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遗落的重镇古街——古筑街

2011-11-29 15:37 作者:文宇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遗落的重镇古街——古筑街

“门前冷落鞍马息”,有道是岁月轮回,年代更迭,物质丰裕的今天,宽敞亮丽的柏油马路擦村而过。幽长的街巷行人熙熙攘攘,并且在非自然力的影响下面目破损,显得那么老态龙钟。透过高耸的马头墙,依旧直射的阳光也显得那么黯淡,没了绚丽,只能落在紧锁的门把上,洒在石缝间的野草尖,显得那么孤寂。街边穿插着的防盗门房子显得那么不伦不类,在如诗如画的街巷中涂上了一败笔。

翻开《黟县志》,前几页就能很快找到古筑村的介绍。其中一句“古筑村历史悠久,在宋朝是黟县西部重镇”。可以看出,当黟县老县城初具规模时,古筑村就已经是西部重镇了。并且县志在介绍黟县村落中,没有一个村落被冠于这样的词与句。在古黟县的村落名称中有“古”字的仅有“古溪”、“古城”(朱村)与古筑。古溪村原本称史村,是一条古溪从此村流过,所以别称古溪村。据《黟县志》记载:“城东五里有一古城”,据传为宋前县治所在地,老城早废。后在宋末朱熹后裔自婺源迁此建村,称朱村。古筑村名的由来无从考证,只能理解为古老的建筑之意。那么古筑村的建村伊始如何呢?也无任何考据。有人说在、禹定九州,秦统天下设置郡县与黝县时就已建村了。有人说在汉成帝立中山宪王弟孙云客为广德王时就建村了。然而又有谁知晓呢?只有愿有人能从浩瀚的史籍的蛛丝马迹中找寻了。

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上可知,一个重镇必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古筑村也不例外。宋朝是黟县老县城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徽州府正式形成与命名的时刻,再加上徽州古驿道的修通,加强了与宋朝古都和大都市的联系,于此同时大量的外地迁移至此的名门贵族来此繁衍生息。从此徽州及黟县各方面发展提速,虽然徽商在此之后的400年才强盛的,但根据仅有的史料记载与民间的转述可知古筑街在宋朝是很繁华与热闹的。那时从桃源洞口的一条石板路翻越山水途径县城一直到古筑街,再经官路的“西武雄关”到达江西境内,直达江汉平原。这条驿道后来为黟县徽商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往县城东驿道走至新安江码头,可乘水远航。往西的古筑方向走可达江西与江汉平原。可以说古筑街见证了徽商起家到兴起与强盛的一段很长时期。当时古筑四周的小村落也集中于此交易,就连与祁门靠近的村落也来此贸易。当时的古筑街从现粮站一直到现在的老古筑桥,整齐地横铺着一块块石板,由于是官道、驿道,所以石板必须是横铺的。当时的古筑街集商、住、学(祠堂)、行(古驿道)为一体的街区,内开设有布店、灯笼店、刀铲店,还有烟酒与百货零售店,当时最著名的是老字号“裕生店”。由于古筑街有八大姓,所以祠堂特别多,有三十余座。以孙氏宗祠的尚义堂(牌楼厅)和尚古堂最为宏伟。在古筑街有孙氏支词三座,程氏祠堂一座。村中当时的古建筑成群连片。经过历史变迁,岁月变革,现散落着的仍有百余幢,但祠堂仅存“武前堂”一座孙氏支祠。

古筑街现如今虽大部分古迹已不复存在,但仍能从仅存的古遗迹中找到一些历史的印迹与文化的烙印。在还是那么依稀幽长的古筑街范围里,有不少在居住的和空闲的老房子,现在的油厂正是一祠堂的原址,大块横铺的石板仍依稀可见,只是那么破损不堪,但一直坚挺着伸向“西武雄关”——西武岭,通达四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32235/

遗落的重镇古街——古筑街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