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诗技巧运用

2011-10-24 20:57 作者:秋风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古诗技巧运用》

讲解:秋风()

群(群无水平高低之分,)

怡香阁——群英会总群:(已满)

怡香阁——群英会1群:(已满)

怡香阁——群英会2群:(已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凌星阁——群英会4群:(满人)

怡香阁——国学群5群:(差6人)

缘分天空——群英会6群:(变动)

江南文学社秋风诗词群:(未满)

醉江南文学社1群:(差1人)

醉江南文学社2群:(未满)

醉江南文学社3群:(未满)

醉江南文学社4群:(未满)

上周我们讲了《如何写好古诗》,从给大家从立意、押韵、章法、禁忌这四个方面讲解了我们在写诗过程中写好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最后谈了下自己对如何写好古诗的个人看法,文中最后我总了一句要写好古诗,必须要求格律,意境双轨并行。本周我们继续探讨在写诗过程中,可以提高我们诗作的一些技巧运用。

本次课程,经过深思熟虑,我打算从造境,修辞,对仗这三个方面讲起。从中会继续提及章法,可作为上周的复习。下面我们先来学习造境在古诗中的运用。

一,造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一则开篇点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秋风觉得诗词皆是如此,所以今日所讲的造境诗词都是试用的。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第二则中明确提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此则提到境界分造境与写境,造境是理想一派,写境是写实一派。写境,大家应该都会,根据作者所见所闻所感据实描写我不多说,今我具体来讲讲古诗词的造境。

谈到造境我想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很生疏。所谓造境,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情境——就是象的连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读诗词,想方设法让自己进入情境,积累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一曰情境;一曰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然而,我们在写诗词过程中如何营造意境深远、优美之境呢?下面我给大家讲讲造境的方法。

1,化直接为含蓄;化清新为朦胧;化完整为残缺。

造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诗词更具有可读性。一首好的诗词就如同一篇好的美文,让人读完之后还余韵有余;或发人深省,或沉醉其中,或感同身受,等等。我们要写好这样的诗词就必须得深思熟虑,写作之前做好必要准备。

(1)化直接为含蓄

化直接为含蓄,这不仅仅用于诗词,在对联,元曲,诗歌现代文等文学领域里都用的上,甚至不再文学领域里也可用的上。比如说与人交谈时,不同情况下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玩的比较好的知心朋友可以直接,而面对上级、面对普通朋友、普通同学、陌生人等等情况时你要提出你的批评意见时你就必须得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诗词中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宋太祖想考画来取仕,故出的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游之后的愉快心情。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一种恰当的方式来体现这个主题,这就是含蓄的效果。

(2)化清新为朦胧

化清新为朦胧,就是为了使诗词产生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有一席思考之余地。朦胧美可以造成特定的意境,诱发人的好奇心,激起人的探究心理,使人在似明白又模糊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举个例子,就比如说写情诗。说到写情诗秋风可是兴味十足,因为秋风初中时就开始写诗情了,所以算是经验之谈吧。说到情,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羞涩的时候。平时夸夸其谈的大男子汗在爱情面情有时候连话都说不出一句!当然我所讲的不一定符合所有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我先说说女生。如果女生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大多数女生她开始一般不会直接去跟男生说,而是默默的关注这个男生,慢慢的找机会接近这个男生,让男生去追她。但是当她发现男生对她没感觉时,她会选择表白。表白的方式——她不会直接对男生说,而是一封信或一首诗、一首词等等形式来表明她的心思。让男生在似明白又模糊的感觉,这样就算男生决绝,她也有挽回的余地。对于男生,就说下我的一个例子吧。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位男生喜欢上了其他班的一位女生,但是他又羞涩不敢直接表白,所以我就为他写了一首情诗:

《诗经.邀人》

河水清清,浸透人心。

芳草妖妖,暮明思朝。

夕阳之愁,红豆己留。

秋之外,豆花仍在。

思其如渴,忠言逆耳。

袅袅清高,明月相邀。

(注:此诗作于五年前初二那年)

因为当时水平有限,所以此诗其实比较明显的。然而,我们仔细去想一想的时候,如果他直接找到那位女生当面对她说他喜欢她?你们猜想下会是怎样的结果。那个女生肯定会“晕死”,或者以为他在说笑!等情况都会出现。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的爱情基本上就没戏了。回到主题上来,其实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写诗词要有朦胧美,使人在似明白又模糊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要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

