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情冷暖薄味清欢

2018-10-12 15:01 作者:文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老文化系着很浓的“人情”情结。其表现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从古就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礼仪之道。在世俗中,人情往来的耗费是巨大的。过年,老的感慨;新婚拜年的,孙男嫡女压岁的,红包样样准备,耗资几千。小的哀叹;过年串门送礼,搬礼品拎盒子,探望七大姑八大姨、七竿子打不着,八杆子够不着的亲戚,对有交往的朋友、同事,欠人情、有过码的,都得要送礼或给孩子压岁钱,造得人困、体乏,财空,扒了一层皮。挣了一年的钱,送礼、随礼、没完,没了。

婚丧嫁娶,凡办事都要精心策划,提前把亲戚朋友名单列举出来,通过各种渠道找通讯录,把陈年礼账翻出来,凡有礼尚往来的,送请帖。没有过的,只要相识都通知,多一份算一份。在各种人情的酒席中,今天你掏我腰包,明天我掏你的,最后谁都没挣着,都给酒楼饭店赶了帐。各地商家也都看好婚庆宴、升学宴的畅销模式,连大宾馆也经营起各种宴会餐。在这样的人情份往中,吃来吃去,礼尚往来人情风,愈演愈烈。

礼尚往来,固然有金钱和物质的成分,古人的礼,更多的是礼仪,具有象征性意义。变味的“礼尚往来”彼此礼分加重,情谊渐薄,并非是意义上的人情来往,从本质上讲,是人际关系恶化的表现。把办事情变成请酒捞金的机会,造成了礼金泛滥。人心不快,却又欲罢不能。我们不能骂老祖宗留下的礼仪和规矩不好,而怨自己囊中羞涩,收入太低了。

回忆童年,记得相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亲朋好友集聚一堂,到家吃饭、做客是常事。而现在的人情味,早已没了曾经那份纯真了。都市的繁华、纸醉金迷的气息,与人们的生活利益捆绑在一起。手机微信的普及,电脑网络的科学现代化,越发地紧密相通,把人情味则渗透到网络群体的城市化。不管是跳舞的、打拳的,只要是有群体的空间,人性与利益的潜移默化而变通了人情味的真实内涵。今天你吃我,明天我吃你,轮流坐庄,慷慨解囊,毫不吝啬。朋友相聚吃喝间,畅所欲言,交流思想,这种人情味的方式比权力命令更容易接受。灯红酒绿下推杯换盏,呜呼,经济发展太快,人际关系日益外延,越发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人情凉薄,清欢有味。在生活的气息里,不是一味弥漫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世俗中,更不是淡若水清如许,人生中的亲情友情情、人情流露着冷暖,缠绕着“情”字,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的关系。在人情的圈子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情的实质是利益交换,精神满足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下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明显潜在某种需求,人情交易已经成为社会最大的潜规则。

世上复杂的不是宇宙,而是人的心。人情的交易,成为一种资源,交易就会永远存在。“人情”的情结,更成为一项沉重的成本。当“人情关系”当做交易的砝码,把“情”字亵渎了,在亏欠与偿还中不断地加深、延续。当人们挣扎在物质漩涡的海洋深处,“人情”像一把血淋淋的手术刀,解剖开你的五脏六腑时,才恍然大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在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物资贫乏时结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单纯、真实。老邻旧居邻,帮忙道喜,朋友、同事前来祝贺,每人一元钱,最多的五元钱。有些要好的朋友们每人另凑五毛钱的份子,买了暖壶、脸盆、茶杯、小镜子、收音机,人心向暖,感觉情真意切,倍加珍惜。

随礼,乃人之常情。而今,名目繁多,随物价上扬,金额暴涨,少则一百至二百元,多则五百至上千元。结婚喝喜酒,生孩子吃喜面,过生日要祝寿,生病要探望,去世要悼念,搬家要贺喜,开业要庆典,上学要庆贺,当兵的要饯行,盖房的也要随礼。各种庆祝,没完没了,人们彷徨、无奈,不堪负重。特别是仁兄把弟,同事战友,下乡同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函授班、培训班、训练班、干训班、党校班的,都要集聚同学会招待打点。更可怕的是每年的“黑八月”升学,老熟人、老朋友的孩子升学,不通知也得去。但有些人,只混脸熟,见面呲呲牙,打个招呼,没有人情交往,想不到,念不到的也给你信。一场升学热的狂飙,要扫荡几千元。厌哉,区区可数,只差家里的宠物配种没庆贺了。真叫人哭笑不得,可笑,可悲。

“随礼”是社会交往的一大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外延,作为一种感情与经济投资创收的方式。人活着,要的是一张脸。收礼的,要面子,讲排场;随礼的好脸,克己付礼,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好脸年轻人,各种随礼连续不断,有时,一天得赶三个场子,月收入不够随礼的,打牙往肚子里咽。除了亲朋好友是心甘情愿来随礼的,大多数人是碍面子,不随点礼,觉得再见面尴尬、没话说,不够意思。

中国“教师节”有尊师重教的美德。连孩子幼小的心灵都沾满了铜锈,家长送礼连孩子都互相攀比,不随人情,会被同学看不起,被孤立。有的家长为了凑足孩子的人情钱,只好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为“人情”活着,特别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倾诉。

人各不同,也有愿随礼的。我老同事郭兄,过去当乡长,每天应酬于官场吃喝,本人风趣、幽默,劝酒高手。酒桌上爆尽笑料,赢得各级领导喜欢,每每成为核心人物。官场给郭兄养成了好吃、好喝、好乐的习惯。自退二线后,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没有风花月场的用武之地,只等邀约随礼之空闲,只要有人给信,点香即到。每遇郭夫人问候郭兄,曰:“又出去死喝去了。”用郭兄的话说,“花上二百元,即有脸面尊严,又有人情交往,还有饱餐一顿的吃喝,何乐而不为呢?”狠刹四风,听到纯净声音,清心如钟,淡雅如幽兰。各种吃喝虽然禁止了,但随礼之风转为暗箱操作,只收礼,不摆酒席,郭兄歇业了。股骨头坏死,不能下楼,在家养病。只好在南阳台和北阳台各放一瓶酒,对窗当歌,走到南边喝一口,走到北边再喝一口。喝上酒,就心花怒放,手也不哆嗦了。悲哉,最终怀揣着酒瓶子含笑于九泉。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到处充满了人情味。如“礼尚往来”淳朴不染,无需金钱做砝码,没有利益跟随,只是一种精神层面上满足,大家你关心我,我体谅你,互相照顾、方便,共同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觉得更有意义。

有人说,“人情凉薄,清欢有味。”对我而言,只想厮守着岁月的平淡。正月十六已过,璀璨烟花寂寥落幕,散了繁华的年味。望眼惆怅,曲终人散。红尘中太多的殇怀,依旧填补着生活的空白,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有种莫名的凄凉感,迎着冰冷的风,面对世俗人情交往的繁华与落寞,一缕缠绵不断对“礼尚往来”思索的命题,让我无法诠释它的内涵与外延伸,只能向遥远的星空,独自哀叹,顺其自然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zibskqf.html

人情冷暖薄味清欢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