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任由尔,坦然我自行——散记安登科先生(原创)
前两天偶然的一次重逢,我见到了一年多未见的安登科老师,和老师在公交车上半个小时的漫谈,勾起了记忆里关于老师的点滴。
我们上初二的第二学期,原先的语文老师被调到平凉某校任教去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室里进来了一位身材矮且黑瘦的的青年,他身着蓝色中山装,只是那中山装已经洗得发白,一条蓝色的裤子显得窄短,以看见踝骨裸露在外面。他往讲台上一站,那双略显狭小的眼睛很是有神地扫视了一遍教室,然后就开始做自我介绍,在黑板上书写了大大的“安登科”三个字,说他原本是公社的干部,现在半路出家做了老师,希望大家喜欢他的课。看着这个黑瘦却很精神的语文老师,我竟然莫名的喜欢上了他。
安老师是马峡本地阳街人,家中四口人,两个儿子还小,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周日他还要务作自家的自留地。作为老师,他的语文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的课几乎不照本宣科,每次上课,他总要指名回答问题,这就逼迫着我们要提前认真学习课文,否则就会“坐洋蜡”,成为同学们讥笑的对象,安老师用他的方式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使我终生受益。他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后来才知道安老师读过很多的“闲书”,满腹经纶,难怪他的课堂令学生们轻松活泼,不知不觉就下课了。有时候在课堂的中间,安老师会穿插一些他在公社工作的逸闻趣事,惹得我们开心一笑再继续上课,有时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其实,现在想来,安老师当时采取的方法就是现代教育倡导的“先学后教”,只是比现在整整早了35年!
由于家里有自留地,种地当然需要肥料,买化肥又没有余钱,为了肥地增收,安老师在课余时间就把学校厕所里的粪肥往自家地里挑。每天的中午和下午放学之后,安老师就挑着两只大桶,盛满粪肥,很是自然地走出校门,走过大街,最后挑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在安老师挑大粪的过程中,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很是非议,说安老师的行为有损老师的形象,社会上的有些人更是非议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安老师挑着粪桶走过时,他们掩口捂鼻,侧目怒视,好像安老师挑的不是学校的粪肥而是拿了他家的口粮似的。我记得学校的领导似乎还为此专门找安老师谈过话,可是安老师不为所动,依然坚持每天挑两次粪肥。若是下午有课,安老师走进教室,首先声明他的衣服是换过的,手脸是用胰子洗过的,没有臭气的,我们善意的笑笑,他便开始讲课。
可以这样说,安老师的闻名并不全是学识的渊博,而是他数年如一日的挑粪。我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安老师穿一身褪色了的中山装,戴一顶蓝布帽子,挑着满满两桶粪尿,很是坦然的走街过巷,无论背后的目光是嘲讽还是不屑一顾,亦或是恶狠狠的诅咒。到后来,大约是五六年之后,安老师的孩子长大了,对父亲挑粪的行为感到很羞愧,坚决反对安老师继续挑粪,他才很不情愿的放下了挑粪的担子。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老师挑粪感到过羞赧或自卑,相反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因为我是农家子弟,打小就晓得“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谚语,自然知道粪肥对于庄稼的重要性,再说了,一个挑粪的老师和一个道貌岸然的老师比较,我似乎更喜欢前者。虽然安老师给我们代了不到一年的语文课,但是他对我的影响远比其他老师深刻得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后来,我也走上了讲台,安老师也被调整到村级小学任教,我和我的老师成了一个学区的同事。虽然不在一所学校,但是老师敬业自律,爱生如子,因材施教的美谈屡屡传入我的耳朵里,我在为有这样的老师自豪之余,心中暗暗以老师为榜样,尽职尽责,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很有缘分的是,我调到中心小学之后,成了安老师孙女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教学之余,我不止一次地上门听取老师的教诲,谦逊的老师对我一点都不吝啬赞扬之词。老师的褒奖,更加促使我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渎职。
十年前安老师退休了。退休之后的安老师和老伴在城里租了一间房,过着悠闲舒坦的日子。周末,好几次上南山闲转,我多次遇到安老师,他依然身着一身蓝色的洗得泛白的中山装,依然黑瘦,只是两鬓已经斑白,双眼略显浑浊,但是精神矍铄,思维流畅,不像一个年近七旬的老者。每次见到安老师,他都拎着一个蛇皮袋子,里面装着他捡拾的碳渣。我劝他不必再捡拾碳渣,好好安享晚年。他却很不以为然,说他除过读书再没有啥爱好,打麻将喝酒之类的消遣他都是门外汉,看书看的时间久了,出去走走,遇到炭渣了捡拾起来,天长日久,积少成多,他每年都要给儿子家里捡拾一三轮车碳渣呢,这样以来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劳动成果,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了,一个人只要身体健康,吃饱喝好之外,适当劳动劳动,有益身心,干嘛要做个行尸走肉呢!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一下子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羞愧,昔日里因为自己是个穷学生不曾厌恶老师挑大粪,今天却因为自己是个吃公家饭的而觉得老师在煤矸石堆上捡拾碳渣而羞赧,这是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在作祟。安老师从政从教三十多年,同事数百,学生数千,自己一月还有数千元的月薪,但是生活依然简朴,做人更加低调,身处闹市却一身布衣,肩负背囊,捡拾一块一粒的碳渣,毫不在意别人的谈论和目光,这种对待生活的认真、洒脱和豁达,不也是我应该学习的楷模么!
看着老师背着蛇皮袋子的那微驼的背影,一种敬意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