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会唱歌的鸢尾花与脉脉含情的米色花

2011-08-24 18:17 作者:河马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会唱歌的鸢尾花与脉脉含情的米色花

——舒婷与筱敏情诗比较

舒婷因种植了“橡树”,从而蜚声诗坛,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注意和倾慕;而筱敏则以其《那一串葡萄》而锋芒初露,扬起广东低垂的情诗旗帜。然而,舒婷的生活道路更曲折坎坷,她的文化修养也高出一筹,其感情丰富多彩,思想更成熟,艺术表现力也比较强,因而她接二连三地吟唱出《“?。!”》、《礁石与灯标》、《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诗篇,开拓了爱情诗的领地,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而筱敏通过惨淡经营,迟迟方才培植出生机蓬勃的“米色花”。同为南国诗人,却各自形成以鸢尾花与米色花为歌唱基调和形象代言的艺术特色。作为女青年诗人,充分染上个性的色泽,往往更令人关注。

舒婷爱情诗的艺术视野较为广阔,她的艺术触觉较为敏锐,构思往往奇巧,抒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层次感,意象群集中而又错落有致,节奏疏密相间,且往往有象征或幻色彩,因而较富立体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筱敏的艺术视野较窄,抒情较为平面,且每每流于过实,似乎以故事带出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诗意,不大耐读。这是我们对两位诗人的总体性的审美把握。相应地,舒婷爱情诗的主题是祖国和“我”,及其对象的三位一体化,有较清晰的“双重使命感”,因而显得诗情沉郁,意蕴丰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筱敏的主题是“我”与其对象,当然,其中也有依稀可见的时代使命与爱的义务,只不过未能体现舒婷那种生活理念与艺术追求。而舒婷往往以“未婚”的面目出现,抒写对象的心灵以及诗人的个性;而筱敏往往是以小母亲的姿态出现,多了一种爱的色调——家庭温暖。这也许是两位诗人艺术个性及其审美内涵的微妙差别。作为真挚优美的爱情诗,它们来自诗人真诚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其魅力所在。而舒婷因其写的尽是“未婚”的儿女情,因而更令广大青年读者着迷。生活上有得有失,反映在艺术上也就有了微妙的差别。这是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两位诗人所不能含混的。

这里,我们以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与筱敏的《米色花》为例,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粗略比较。鸢尾花于一九八一年从舒婷心中开放,它以独具的姿色和芬芳,唤起人们的兴趣,受到普遍欢迎。然而,也有人不识趣,竟对这朵爱的奇葩加以非难。可是,美是扼杀不了的,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舒婷构思奇巧,把“我”物化,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而此花又带有诗人独特的感情色彩,是有灵性的生命花,是有光泽的爱情“信物”,是人、物、事三者的有机体,是某种思想感情的具象化。达到物我浑然,情理交融,妙趣横生的境界。这也就是说,舒婷成功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寓实于虚,以虚写实,虚虚实实,出神入化。这是诗人独妙的构思,也是爱情诗不同凡响之处。这首诗基调并不高昂,甚至还有点“感伤”,这从诗人的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可知。不过,这首诗的主旨却是"吸引我们向更深处走去/寂静、充实、和谐”,以至在爱情和追求遇到挫折时,仍应抱持这样坚定的信念——“理想使痛苦光辉”,这就是悲壮的感情气氛,也不乏献身精神。这与果的《一八一三年前后在斐杨丁寓所里发生的事》中的诗句:“……温和地把所有沉思的头脑照亮/象太阳照射孕育的花朵,把灵光投入一切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透过这首诗表面的感伤氛围,也就不难理解诗人坚贞和求索的品格。这是诗的审美认识意义所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会唱歌的鸢尾花》,意象组合和抒情方式是新颖别致的。诗人通过想象,梦想自己在叮当作响的目光下,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而且恳求对方用宽大的手掌,暂时把“我”覆盖,以求得宁静和梦境。这真是出语惊人,颇具神来之妙。接着,诗人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意象,进行独白式的倾诉,情深意切,深深打动读者。诗人幻想在圣诞树上挂满溜冰鞋、神笛和童话,还有焰火和喷泉般炫耀的欢乐,这揭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境界的追求着魔般的心理。但是,曾经有一段记忆,那是难言的痛苦:“不要问我/为什么在梦中微微转侧/往事,象躲在墙角的蛐蛐/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又是多么美妙的组合!这样的意象构造,也是个性化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诗人又以排比的方式,推进意象组合,以便表现波动腾跃的情绪。这时,诗人的倾诉充满幻梦色彩,虽然扑溯迷离,但并不晦涩,这使诗情呈现朦胧美——