(3)化完整为残缺

古罗马女神维纳斯像为何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就是因为她“断臂”的不完美。从其他方面上看她完美无缺,就是这个断臂“不完美”而使她胜过“完美”!《红楼》为何能发展成一门专有的学问——红学。也就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成就了它的“完美”。化完整为残缺,就是以“残缺”来造就完美。当然在短小的诗词中这个“残缺”不是叫你在诗词创作写一部分留一部分,这个“残缺”是意的残缺。什么叫意的残缺?我简单解释一下。所谓意的残缺是指在诗词创作时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有的时候诗词完完整整的展示给读者时,却得不到读者的好评呢?因为你已经把把它展现够透彻了,读者不需要再去思考,再去加点什么。而“残缺不足”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比如说秋风的这首景诗:

《七律。暮夜》

近体诗/秋风

落日楼头山水赤,孤鸿飞暮楚江流。

箫声细细传千里,落叶纷纷送九秋。

老汉携锄山下去,孤僧采药寺中留。

渔歌唱响江南醉,欲辩无言已忘休。

一般人在作诗的时候会去整体去描写,刻画出一幅完美的画面,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但是这样的诗虽好却没有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因为它太完美,因而失去了它的“完美”!就像上面的诗,前三句都有描写静物,如果第四句继续描写静物那么次诗就落入了俗套,失去了可读性,如同画蛇添足了。然而也正是因为最后一句,它有了由景到意的提升,给读者留了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残缺”塑造“完美”的效果。

2,物意化境,巧用渲染与烘托。

所谓物意化境就是指诗词之中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一种符合作者意思一种诗词技巧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渲染“与”烘托”两种手法的运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马致远的元曲未写一个“愁”字,却把游子的那种极为寞落的乡思之愁描写的淋漓尽致。读者为何就知道作者是思乡呢?这就是意象烘托的效果。作者通过多组意境的组合营造出了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就让读者一看便知是思乡。又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节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面的景象就是渲染的效果。不同的意象就有不同的内定含义,不同的情境意象也会有不同的含义。通过把这些意象有选择的组合起来就营造出来了不同意境与氛围。下面我从收集的一些诗词中比较常用的意象,挑一些最常用的讲下,以供参考: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表达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1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1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13、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4、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5、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6、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8、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9、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1、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3、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4、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5、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26、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7、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8、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9、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0、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31,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32、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3、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4、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35、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36、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37、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38、采薇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9、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40、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41、怀桔指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42、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43、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44、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45、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6、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47、斑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8、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49、还珠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50、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51、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52、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53、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55、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56、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57、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58、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59、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0、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61、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62、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63、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64、精卫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65、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66、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67、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68、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69、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70、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71、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72、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73、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74、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75、壁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76、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77、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78、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79、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80、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81、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82、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83、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含贬损之意的:

84、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85、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86、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87、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88、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89、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90、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91、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92、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93、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94、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95、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96、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97、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98、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99、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00、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01、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102、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103、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104、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105、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6、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07、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108、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09、南冠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110、投笔《东观汉记·班超传》:“(班超)家贫,恒为官佣写书以供养人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O指弃文就武。唐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另参见武备部·军旅“投笔从军”、文明部·文具“班笔”。释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二,修辞

讲到修辞,其实在前几次的《对联技巧运用》中已经具体介绍过了,而对于古诗来说它所适用的修辞手法的范围就相对而言较少,下面我讲讲平时大家写诗一般比较试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都是明喻。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以梅花暗喻女子。又如秋风的《荷花十二律》《菊诗十二首》等多诗都是以花暗喻人。

《荷花十二律》

《七律.忆荷》

近体诗/秋风

河风戏柳夏乘凉,皓月悬空夜饮江。

淡酒三杯思美玉,清魂一缕醉荷香。

长悲此事窗前泪,­;;莫笑当年树下觞。

最是人间花放日,难辞旧故梦潇湘。

《七律。访荷》

近体诗/秋风

一梦思娇恨未逢,­;;寻仙访道觅芳容。­;;

瑶池圣母施仁义,­;;南海观音送遗踪。

自喜狂诗书锦绣,­;;心欢漫曲下天宫。

清香几缕花前醉,不负今生日夜忡。

《七律。赏荷》

近体诗/秋风

千山万水觅仙才,百里平湖菡萏开。

喜上兰舟寻梦去,独登柳岸望花来。

樽杯细品兰陵液,闭眼长闻拜将台。

碧玉脱俗卿绝世,清香一缕断尘埃。

《七律。咏荷》

近体诗/秋风

百里平湖碧水摇,­;;河风戏柳念奴娇。

香茎润雨流诗韵,­;;玉女出盆拟兔毫。

几缕清魂天下醉,­;;半生泥淖水中熬。

出头不为残污累,自是人间第一高。

《七律。画荷》

近体诗/秋风

兴然未尽弄疏狂,碾墨抒怀画玉香。

重彩浓勾涂绿绮,轻妙细绘上红妆。

蜻蜓点水黄莺笑,翠柳扶弦老汉忙。

妙笔题诗歌盛世,红楼一景胜家乡。

《七律。采荷》

近体诗/秋风

瓜舟摇曳水清柔,翠柳扶风动九州。

映日荷花闲仰面,接天莲叶笑浮头。

春心荡漾渔歌起,情窦初开少女羞。

最是人间留此意,平生多叹笔尖愁。

《七律。品荷》

近体诗/秋风

於泥出水净如仙,正气巍巍比圣贤。

碧叶接天微瀚宇,红花傲世小人间。

香魂一缕留千载,玉露三滴值万钱。

摇曳江南舒广袖,清风杨柳笑婵娟。

《七律。问荷》

近体诗/秋风

暮夜池塘映彩霞,清香引我到邻家。

春波洗臂才出水,夏日开颜可遇他?

