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上的一碗煎蛋面
山顶上的一碗煎蛋面
文/贤者无忧
很多人都吃过煎蛋面,但是没有吃过金堂三学寺山顶上的的味美可口的煎蛋面。那里的煎蛋面,不仅味美,色鲜,还很可口。特别是在你登顶三学寺后累了以后口干舌燥,肚子打架的时候吃一碗煎蛋面,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三学寺位于成都金堂县城东北4公里的栖贤乡,海拔800余米,三学山上有隋唐时建的上、中、下寺(即现存的法海寺、普济寺、广济寺),总称三学寺。迄今已有1400余年。这三学寺的得名还有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三个读书人进京赶考,赶往古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路过此地而歇食。三人见寺庙简陋,老和尚又没带徒弟,便问及老和尚为什么不收弟子,而老和尚却说他有三个,徒弟只是为了重修寺庙,更好的供奉佛祖,普度众生,三人准备十年之内踏遍山川河流,走遍田野村庄,化缘而归,三人认为徒弟沿有此道行,师交肯定是得道高僧,便向老和尚求签,看他们能否高中,并许愿高中后定要重修寺庙,以报恩德。而老和尚却没有吱声,只是伸出食指比了一个“一”三人都在揣摸:是指一个中,还是指一个都不中;还是一个都不会落榜,还是一个都不会高中。结果揭榜以后,三人分别中了状元、榜眼、探花。为了还愿,三人分别在山上修造了上寺、中寺、下寺。而又将三人所带剩下的钱合起来修造寺前的前奄即开照寺。
去三学寺山的乡村道路,蜿蜒4公里,随山势而起伏,路面宽阔,风景秀丽,是一个登山健身的好去处,金堂县城的居民,都喜欢攀登这座山,据说还有青白江乃至成都的都驱车前往登山拜佛,祈求平安。
每天清晨六点我便驱车到距县城5公里的东机厂,沿山道向山顶徒步,清晨的微风夹着寒意,吹到我的脸上,手上,冷到我的背上。路过几户农家后出现几道急弯,看见前面还有登山的人儿,自己就有了信心,有了要赶上别人的思想。其实那几个人是长年的登山人,坚持的很好啊,风雨无阻,一年四季都坚持的,那里赶得上啊,他们就是我的榜样而已。最难的是下寺门前的陡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道峭壁,很难逾越。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的挪动自己艰难地脚步。想起毛主席的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想到山顶的煎蛋面,我不久就站在了三学下寺的山门口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了下寺,一段路比较烂,但是路边的老乡热情,一次夏天酷暑去登山,自己有点中暑的,老乡给我拿来毛巾,把池子的用于饮用的冰凉的水敷在我的背上,一会儿就降温了,自己就可以前进了。山上的水很珍贵,但是老乡的朴实情感更珍贵。
再往前走,一遍柏树林后就到了摇钱树,摇钱树长在一个大石头里面,夹缝而求生,远看像一个美女在此等候和欢迎登山祈佛的人们。到此的信男善女,去摇一摇树枝,还可以保佑自己发财,把树皮带回去打牌还可以赢钱啊,难怪这棵树都没有多少树皮了,真可怜这颗摇钱树啊。到此时我已经是口干舌燥了,很想喝山上的矿泉水,很想吃山上的煎蛋面了。
再往前走,旁边是一片桐梓林,茂密得很。过了桐梓林就是一段下坡路,可以慢走,消除一下疲劳啊,山边哗哗流淌的山泉水,让人心旷神怡,看到路边的成熟的大枣,好想摘一个来吃啊。走过包谷地时,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道“包谷打了农药,吃了自己负责”,原来路人掰了老乡几个包谷啊,让老乡生气了!路过金堂县林业和园林局树立的保护森林的大石碑后,就到了三学寺,海拔已经860米了。
“滕大爷来碗面,泡杯茶”。不一会儿,滕大爷端出了一碗煎蛋面,泡了一杯绿茶。让我休息了一下,吃一顿美味的早餐。吃面后感觉很爽,问了问滕大爷你的面怎么这样好吃,他道出了里面的真谛。原来茶是用山泉水泡的,有点甘甜。有些登山者还自己把山上的水背回去吃啊。面是用山泉水煮的,鸡蛋是山上的跑山鸡下的蛋,蔬菜是自己地里的,现去地里采的新鲜蔬菜,面条是山上的加工坊自己做的没有去掉面精的,煎蛋和煮面都是用柴灶猛火烧制的,原来都是绿色食品绿色制作而成的啊。
说起三学寺山上的煎蛋面,很多人称赞,我都要流口水,每次登山我都要吃一碗绿色的煎蛋面,喝一杯绿色的山泉水泡的绿茶,都要感受老乡们的淳朴,欣赏三学寺山的美景。
朋友,想吃煎蛋面吗,到金堂三学寺吧!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五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