当我们头挨着头

象乘着向月球去的高速列车

世界发出尖锐的啸声向后倒去

时间疯狂地旋转

崩似地纷纷摔落

这组跳动的意象,是对某种情绪的凸现?是对某种错觉的描摹?是对特定时间的讽喻?好像是,又不尽然,这就要求读者不能简单地对待,而要细心审视和体味了。

当诗人想到爱情的神圣时,却以这样一组朴实的意象来表达——这也是个性化的抒情。

就这样

握着手坐在黑暗里

听任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声音

在我们心中穿来穿去

即使有个帝王前来敲门

你也不必搭理

但是。。。。。

但是,诗人想到了更神圣的使命,清醒地意识到要每天背起十字架,背起民族以至人类沉重的希望,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这“十字架”有某种借喻抑或象征的性质,但没有宗教观念,而是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性与笑对死亡的自觉自为的献身精神。于是诗人能从自己感情的王国超脱——

然而,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

已同时进入跑道

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记录

我没有权利休息

生命的冲刺

没有终点,只有速度

借助通感,诗人深沉热切地抒发了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容变色的自信自重情绪,以及执着求索,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这样的意象群,把爱情烘托得光芒四射!折射出一代青年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但是,诗人坦然承认,“我还有为自己的心”,这就点明在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自己正当的权利和应居位置,这就强调突出人的价值问题,高扬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及其人格魅力,强化了诗情,深化了思想。生活的磨炼,爱情的追求,促使诗人成熟,淬炼出赤诚的丹心,于是情不自禁的唤出——

中国母亲啊

给你应声而来的儿女

重新命名

这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意象,代表了整整一代青年人的心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儿女,祖国才是大有希望的。

可是,诗人记忆犹新,记取历史的教训,清醒地审视和对待现实,绝不流于盲目的乐观与苍白肤浅的表决心式的信誓。诗人向祖国母亲肯切地表白——“如果子弹飞来/就先把我打中……”,这是高度的献身精神,也是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到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实现理想的艰巨性。这使诗篇增加了深度和力感。有趣的是,诗人这种心态与雨果《归国吟》一诗的意向殊途同归,呈现某种巧合抑或复迭状态。

请看雨果直抒胸臆的心理独白:

法兰西,我要和你在一起,当你被揪住头发,

在笼子里蒙难,

母亲啊,我也要戴上你的

锁链的一环!

我奔回来了,既然炮弹枪弹向你射击,

纷纷如雨,

你将看到,我挺立在城墙上,

或者倒下。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意念,这样的情调,自成一格,自成完美,本不容置啄,但它与舒婷的诗句所折射的光辉,相映成趣,各自独具艺术的匠心与冲击力。

诗人既有追求幸福和献身真理的信念,也就能醒奋深沉地嘱托橄榄树留给爱人一句哲理性的赠言:“理想使痛苦光辉”。并且在离别后,盼望爱人“从人们的爱情里/找到我/找到你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这样构成坚实的艺术结构,意象错落有致,组成感情的多重奏,显得雄浑有力,曲尽其工,美妙无穷。