细雨敲心曾有恨,秋霜断藕怎无涯?

多情总被绝情恼,淡漠红尘一盏茶。

《七律。梦荷》

近体诗/秋风

暗夜难眠假寐思,昏昏入梦渡荷池。

湖光引月接千古,岸柳和风醉一时。

碧水浮鸭舟向晚,红莲送意我归迟。

人间若有桃源境,愿做陶郎篱下诗。

《七律。泪荷》

近体诗/秋风

梦残香烬恨多情,提笔伤荷泪雨倾。

艳日高阳伊胜柳,重楼淡月玉输卿。

可怜君去花无恨,无奈秋来夜有晴。

漫漫红尘潇洒度,人生只为一杯清。

《七律。送荷》

近体诗/秋风

秋来一去恨成灰,几度沧桑泪眼垂。

昨日惜娇杨柳笑,今朝送玉落花飞。

人生如梦终须醒,往事随风不可回。

莫叹红颜春已尽,明年此地等伊归。

《七律。忘荷》

近体诗/秋风

瘦倚西风恨不禁,昏昏暗暗醉瑶琴。

回眸玉影波底笑,闭眼荷花水上吟。

泪洗楼兰云梦雨,诗焚故地柳缠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莫许今生一脉亲。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

2、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春江晓景图》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怎么知道春天,只有人才知道,此处就是把“鸭”当做人来写。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处将“春风”比做“剪刀”。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吴梅村歌行体《圆圆曲》中开头两句“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就是借代陈圆圆。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就是权贵豪门之家。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中“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的桃李借代学生。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

4、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说到夸张李白的诗是最典型的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

5、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晴”双关“无情”又如: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丝方尽”与“思方尽”相关。

6、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诗把梅与雪放在一起通过互相衬托来展现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7、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古人写诗多用典故这个在诗词里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要使用此修辞手法,要求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学内涵与文化知识,而且作者要熟知典故的适用范围,用典不能乱用。只有多文学素质提高,文学内涵加深,文化知识丰富,熟知了典故不能,才能掌握用典这一修辞手法。古人之诗用多用在颔联与联上,极少用于首联与尾联,下面以李义山《无题五首》为例子。

《无题五首》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几首无题每首都有用典,我就不具体一一指出了,大家可以自己查看,加深印象,以便记忆

8,练字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也有句话说一字全诗妙。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可见练字对如何写好古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与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用最恰当的字去表现人和事物,使诗词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可读性。

(2)炼字的故事——古人写诗,惜字如金,炼字的故事也非常之多。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王安石就换了十几个字才定为“绿”。又比如:“僧推月下门”与“僧桥月下门”的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3)炼字方法

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一般很少炼。炼动词在诗词中最常用,动词炼的妙,可谓一字传神全诗妙。动词的活用与其位置有关,也与整体诗境的把握有关。炼字的方法经常用的主要有(1)以蕴藉字代直率字;(2)以生动字代平庸字;(3)以空灵字代板滞字;(4)以自然字代生硬字;(5)以变换字代重出字;(6)以别义字代同义字。­;;

(一)以蕴藉字代直率字­;;

­;;蕴藉者含蓄有余之意也,其妙处在于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如同写别梦,赵令畤《锦堂春》词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岑参作「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王渔洋之,花草蒙拾》即谓赵词胜于岑诗,盖前者含吐不露,后者率直道尽也。又如同写泛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即较「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为蕴藉,因后者径露无遗也。陈亦峰《白雨斋词话》中亦云:「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余,有何趣味?」揆诸为诗做文,亦复如此。­;;

­;;(2)以生动字代平庸字:­;;

­;;所谓生动者,为一改平板着实之记述,而作生气蓬勃之描绘,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如王荆公于《百家诗选》评云:「老杜之『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下得『觉』字大好;又『暝色赴春愁』,下得『赴』字大好,若下『见』字、『起』字,即为小儿语,人谁不能到」。足见吟诗要一字两字工夫。­;;

(3)以空灵字代板滞字:­;;

