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来自血液又要高于血液

2011-08-24 18:18 作者:河马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来自血液又要高于血液

——王蒙诗歌美学断想

近年来小说家“混入”诗坛,时有所闻。而引发较大谈锋的,恐怕首推王蒙这位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名的小说家。这里,笔者不想“人云亦云”,对此只能冷静地反思,独立地评判。

读王蒙的诗,明显感到他小说的笔致色调,诸如幽默、俏皮、犀利、冷峻、机智等等,已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上在其诗作留下烙印。而这恰好构成他独具个性的“唱腔”——荡溢冷静深沉而又轻松活泼的音响。但就他的《晨与》(见《中国作家》1986年第4期)来看,我遗憾地发现这位小说家的局限与缺陷:在诗的总体构思上,他的整体意识与把握能力似乎不强;在诗歌观念方面,他弹奏的“五十年代竖琴”难免有点老化;在结构形式(包括意象的排列组合)上,浮现刺眼的匠气;在抒情方式上,似乎呆滞古板;在语言画面上,还不够凝练纯净。一言以蔽之,也许是理性过盛,诗意不足。因而我读王蒙的诗,总感到不太纯粹,缺乏审美愉悦性。于是我推想,王蒙是为写诗而写诗。果不其然,他以理性取胜的诗,显得勉强,不够自然,缺乏感染力。

诸如《晨》这一首诗,挑拣出“石头咀嚼着不被击穿的痛苦”、“小号吹晴了我的你”、“邮寄出一片小的宁静”这样凝重清新的意象化警言妙句,余下的大都流于平淡,整体上力感不强。而象“丁香波沙天不会老”这样简单比附的诗句,嗅不出现代意识的异香温馨。可见,这样的“晨”没多少新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以“夜”来说,诸如“你就在远处/早已约好了相遇/当我走近/你却走开”,这样的场面,虽然有点朦胧美,但又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表现人与人某种若即若离亦近亦远亦冷亦热的情态意趣。而象“湖水在早熟的西瓜里/等待超度”这样的想象(错位法),简直有点怪诞,却又没有多少内蕴(哲学意识)。而这首诗的结语:“艺术/死一样残酷/生一样雍容”,显然是小说家思维方式的产物:客观如实的观照与演示。作为现代诗人也许会把这种“正统”的意念颠倒过来:“艺术/生一样残酷/死一样雍容”。这并非神经错乱,而是更深层更内在的艺术传达。由此可见,小说概括化(典型)与诗歌抽象化(象征)的微妙差别。可见,这样的“夜”丧失新的刺激诱惑力,也因此而缺乏可读性,及回味的余地。

我们再来透视一下《回忆》。也许它五脏六腑健全,但壮实得近乎呆板笨拙,整饬得挤走了灵气,抑制了血管自由流动的活力生机。这里几种比附——“回忆”是“锈”,是“草”,是“渴”,是“山”,理性过盛,筋脉未能在情绪内驱力的统摄下,构成有血有肉的立体音响,流于平面化,失之于层次的板结。如果此诗没有“回忆就回忆了/不知道是什么”这样不太确定的内心独白(有一定容量的暗示),那么“回忆”也许就枉然了。诗的最后一节可有可无,而从另一个角度:“回忆是现实的/现实即刻成了回忆/是诗”这一节,明显散文化,不太象诗。这里时空尽管倒错,昭示的现实生活也在变化发展,但笼绕冠以“诗”字,则属于理性(逻辑演绎)简单的渲染与概括,缺乏情感冲击力,因而也难以叩动读者心扉,这种表层理性,缪司是不感兴趣的。

总之,王蒙展开多元化创作,并顺利挤进诗人行列,而且带着个性化的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作为理性的自觉者,如果达不到“迷狂”的极致,让读者感受他的诗歌既来自血液又高于血液,那王蒙的创作难免理性淹没诗意。因为他的理智总是战胜了激情?况且找到平衡点也不容易。于是乎,王蒙只能自我扬弃——“等待超度”吧,但愿这种“现实即刻成了回忆——是诗”!

1986年9于草于普宁

1996年9月改于广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56122/

来自血液又要高于血液的评论 (共 15 条)

  • 梦天之蓝
  • 疯狂侠客88
  • 怡帆
  • 那一眼的沧桑
  • 幽兰君子
  • 尔承
  • 乐之云墨
  • 十三夕
  • 寒烟冷月
  • 远方的梦
  • 三角
  • 红叶秀枝
  • 慕容雪
  • 梅花雪
  • 依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