在异乡那么多年,但每逢春节却总还是按故乡的风俗来办年。

记得那时每年到了农历腊月初八,特别“鬼年”(喜欢过年的意思)的父母亲就一边说着:“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谚语,一边剥着腊八蒜。这时我和三个姐姐就开始想着过年要什么样的新衣服,而哥哥就在想过年爸爸能给他买多少炮竹的问题。于是家中的每个人都在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希望和期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然,年能否过的好,心里的愿望能否在过年时实现,寒假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通常成绩好的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希望,向父母提出过年自己希望的要求,可以期待着过个开心年,而成绩不好的,要求自是不必提了,而且每天还会被忙碌的大人们在办年的空隙,唠叨着下学期应该如何好好学习,考得不好应该如何找差补缺。用爸妈的话说对于成绩不好者“过年能给点礼物已经是多赏的了。”其它分外的要求提也不必再提。套用我们现在的业绩考核管理模式来说,当年爸妈这一管理指标主要是针对哥哥制定的,但管理范围却也包括我在内,可不包括成绩优异的三个上高中的姐姐,现在想想当时爸妈制定的制度有着明显的不公平性!但那时我和哥哥却都没想过要提出过抗议,至少是不敢。长大后,有一次我和爸一起办年时,聊到此事,爸爸笑着安慰我说,那主要是针对哥哥制定的,我这么优秀根本不用“管理”的,当时怕哥哥提意见才委屈我陪他一下。也许爸妈当时制定“考核制度”时,压根也没这么想过,但是爸爸后来给我这样一个解释还是让我能够释怀当年的“不公待遇的”。

记得那时,每年年关将近寒假来临前,哥哥期末成绩提高多少,进步多少,这是爸妈给哥哥下的必须完成的“年终指标”任务。尽管“考核指标”涵盖了我,而我是从来不怕的,每学期都是年级榜首的优异成绩,从未让爸妈失望过,加之班级“三好生”、年级优秀少先队员、学校优秀少先队干部的光荣称号在期末从未间断获得的优秀业绩,也让我成为爸妈心中永远的骄傲。而唯一的哥哥就不一样了,平时淘气、调皮的他,成绩总是出现“赤字”,然后有事没事还在学校捅个篓子什么的,令爸妈很是头疼。每逢过年哥哥对于爸妈给他置办什么样的新衣服从不期待,但是特别惦记着爸爸能给他买多少鞭炮,当然年前这一学期,也是爸妈最能管理哥哥“出成效”的时期,因为哥哥为了能在过年时多放鞭炮,每近年关这一学期总会很努力地学习,也很少被学校通知请家长。所以,每次期末考试结束,哥哥只要这么努力,几乎每次也都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不仅消灭了成绩“赤字”,偶尔哪一年学校还会给我们家送张哥哥学习取得大进步的喜报。后来爸爸总结说:要想让哥哥好好学习,必须让他天天有过年的期待。现在我和哥哥都长大成家了,哥哥的儿子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每次到了过年时我跟哥哥提及这事,哥总会讨好我说:“今天我请你,你千万别把这事告诉我儿子啊。”呵呵,当然,每逢过年时,我也总是乐此不疲地用儿时这段过年的记忆去“敲诈”哥哥一番。

记忆二:办年的虔诚

小时候,记忆中爸妈置办年货时,是不允许小孩子在旁边随便说话的。譬如,蒸过年吃的馒头时,结束时,要说“蒸好了”,不许说“蒸完了”;炸东西时,不许说“炸焦了”,要说“炸老了”;再譬如煮肉、煮鸡煮的太烂了,不能说煮得“太烂了”,要说煮得“太好了”,如果过年家里老年人要买些香和火纸来敬天地,不能说“买”,要说“请”,等等非常讲究的咬文嚼字,常常会导致习惯随便讲话的孩子们,因用错了过年的专属的词或字而遭到家长的严厉斥责,甚至有被“驱逐”出置办年货的人群中的惩罚。所以,儿时每年到了置办年货时,我们大家都很小心地措着词,生怕说错了话,而大人们为了避免小孩子口无遮拦,触犯了置办年货时的神圣,每次总是把小孩子们撵出去玩,不让在旁边,可是哪有小孩子不喜欢热闹的?所以,大人们越是把置办年货的事搞得特别神秘,小孩子就越好奇,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有许多家的小孩子在家长的严厉斥责声中,悻悻地走开。