总之,这首诗是舒婷的力作,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一代青年复杂而亢奋的心灵。

作为后起之秀,筱敏于一九八二年构写出代表作《米色花》。但无论从思想深度或艺术表现上,筱敏都显得逊色一些。这首诗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基调也较高昂,抒情细腻,意象有的也很美,但整体上显得较浅薄单调,诗意不浓,寓意不深,这与象征性不强不无关系。诗人以米色花作为感情的寄托和象征,但仅仅流于比附,没能达到拟人的极致,这就使米色花成为爱的点缀和衬托。诗人通篇以叙述的口吻,回忆了往事,抒写了现状,对未来也有所寄托——“当我把重开的米色花瓣装进信封,悄悄地捧出米色的谜底。。。。。”。这个结尾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寓含了爱情的向往与希冀。但由于“米色花”这一具象只作为诗的贯串与穿插,大量的生活事象和感情独白,冲淡了米色花的意蕴。可见,筱敏的顺时性构思较一般,抒情方式较单调,意象也缺乏舒婷那种独创性和暗示性。不过,这首诗写得天真自然,而且有些诗句和想象清新优美,也有其独到之处。诸如:

米色花很快就干枯了,

我把干枯的瓣一瓣一瓣撒在院子里

我总幻想它会发芽,长大,

馨香的花瓣上重新挂满

儿时梦幻般的记忆。

这几行精当的诗,活脱脱地勾勒出童贞和友情,而且意象群鲜明独特,较富抒情味。这种写法,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又如这样一节诗也是成功的:

掩上房门,我哭了,

哭着画了一把米色花镶在镜框里。

里,米色花放出醉人的香气,

你又划着脸蛋羞我,

可是偏不进来,隔着镂花玻璃。

你羞我又哭了,没摔倒也哭。

你羞我在那些怪时髦的诗句里,

竟叹息青和信仰已成为过去

你问我还记得生长米色花的地方么?

可知道米色花掩隐着全部的秘密?

这样的描写实了一点,可读性不是很大,但以温软谐谑取胜,还不失为较好诗句,尤其是最后一句,较有韵味。可见。筱敏在如何提炼题材,捕捉意象,寻找客观对应物和抒情方式方面,尚待突破与努力。

当筱敏较好地处理好虚实对应关系时,她的诗句就耐人寻味了——-

我找你,找你。。。。。

逆着夕阳,我垂下头去,

思索从夜走到黎明的痛苦涵义。

我采集米色花的种子,到处播撒,

我想你也会这样的。

当你的花籽儿和我的花籽儿

一同萌发在地温里,

柔韧的藤蔓牵绕着

在曙色中汇集。

我会听见你的耳语:开花吧,

纯洁和馨香划开雾霭,

向四处飞去。

这节诗,较好地发挥了想象,抒写深沉有力,有回味余地。筱敏应善于发扬己之所长补己之所短。这就得适当借鉴意象派和象征派作品的某些技巧,扬弃情节诗的老一套写法,逐渐形成对艺术的某种心理定势:既保持流畅清丽的风格,又有多角度的深层的抒写,这样也许就能突破自己,从容摘取诗歌之树成熟的果实。

相较之下,舒婷是福建诗坛的佼佼者,而且将会成为我国比较杰出的诗人;而筱敏是广东较有前途的青年诗人,但她还有最后冲出广东的艺术使命。可见,在如何加强和发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如何把诗人的艺术追求同时代和人民的审美需求互补交融于一体,如何探索和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等等,筱敏不妨借鉴一下舒婷。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人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新知识,加足后劲,则较易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群星灿烂的女性时空。一言以蔽之,她们的爱情诗,一个摇拽多姿,柔中带刚;一个含情脉脉,悄焉动容。各有千秋,各自拥有一定读者,但那都只代表过去,希望还在于未来。

1985年一稿于广州

1986年二稿于普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56119/

会唱歌的鸢尾花与脉脉含情的米色花的评论 (共 12 条)

  • 慕容雪
  • 梅花雪
  • 梦天之蓝
  • 怡帆
  • 疯狂侠客88
  • 乐之云墨
  • 人在红尘
  • 幽兰君子
  • 亂世、红颜
  • 尔承
  • 十三夕
  • 寒烟冷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