­;;所谓空灵者,即是不落实迹,反之质直粘着,则陷于板重而不灵动。如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句,刻本有脱去「就」字者,众人之中,或补「醉」字,或补「赏」字,或补「泛」字,或补「对」字,后得一善本,始知为「就」字,众皆佩服「就」字最妙。(见《杨升庵诗话》)(按:黄评为:「用醉、赏、泛、对诸字,含意只局限于游赏,情趣不够,而「就」字却可包涵上面四字之意,且使菊花与我有相亲之意,能使雅人之怀抱,高士之风情,充分显现,特含潇洒流逸之情致)­;;

­;;(4)以自然字代生硬字:­;;

­;;生硬晦涩乃是诗文之病,汉王充《论衡》书解篇云:「文贵乎顺合众心,不违人意,使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即是主张自然纯熟。然自然并非平淡,必须含有深致方属上乘。谢榛《四溟诗话》云:「僧处默《胜果寺》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陈后山炼成一句『吴越到江分』,或谓简妙胜原作,然余以为陈诗『到』字未稳,若改『吴越一江分』方为天然」。黄按:『到江吴地尽』之『到』字自然,『吴越到江分』之『到』字,即有斫削痕迹。改『到』为『一』,始变生硬为自然。

(5)以变换字代重出字:­;;

­;;重出者同字相犯之谓,文家忌其相同,而变换字面以避重出,诗家于此尤甚。如杜甫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杨树达引汉武故事,知茂陵中取出者为玉杯,又引(南史)沉炯表奏云:「甲帐珠帘,一朝冷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杜诗即用此故事,所以改「玉碗」为「金碗」者,为避上文之「玉」字也。因「玉鱼」之「玉」字不能改易,遂改「玉碗」为「金碗」。

­;;(6)以别义字代同义字:­;;

同字相犯谓之犯重,同义相犯亦称犯重。同义之犯重,又可分为字法(或称形式)之犯重,与字义之犯重二种。­;;

字意之犯重,如耿湋《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句,谢榛《四溟诗话》以为“朝、昼”二字合掌,为改“朝”为“春”,并倒装成“田家闲昼雨,蚕屋闭春寒”,以为如此可逼唐人。黄按“朝”、“昼”同意相犯,改“朝”为“春”,不但义类相隔不犯,亦能点明村居景象。又如元萨天锡《都剌》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句。虞道园以“闻、听”二字意重,引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句,改“闻”为“看”。黄按:“闻”字与“听”字,同义相犯,改“闻”为“看”,既不犯重,又有出处,且使音调更美。又如康伯可《题慧力寺招风亭》句云:“啼鸟一声春晚,落花满地人归”。王德升以“啼鸟一声,落花满地”几乎犯重,不如各更一字,作“幽鸟、残花”则无可议者。(宋曾敏《行独醒杂志》)黄按:王氏之意谓,既云“一声”自是啼鸟,既云“满地”必为落花,故云几乎犯重。改为“幽鸟”、“残花”平添情韵不少。­;;

炼字注意: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炼字既要根据整体意境而来,切不可为炼字而脱离全篇整体。另外,炼字可以把对仗的句子结构、意境做参考,来思考炼字。

3,对仗

说道对仗其实在前面对联已经讲过,只是不够具体,古诗之中的对仗其实与对联是一样的。对联只是把古诗中的颔联或颈联单独拿出去了。一首古诗的好差之别有时候从颔联与颈联的对仗就可以看得出,所以说古诗的对仗对于写好古诗至关重要。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对仗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1),实字对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2),虚字对如: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3),错综对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4),连珠对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5),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6),鸟兽对如: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7),数目对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8),巧变对如: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

(9),隔句对: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10),互成对: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明妃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

(11),流水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此种句法,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

(12),问答对: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

(13),借韵对: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寻。厨一作庖)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此种对法,乃是借同音字以为对仗。如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及借“子”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云:“《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朱子儋诗话》谓其论诗近于穿凿。余谓孟浩然有“庖厨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老杜亦有“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对“鸡”。韩退之云“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以“鱼”对“爵”。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有此格,何谓穿凿哉?”

(14),虚实对: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孟浩然:访天台)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亦有以“交股对”目之者。

(15),交股对: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亦同于此类。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字,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概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

(16),浑括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

(17),逆挽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沈德潜《说诗晬话》云:“温李擅长,固在属对精工,然若工而无意,譬之剪彩为花,全无生韵,弗尚也。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以上为绝句与律诗之对偶型态,与属对方法,至于排律之对偶,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用对。此为近体诗运用对偶之准则,至于古体诗,则对与不对,固无一定之限制,纵有对句,亦极其自由。

签名档

上联:做人以直,待人以诚,交人以心,看人以常,方能容人如海。

下联:行事应果,明事应快,遇事应静,临事应虑,便可处事不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3140/

古诗技巧运用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