我们家也一样,三个姐姐中,除了大姐可以参与置办年货始终,另外两个姐姐总是跑个腿,洗个东西什么的,属年货置办外围人员,有时好不好说错了话,也是会被批得很厉害。我和哥哥压根就甭想靠近,外围也不行,尤其是哥哥,每次刚有机会接触到外围人员,他不是说馒头蒸那么多干什么,就说丸子炸得太焦了咬不动等等诸如此类极不合适宜,甚至有点“犯大忌”的话,这时,哥哥立刻会被众姐姐们先斥责一番,然后被爸妈知道后再被撵到一边去玩,不准靠近年货置办地。呵呵,我当然就不同了,不懂得不问,给吃的统统说好吃,所以,每次我都能越过外围被爸妈直接招进置办年货的中心地。为此,哥哥、姐姐背后高呼爸妈偏心。现在想想那时过年真的很有意思,一家人不管穷或富,不管大或小,快快乐乐地忙碌着一起办年,一起为过年洗啊、擦啊,大人小孩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期待着年的到来,一起为新的一年神圣地做着一切,每个人心里都期许着自己真诚地付出和满怀希望的期待,能让来年会更加美好、更加风调顺。

记忆三:除夕的忙碌

说实话,小时候盼望过年,孩子们盼的是和大人们一起忙忙碌碌地贴春联,然后挨家挨户地抄春联上的好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到处都是红红彤彤的过年的喜庆,小孩大人都沉浸在年的快乐里。然后小孩们换上过年的新衣服,到处去炫耀,而大人们则开始和饺子面,盼望着能在吃了晚上那顿特别丰盛、特别温馨的年饭后,一起包着饺子,看春晚,然后彻夜不眠地嗑着瓜子和要好的朋友、同学按照事先约好的,一起守岁。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年年三十的早晨,父亲总是最先起来,然后燃香净手恭恭敬敬地用黄表纸叠成碑状的牌位,分别在那上面写上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名字,然后再各自放在他们的照片旁边,上午九点前爸爸和妈妈一起来到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烧些火纸,请已经过世的老人回来过年。那时,每次看到爸妈那样虔诚地怀念自己的老人,那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回来和自己一起过年时的伤感和不舍,我就在心里一遍遍祈祷着爸妈永远都不要变老,不要生病,不要离开我们,能让哥哥姐姐和自己永远都和爸妈在一起过年,永远不用去历经生离死别的伤感。可是,岁月的流逝当然也永远都是那么的真实,爸妈终还是在我无力回天的不舍中,十年间先后离我而去,自己小时候的那个祈祷也终未能实现。

按照当地年俗,如果家中的老人已经去世了每年的年三十早上,通常要由家中子女到墓地去把自己已过世的老人接回家过年,一般都是家中的儿子去接,因为女儿若已经成家,就不好再强求了,所以女儿去不去接也就没什么特别的规定了。爸妈去世后,每年三十我都要求陪哥哥一起去接爸妈,哥怕我心里难过,每次都说去得比较早我就不要去了,可我觉得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付出的辛苦远远超过一年早起一回去祭奠他们的辛苦,所以,几年来每年三十我都坚持陪哥哥去公墓接已故的爸妈,无论多忙、多累,多早,我都要求自己必须坚持,这不仅是一种永远不舍的思念,更是自己现在表达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的唯一方式了。回忆有时记载的是成长中的快乐,有时也书写着和珍藏着成长那些不舍离别的伤感。

年三十的午饭过后,便是最有意思的包饺子了。大年三十包的饺子通常是给初一五更(通常指大年初一早上3点到4点之间的时间)里准备的。这时过年的饺子里是要包福星钱的,一共包三个硬币,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因为传说谁要是能在年初一吃到饺子里的硬币,这一年都很会有好运的。当饺子包好后,还要在上面散上长长的面条,此时的面条被称为“钱串”,因为饺子是元宝,所以面条就是用来串接元宝的钱串了。

记得那时每到年初一吃饺子时,平时不太吃饺子的哥哥总是饭量很大,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吃着饺子里的钱!每年哥哥都不惜撑着肚子一碗接一碗地吃饺子,想想看,大早上起来,这个吃饺子法,真是不容易啊,每次我都觉得这钱非得哥哥吃着不可,吃的太“辛苦”了。神奇的是每年我只要一这么想,就会吃到饺子里的钱!有一年,母亲最后给我盛饺子,我总共只要求吃四个饺子,结果却把三个钱全吃到了,自从那年以后,哥哥只要年初一吃饺子,总是很执着地坚持最后一个再盛饺子,当然,哥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也是皆知的!

