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的回声》后记

2011-09-29 19:14 作者:河马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是一门立体的艺术。它亟待学习和理解。只因爱若没有学成,苦难也没有认识。这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后果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爱,或者缺乏爱心,相应的就是冷酷和残忍。由此观之,一个民族之所以陷入审美困境,与缺乏爱的信仰支撑不无关系。而爱与苦难,倘若没有回声,将会直接威胁到生存的质量,或者艺术的信心

当我从事诗歌写作这一年多以来,爱不仅仅是我的诗歌主题,也是我内心熟悉的声音。我想远离母亲乳房的清泉,爱的哺育便划上休止符。而爱的教育,至今仍没有活的体系。如此一来,爱的自觉和爱的回声,将成为时代的稀缺品。为此我在写作中常陷于两难。我的初步体会是:理性渗透实践,理想涌入想象,具象交织抽象,血肉铸造个性,自我与客观对应物有机统一,借助直觉与表现,自足而开放的排列意象,构成写实而象征的生命共同体。而爱与苦难是其基本面。这也是我的艺术信念和美学追求。我以为深层心理的反思与挖掘,依赖于诗人主体性的最佳状态——创作潜能与节奏氛围。而满意的艺术生命,最终都归于爱与苦难的自由结合。因此,诗人本能地想超凡脱俗,却又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也许应以心去发现心,倾听万物的动静,并以自己的独特的审美眼光和理想形象出入于诗歌(想象世界)与生活(现实世界)。这样努力与进取的结果,也许就能建立爱与苦难的仓库,一个属于自己的“乳房”。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广州华师附中高一级同学翁莹,她曾给我这个实习老师留下这样的留言:“愿你的激情,你的诗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升华。”我还没有这等功力和能量,这多少让我羞愧难当。

感谢普宁二中总务处小詹等同志大力帮忙,这本油印诗集得以“面世”。其中《中国,站在年轻的希望线上》这首政治抒情诗,虽获华南师范大学1985年改革征文一等奖,但我并不是很满意,收到集中只是留个纪念。

最后,且看《我的诗观》——

假如缪司不能自由掌握十字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活该诗人永远被老柏拉图驱逐

假如诗歌不是爱与苦难的自由结合

一切思想与技巧只能是纸上的奢华

我是颤抖的羽毛是季风的翅膀

我是不安的帆是别人的岸

倘若太阳不能每天升起

爱与苦难的光,仍要在大地上繁衍

1986年8月中旬于普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17689/

《爱的回声》后记的评论 (共 6 条)

  • ヽ 轻描淡写
  • 梦天之蓝
  • 寒烟冷月
  • 慕容雪
  • 剑客
  • 疯狂侠客88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