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活 字 东 源

2011-11-09 15:32 作者:千金小姐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听到中国活字印刷术成功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那一刻,我就不由自主地萌生了重走东源的念头。因为这个村的木活字印刷术正是这次申遗的主体,与我有着不解之缘。

东源生活在温州瑞安西南部的平阳坑镇,滨海倚山,住着1800多人,似乎很普通的一个村庄。它东傍飞云江,背倚东岙山,右邻黄岩山,几十上百幢新旧房子包括一幢教堂、一座宫殿象一把黑芝麻集中在十里沃野、千顷阡陌的中间,显得突兀而张扬,屋宇之间,小桥流水,竹树婆娑,浓郁的南方乡村风情。一条清清的小溪从大山走来,穿过村前漫步走向飞云江,典型的风水宝地。2001年以来,“千年古文明还在我们身边:东源村再现木刻活字印刷术”、“山旮旯惊现千年活字印刷”、“代代相传的绝技——活字印刷的活见证”这样的文章和配套图片一次次出现在国内外各种媒体,甚至出现在新华社通稿和全国网络之中。东源正是这些图文所指的“中国唯一的木活字印刷村”,不,是举世唯一。于是乎,普通的东源想再普通也不能了!

东源确实不简单。进了东源,我来到一座六开间三合院(俗称“五队老屋”)。这座院子的台门高大而气派,悬挂着“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匾额,显着古朴,透着深厚。进得台门,看到盛开的花朵、与人比肩的树木,端庄稳重的丛丛绿竹,我顿然想起了几年前的光景,想起了家乡同样竹树遮拥的老家,感到分外亲切和温馨。这座古宅院始建于明末清初,曾经破败不堪,2003年被政府出资收购修缮后焕然一新,从此作了中国唯一的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当年,因为时住镇委书记胡志跃的一番介绍,庄颖昶、黄国宏等记者的几番深入采访,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发掘、宣传,东源的名声逐渐传遍全国甚至国外,而集中宣传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宣传祖先的伟大发明,特别是演示和传承活字印刷技艺都需要有一个场所,而找这样的一个场所就成为当务之急。当地的有识之士考虑:这场所设在东源最为现实,也最有意义。就为找个场所并且把这一场所(“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落户”东源,从至冬,再到第二年大年初四,当地镇、村干部随着我(时任瑞安市寨寮溪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三、五天一趟,十来天一次,到村里反反复复地跟有关住户磨嘴皮,话家常,谈条件。上门的干部们几乎无一不挨过抱怨、责问,几乎个个受过责怪,却无一人退却,也无一个放弃,就为了心底的这份信念!坚持了大半年时间,还玩了点策略,五队老屋的老住户们终于自愿签下了转让的文书,之后立即安排修缮,辟之为展示馆。我先是由于领导嘱托不得不尽力,没多久就出于文化人的自觉真诚地奔波,而他们不坚持也照样拿工资当干部,却为了一件不能给自己带来那怕一点蝇头小利的公益事业,不怕挨骂受气,一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特别是一个叫吴小淮的广告公司老板、瑞安有名的文化人,从参与展示馆选址、制订修缮布展方案起,九年来一直痴迷追踪谱师们的行踪,记录他们的经历,记录每道技艺工序,不但付出了数万元的经济代价,而且为把敬散各地的谱师组合起来,竞不惜跪到一位不理解的谱师面前:“给一个面子行吗?”,真的很难得很不容易,尤其是在人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如今,这馆、这村每年迎来送往成千上万与东源人并不沾亲带故的远近客人,宣传着瑞安,宣传着浙江,宣传着中国悠久的印刷文化,树立着东源“中国活字印刷文化村”的高大形象。看到这一切,我和当年的村支书、如今的展示馆副馆长老王谈笑间露着欣慰:当年为此挨骂受气的人们听说这一切一定也会欣慰的!

东源确实不寻常。展示馆展示大厅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与详实的文字、展柜里一本本东源人“梓辑”的宗谱、一幅幅木活字印品和棕刷、雕刀等工具及字模,向我们叙说着印刷术的沧桑变迁,证明着古代中国人发明木活字印刷术的确凿无疑:是唐代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的布衣毕升(?-1252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东源王氏的先祖王法懋(元时隐居闽省安溪县,“教授善身,化俗谱之修”)首先把木活字印刷术引进宗谱编印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工程;1990年以来在宁、甘肃等地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维摩诘所说经》等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活字印刷品都是宋代中国人的“产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在展示馆的“演示厅”,王法懋的第二十代孙王超辉等谱师给各地来的客人逐项演示着木活字印刷的流程,揭示着东源“梓辑”工艺的奥秘:采访(开丁)、理稿、排版、校对、印刷等十几道工序,道道含有真功夫,说明着东源祖传的“梓辑”技艺的考究和深奥。上好的棠梨木作刻字材料,雕刻古拙的老宋体字模,刻字印书讲究顺序和轻重适中;诵读“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60字的祖传歌诀检字,“五代同堂”的版式等无不彰显着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鲜明特色和重地。每次来到展示馆,走着看着,我总感觉自己走进了历史的隧道,心里不由充满着敬佩和自豪。

东源是个重证据、重传承的村庄。几年如一日,只要有客人来,展示馆就给客人播放《深埋的物证》、《木活字印宗谱》等片子。这些片子都是央视、浙视的影视人员们以纪实手法拍摄制作的。“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是呀,东源证明着中国,证明着先进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证明着瑞安人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证明着瑞安人昂扬的精神状态!尽管现代印刷业已十分发达,尽管电脑排版已风行全球,但东源村这些“传人”们仍然以自己的虔诚传承着木活字印刷这一门祖传“手艺”,以自己的辛劳坚守着这一并不很赚钱、“钱途”并不好的“绝艺”。这种虔诚,这份坚持,令我等肃然起敬:这些不就是活“国宝”吗?面对这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木活字印刷“传人”,面对这批货真价实的证物证据,个别外国人对古代中国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怀疑论调可以休矣!那些“怀疑论”者们该到东源来走走,来看看了:事实是最好的“证人”!

然而,这东源这村里掌握全套“梓辑”工艺的目前只有十几个人了,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已上了年纪,有的很少用木活字而改用铅字了。如今,除了王超辉的儿子勉强同意跟父亲学这一门难学的“手艺”外,几乎还没有一个年轻人表示过愿意学的意思。如何让这一门手艺传下去,已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这现实何等严竣,何等令人担忧啊!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好好呵护她、保障“梓辑”技艺代代传承是每一个国人的使命,更是当地人和当地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如今这一“手艺”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相信当地人、当地政府一定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决不会重申报,轻保护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诗云:“绝艺千年一线牵,东源文物似晨星。开新复雅吾侪事,独立高冈听凤鸣。”保护“国宝”,人人有责,吾等平民民也该尽绵薄之力的。诚哉斯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此文已刊于《散文选刊》2011增刊(1)

通讯地址: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大厦10楼市风景旅游协会()

电话:0577-、0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7138/

活 字 东 源的评论 (共 4 条)

  • 寒烟冷月
  • 疯狂侠客88
  • 那一眼的沧桑
  • 依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