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龙应台的深沉
近来,我又喜欢上了龙应台的书。
龙应台那么有名,可惜,我是前一阵子才开始读她的书的。
我接触她的第一本书,就是她的散文集《目送》。
这本书是2009年9月第一版的,老公是2010年2月5日买回来的,他早就看完了,而我,是今年才从书架上抽取来看的。
看书之前,我喜欢先看书本的点评及介绍,也看序言,这让自己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本书的封底写道:“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看了如此的书评,心里已然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
然后,看她自己写的[代序],题目是《你来看此花时》,忧伤又深了一层。而且,一开笔,她就开始写她母亲的老。第二部分她又用了这些文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第三部分,她又说:“在中国台湾、香港,新、马和美国,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很多人说,邮箱里起码收到十次以上不同的朋友转来这篇文章。在大陆,点击率和流传率最高的,却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
然后,她又对这两种态度做了剖析:“是不是因为,对于台湾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反倒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才是刻骨铭心的痛?是不是因为,在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仅仅是一篇[代序],已经让我看得内心怅然。
再看她的正文,她又分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她归纳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然后,第一篇便是《目送》,开篇便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看完《目送》这篇文章,我已经眼含热泪。再接着往下看,则脸上挂满了泪花。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就躺在床上一直往下看,泪水不知不觉一直的流,老公喊我吃东西,我磨蹭掩饰了好久。
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从她的文字中,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在面对父母时,她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我是小晶。”那边说,“小晶啊,你在哪里?”她又道出了大家想说的话:“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
然后,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并离开身边,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反思道。于是,为了孩子,她毅然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尤其是她的父亲,说他喜欢戏剧《四郎探母》。由此可以看出,老人是多么的怀念故乡,然而,这是战争给予人性的无奈,有家归不得啊!
而且,她不愧是读博士的人,她不但文学知识丰富,而且对于植物也相当的了解。比如:“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她可以叫得出这么多植物的名字。
还有很多如“百日红,千金藤,万年青。”
又有“马缨丹,鼠尾草,凤凰木,蝴蝶兰,猴喜欢;五爪金龙,入地金牛,羊不吃草”等等。她还用这些植物名称写了行云流水般的《花间词》:
白花地胆草,东方檞寄生,刺桐,水茄,七姐果;
密毛小毛蕨,小叶红叶藤,山橙,岗松,痴头婆。
她还用植物名称写了一首七绝“唐诗”:
蒲桃,绿萝,山牡丹;麦冬,血桐,细叶榕;
野漆,月橘,飞扬草;黄独,海芋,鬼灯笼。
纵观全本书,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龙应台,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于是,每一篇都像写在你的心上,每一篇都如印在你的脑里!
于是,我忽然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台湾作家,因为,他们骨子里都有那种淡淡的忧伤,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深深的乡愁。而这种‘伤逝’,又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又因为我是一位母亲,也是别人的女儿,我更能感受到《目送》的深邃,也更能体会到她的思想,因此,也令我更想多读龙应台其余的作品。
正如龙应台在[代序]里总结说:“在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而我,就此毫不设防的爱上了龙应台的深沉。
作于2011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