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学习刻钢板

2011-03-28 14:08 作者:巧手联云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63年

1963年3月到7月,我被介绍到龙岩专区中学俄语教师训练班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提高了俄语水平,还学会了刻写钢板。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这个俄语训练班是由龙岩地区教育局直管的,雷局长和秘书陈振民来主持开班,两位老师执行教学任务,学员的学习、生活委托给龙岩师范管理。我们的两位老师都已经五十多岁了,陈老师是龙岩人,温老师是连城人。从布满沧桑的面容上,我们推测他们都有过不平凡的经历。我们共有38名学员,但坚持到结业的只有35人。从结业照片看,有19男16女,不知什么原因,陈老师也没有参加结业照相。

开班以后,我们的作息时间跟师范学校同步。因为我们是“学员”,将来到中学教书,似乎比师范生“高一等”,师范学校也对我们“特别照顾”。师范生每天早晨都得早操——记得他们最时兴的就是唱着岳飞的《满江红》练习打拳,而我们呢,与其说不会做不如说懒得做,干脆就不参加早操。所以,师范管生活的老师对我们有些意见,说我们“睡懒觉”。其实我们好些人都在默默地、勤奋地学习或工作。就我本人来说,那时天天早晨都得刻钢板,每天最少要刻一两张蜡纸。为什么呢?

虽说我们是来学习的,但是没有课本或任何可用的教材。因为我们都是高中毕业生,能调到这里来,应该说命运都相同——高考落地,俄语不错,所以,高中课本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过时”。大学的俄语课本呢,或者一时难以获得,或者拿来不太适用。因为我们是“短训班”,顾名思义,必须速成才能应急。如果采用大学教材,虽然知识“很系统”,但耗时必长;倘若节选其中内容,又恐“断章取义”或“挂一漏万”,还不实用。于是,两位老师只得“临委受命”,一边编写教材一边上课。老师非常勤奋,常常为编写教材工作到深

然而,编写的教材只在老师的讲义夹上,学员们手头没有哇,怎么办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刚开始,老师写在黑板上学员动手抄。但是这样不仅费时,效果也参差不一。有人提出拿到印刷厂去印。这就更难,不说当时龙岩印刷厂没有俄语活字,根本没法排版,单说教材本身是老师临时编写的,不可能交出一整套材料给印刷厂去制版。在当时连打字机都少有人用的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钢板刻写,用油墨印刷。又有人说,请师范的员工刻印,而师范方面回答:“油印可以,但不会刻写。”是的,他们都没有读过俄语,连字母都不会写,何况还有其他更高的要求?找不到任何途径,到头来还得依靠我们自己。于是,老师开始刻写钢板。这又难了,别说两位老师没有摸过钢板,即使他们会刻写,既要编写还要刻印,他们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吗?最后,班干部开会决定:由我们学员自己刻。

注意已定,班干部动员大家报名。当时报名的就有十几个人,我也算其中一个。师范学校帮我们找来两三副钢板、铁笔,送来了两筒蜡纸。大家急着试刻,有人像使用圆珠笔那样轻轻划过,只在蜡纸上画出痕迹,没有刻透,试印不出来;有人着力重刻,却又划破蜡纸,只能作废。我拿起铁笔试刻时,也觉得铁笔不听使唤,划得轻了印不清楚,刻得重了容易破损。原来那钢板不是平面的,而是有纵横交叉的纹理,仔细看时,钢板面上是细密的突起。铁笔在蜡纸上划过时,笔尖与那些突起接触,就会打出连续的小孔,所谓油印,就是把油墨透过这些小孔留在纸上。蜡纸有厚度和韧性,用力太轻,只会留下一道痕迹;钢板和铁笔都很坚硬,用力太重,自然就会把蜡纸戳穿。

经过几天试验,我和另外四五个学员刻写的效果比较好,不但较为清晰,书写也较为流利美观。于是,班干部和老师就决定由我们几个人轮流刻写教材。

从此,两位老师分工编写,我们几个配合着刻写,老师编一课,我们刻一课。老师今天编写,我们明天就把它刻写出来。刻写完毕,我们交给老师转交师范油印室。为了及时将教材刻写出来,我们几个人经常早晨、晚上加班,中午也不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的刻写的质量越来越高,速度也越来越快。可以说,我们短训班的所以材料,从语音到语法,从单词到课文,从练习到测验题,都是由我们几个人刻写出来的。到训练班接近尾声时,我们每个学员都拥有一本一寸多后的油印材料,它凝聚了老师的心血,也渗透了我们的汗水。

7月19日,我们训练班结束了,但是我们没有举行结业考试。我猜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没人给印刷试卷。因为如果要考试,试题还得由我们学员自己刻写,这样的考试自然没有多大的意义。

实际上,我们在俄语班训练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到这年九月,我们35名学员绝大部分派到各间中学去上俄语课(后来知道有极少数分派到小学代课)。我被分派到母校永定一中,跟专科毕业的陈崇远同任初一年级的俄语教学。在教研组其他老教师的带领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效果也不比陈老师逊色多少。此外,我在短训班期间练就的刻写钢板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也派上了用场——刻写练习题和考试卷。

附记

刻钢板的技术,我后来不断提高。到永定一中的第二年,各校普遍削减俄语,转而开设英语。我于是被“富余”出来,安排到教务处专事外语(含英语)刻写。其时,我对刻钢板有了更多的了解,如钢板按纹理粗细分有粗纹、细纹,按纹理走向分有横纹、斜纹、平纹、交叉纹(还分直角纹和非直角纹),还有两面同纹和两面不同纹,等等;铁笔有普通刻写的尖头笔,还有用来填涂的大大小小的圆头笔,还有专供划线、专供画图的各种专用笔。蜡纸也有田字格、文书格等各种式样。刻写方法和刻写字体也有了很多变化。几年后,我的刻写本领终于在办《工地快报》时大放光彩。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项刻写本领都还一直为我的教学服务着。

2011-3-3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6066/

第一次学习刻钢板的评论 (共 5 条)

  • 紫鸢
  • 婵若兮
  • 梦的海的梦
  • 依儿
  • 伊若雪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