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面花艺术的文化内涵

2011-05-23 11:12 作者:述聞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杜书文

面花,陕西关中人叫“花花”或“花花馍”、“礼馍”。河南人叫“窝窝花”、“糕花”。面花艺术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枝奇葩,属“饮食文化”范畴。早在宋代就产生于民间。《东京华录》就记载了当时在京都洛阳城内制作、出售的各种面花的盛况。明代《宛署杂记》中也记载了河南南阳一带农村每年农历正月,为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财源亨通,而用面粉制作的各种面花。花样奇巧,精妙无比,用于亲友间互相馈赠,有的悬挂在屋顶、床头、田间、地头、祭奠天地之神,祈求驱灾降福、平安祥和。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更叠,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风格品类的面花出现。尤其在黄河流域最为盛行。如陕西西府的周至、岐山、凤翔、扶风、眉县;东府的合阳、大荔、华县、华阴;渭北的韩城、蒲城、耀县一带,都是久负盛名的面花之乡。

在我国的农耕时代,由于广大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无时兴糕点相送,逢年过节,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生育庆贺,祭奠亡灵,祭祀神灵,可兹馈赠、庆贺、贡献的礼品匮乏。于是便产生了用自产的面粉,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捉摸,用艺术想象的手法,捏制成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花鱼虫及各种动物造型,作为礼品、祭品,互相赠送、供奉之用。作为乡党们相护认可的礼品或吉祥之物。这便是面花艺术产生的原生基础。

面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理想、信仰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渗透着浓浓的祥和的亲情友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古老文明的道德风尚,寄托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比如,东府宝鸡地区的面花,花色品种之多,工艺水平之高,极为罕见。如满月面花,是农村小孩出生满月之时,孩子的舅家、姑家等亲戚作为贺品送来的以虎、牛、兔、蛇、龙、猪、鸡等12生肖以及各种涂以色彩的花鸟鱼虫为造型的面花。期望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家丁兴旺,有的外婆还给外孙蒸一个“牛轭头”,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耐力,长大能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寿果面花,又称12寿果。传说这种面花由秦晋公时就流传至今。已约定成俗,不论男女,只要年龄满50岁,一般都要贺寿。特别是年过60的花甲老人和70岁的古稀老人,每年都要过寿。这一天,凡来祝寿的亲友们都要送来精心制作的面花——佛手、寿桃、石榴、梨等四样礼物。每样三个,三四一十二个,称为十二寿果。表示儿女们或亲友们对老人的祝福、敬和戴;祭奠面花,是献给已故老人的面花,这种面花品种繁多,除了寿桃、佛手、金瓜、菊花、鱼娃莲、青蛙、蝴蝶等之外,还有萝卜、辣椒、葡萄、黄瓜、以及仙鹤等花鸟鱼虫三十多种。供献在灵堂前或墓碑前,以示祭奠、怀念、哀悼亡灵。寓意老人在世时像松鹤一样长寿,死后又驾着白鹤升天去了。这些贡品祭献完后,都分散给周围的大人小孩吃,以示驱邪增寿、睦邻和好。华县的“高馍盘”尤为典型,它是竖立在婚礼堂前两侧的面花柱。由主人直系亲属制作提供。在用秸秆做成的高大圆柱上裹上大红纸,分层(一般为9至11层)插上各种花色、造型的面花。如:形如云朵表示喜结良缘的“水担勾搭”;形如蝙蝠飞来表示新婚幸福的“福喜临门”;形如鸡鱼相随,表示富足欢乐的“吉庆有余”;形如并蒂莲花,表示夫妻合欢早生贵子的“平安如意”等等。据说,一个“高馍盘”所插的面花约有上百种,重约百斤,(俗称4斗麦)。远看如两尊雕刻而成姹紫嫣红的彩色华表,雄浑壮丽,是陕西婚礼中的一大奇观。再如,河南灵宝的面花,自明清以来就很有名。每年正月十五赶庙会,用来祭神的面花叫“窝窝花”。由当地有名的巧媳妇亲手制作。这些巧媳妇个个人心灵手巧,又格外虔诚。她们捏出的“窝窝花”——十二生肖,精巧可爱,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品类繁多,无一重样。做好后插在绑好的稻草杆子上,在庙会这一天,在鞭炮声中,主人们把做好的“窝窝花”摆放在庙院当中,供神明享用,祈求神明保佑乡亲四季平安、风调顺、五谷丰登。在山东莱州地区,男女订婚时要互送“巧饽饽”(面花),作为定情信物。结婚时亲戚们要送“喜饽饽”,上插鸳鸯戏水、喜鹊闹梅、八仙庆寿、比翼双燕等面花,以示祝贺。娘家要送一对小猪,象征肥猪拱门。一对鱼,象征富贵有余。一对鸳鸯象征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把鸳鸯放在水盆里,寓意终生相随。有的人在大圣虫(用面做的大的狮子或老虎)蒸熟以后,在背上插上吹唢呐的仙女,两边插上两个抱琴的仙女,中间插上十二生肖。生肖中的两个龙的体型要大,二龙相对,背面再插上一对凤凰,表示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农村盖房架梁,也有供奉面花的习俗。为了祈求上梁安全大吉,要供上肥猪、老虎、龙、凤。讲究狮子把门、肥猪拱门。象征蟠龙抬头、凤宝落地、家业兴旺。上梁用的面花重达十多斤。上面插上各种小面花,上梁时,在鞭炮声中分撒给在场的乡亲们,求得大家的祝贺和支持。

面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也造就了许多制作面花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这些艺人以姑娘、媳妇、老太太居多。别看她们文化不高,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熏陶,却对面花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匠心。如合阳甘井镇的面花能手行俊肖老人,制作面花手法娴熟,灵巧利落,她捏的面花,造型生动夸张,内涵丰富,妙趣横生,色彩鲜艳,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一块面团在她手上一揉一搓一个动物雏形便已形成。然后通过剪刀、梳子、汤匙、笔帽、瓶盖加以修饰,一个活脱脱的小鸟便做成了。为了把面花手艺传承下去,她还带了不少徒弟。她和伙伴康黄花、白桂花等12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华民间一绝”光荣称号。多次进京、赴港现场献艺,艺惊四座。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甘井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还有该县的赵秀琴老人,制作的“蛤蟆吐娃”、和“狮子糕”等5件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展,并赴日本展出。大茘县的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制作的《古寺佛殿》晋京参展荣获大奖。她和同伴马勤叶、张月香等人制作的面花《岳王庙》分部捏制,组装而成,气魄宏大,古朴奇崛,雕梁画栋,鸟雀飞燕,石狮石虎、虎视眈眈,威态十足,远看似象牙玉雕,近看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堪称面花精品,中华一绝。华县瓜坡镇60多岁的郑引娣把面花作为家庭致富的产业。她制作的面花栩栩如生,形态传神毕俏,不仅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有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而且形神兼备,花样不断翻新。由于制作别致精巧,一天可卖出上百个,上门订购者络绎不绝,每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面花艺术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性文化逐渐趋于衰败,面花便逐渐失去它生存的基础,加上老面花艺人的相继谢世,钟情于面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面花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如何有效保护和抢救这一艺术奇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西安西门外铁塔寺路潘家村小区57号院南楼4单元3层

电话:邮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20431/

面花艺术的文化内涵的评论 (共 1 条)

  • 兰花草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