直到现在过年包饺子,大家都还延续着这个包福星钱的年俗。而我也几乎是每年年初一都能吃得到饺子里的福星钱。后来成家后,在婆婆家过年初一吃饺子,也总是我把福星钱吃到。于是爸妈在世时,公婆常和爸妈说我是个福星。呵呵,我倒觉的这福是亲人们血浓于水的关爱和包容送赐予我的,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为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每个新年带来福气,带来幸福

记忆四:初一五更的规矩

大年初一的五更里,是不允许动剪子、刀还有针等诸如此类利器东西的。母亲曾说:如果年初一五更里动了这些东西,就会一年纷争波折不断的。所以年初一的五更里,大家都尽量避免不要让自己出现新衣服掉了扣子或者是需要用刀或剪子切东西或剪什么的事情发生。还有就是大年初一,无论有多么难过的事情都不许流眼泪,否则眼泪将会从年初留到年末,一年都难过。这些讲究现在想想虽有些迷信的色彩,但是灵不灵,直到今天我们大家谁也不愿去尝试,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吉祥如意。年初一五更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全家老少在整衣梳洗后,很隆重地准备着燃放新春的开门炮,以哔哔叭叭连续不断的爆竹声来除旧迎新。而每年的此时父亲都会在放炮竹前对大家说:开门炮放的好,才会预示着一年都顺顺利利。记得小时候问爸妈为什么年初一五更天要放那么大的炮竹,还不允许断或者落炮过多?爸爸说:大年初一放炮时是很有讲究的,过去做生意的人不希望自家燃放的炮竹落的太多,因为这将意味着来年生意不红火,积压货物过多;而那些家里有工作和在上学的人呢,则不希望炮竹燃放时半截断了响,那将意味着家人事业和学业的不顺利,断断续续的。爸妈解释时还说这样的想法虽有些迷信,但还是炮竹能顺利燃放,尽量不要落不要断。现在想想,每逢过年人们是多么期待着能在新一年的爆竹声中,将好运一直连续,将希望寄托在来年,期许着一切顺利。放好了开门炮,便开始吃五更饭了,先是摆碗筷。只要是家里的人,无论过年是否回来,是儿子,无论成家与否,都要摆上碗筷,如果是女儿,未出嫁的也要摆上碗筷,这意味着新年第一顿饭全家人都有了。接着便是吃年前已经蒸好的“圆满馍”,圆满馍的味道有点像我们现在做的咸馍,但形状象盘子一样大、一样圆,象征着圆满团圆之意。圆满馍每个人在年初一的五更里是都必须蘸着腊八蒜吃一点的,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一家人万事圆圆满满,免灾免病。吃过了圆满馍,然后才能吃饺子和过年的馒头。每年吃饺子前,父亲总是先吃一个整馒头,爸爸一边吃还一边说:初一五更吃一整馒头,一年都会有使不完的劲。所以,每到年初一吃五更饭时,我就特别期待着父亲能吃一个整馒头,因为我一直都希望勤劳慈祥的父亲永远健康地活着,而且活得那么有劲头。吃了五更饭,便是发压岁钱和外出给长辈拜年的时间了,这时候也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兜里装着崭新的毛票儿,小女孩们通常买些发夹或漂亮的小手绢,男孩子们就是买各样摔炮或小的鞭炮,大家出手时都很阔绰。当时的那种满足感,现在想想个个都象“暴发户”。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捡拾年轮翻转中这些与过年有关的记忆,溢满了自己儿时的欢乐,儿时的希望和儿时对新一年的期待,也承载着成长中那些离别的伤感。但无论怎样,每逢过年时的喜庆总还是带给人们最多的是期待着和寄托着新的希望。这些记忆中的年俗,也在不断地过滤、筛选和沉淀中,渐渐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识,慢慢在现实的生活中固定成了一种文化形态。正如民俗学家李余亭所说的那样:“在这种体验中,人们有所乐,有所思,有所悟,使亲情友情、乡情得到亲近和提升。”——-书于2012年农历正月初五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4988/

拾零那些与过年有关的记忆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