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明随想

2013-04-28 16:48 作者:945757004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记忆清明节总是这样的:长辈把我从甘甜的睡中喊醒,说上坟填土去,外面许多人(一般是同族中没有出“五服”)扛着铁锨等着了。小点点滴滴,徐徐的晨风中,空气中夹杂着柳丝新绿的气息,当然少不了麻雀喳喳的叫声。有时会有人折根柳条,做个哨子,可以吹出唢呐一样的音调。

清明是扫墓的节日,总会让我不自觉的想起去世的长辈。记忆里年龄最大的长辈我喊“老姥姥”,有些拗口,就是奶奶的母亲,老太太活到将近九十岁,无疾而终,老的时候,手背上的血管象蚯蚓一样,按一下,很长时间恢复不了原状。有一件事可以让我理解老人长寿的原因,就是老太太可以把天的西瓜放到过节的时候,我们问她诀窍,她说,从瓜地里挑选七八成熟的西瓜,轻轻放到窗台上,每天用手轻轻摸一下。人只有处于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之中,才能坚持每天都做一件事,不是吗?

我的姥姥也活了八十多岁,姥姥是个急性子,看不惯我们做事的时候就大声喊,很刺耳,只是她晚年听力不好,自己感觉不到。姥姥是几千年来中国妇女的一个缩影,她干的是全属于纺织一类的工作,晚年也整天坐在炕上,戴着厚厚的老花镜做针线活,小孩用的手套,棉鞋,棉袄,很费工夫,她都一丝不苟,慢慢的做。而姥姥结婚时的箱柜里竟然藏着织布用的梭子,小时候我跟表兄表弟一群孩子经常会把姥姥束之高阁的纺车搞下来,摇着玩。

从父辈支离破碎的描述中,我可以勾画爷爷的人生历程,爷爷十七八岁就到青岛打工,工作的地方可能是服装厂,和奶奶结婚后不久,戴着一家人回到老家,过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为此,奶奶半辈子都在埋怨爷爷,说不回来可能就是青岛人了,可能就有退休金了,有一年还翻箱倒柜的找爷爷的工会证,那个东西可以争取一个农转非的名额。根据爷爷的性格,我能理解爷爷当时回乡的心情:那时正处在解放前夕,压迫,反抗,斗争,革命,战争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方祖祖辈辈居住的,相对平静的土地不就是世外桃源吗?爷爷回家后很多人找他裁衣服,随着社会的进步,渐渐没人找了,爷爷总是把裤裆裁的很肥。晚年,爷爷寡言少语,后来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喝了酒,再有一个年龄相当的老人,那话一天也说不完。

父亲的舅,比爷爷大几岁,我喊舅爷,爷爷殡礼上,他抱着我几个月大的儿子,笑嘻嘻地逗孩子。那时舅爷身体也已经有病,但是脸上没有一丝不快或忧虑什么的。奶奶说,你舅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什么不幸的事都遇到了。舅爷算是个读书人,因为舅爷的父亲是个秀才,舅爷自小就跟着读私塾,后来土改的时候,人家让他去记账,作文字工作,他哭了一晚上,不去就要被划成反革命,而读点书的人都知道,所谓社会革命,就是东风西风的事,杀来杀去,杀的大都是老百姓。舅爷退休后有退休金,日子很宽裕,但舅爷有一种读书人常有的性格,注重修身养性。七十多岁的时候,经常骑自行车三四十公里从城里的儿子家回他的老家,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庄。没事的时候,用工整的小楷抄写《三字经》,《朱子家训》,《百家姓》等。

回想起去世的长辈,回想他们或痛苦快乐的人生历程,或执著或淡然的人生态度,还有后人或肯定或否定评说,我们不能不感叹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匆匆。奶奶去世才几个月,现在已经躺在冰冷的大地上了,似乎还是昨天的音容笑貌一间却是两个世界甚至是两个朝代的人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佛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比起这浩渺的宇宙,无限的时空,人的确就是一朝风月。所以只要我们活着,就要快乐的度过每一天,达也快乐,穷也快乐,有钱也快乐,没钱也快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573221/

清明随想的评论 (共 5 条)

  • 听雨轩儿
  • 婉约
  • 疯狂侠客88
  • 浅笔抒写
  • 看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