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记
故地重游记
文/孔祥鲁
时惟六月,岁在甲辰;时惟六月,大暑时节豪气升;岁在甲辰,乘强云飞龙在天演复兴。祥明无事,思旧友而约悠游;芬绩有闲,踏故地重游新德州;友爱老当益壮,林平不减当年。是日,云蒸霞蔚,雨洗五柳郁郁葱葱;凤翥鸾翔,新城市建设千里奔腾。天晒地蒸,溽热之气湿丝绸之衣;挥汗如雨,老生不顾斯文雅兴骋怀。
四十年前出校门,潜龙于渊临德州故地。彼时,城隍是一城之主,飞檐斗拱于洪武之朝,雕梁画栋于康乾盛世,粉墙黛瓦于共和之时;知州到任,宿城隍庙三夜,听往政兴废。此时,城隍庙建文化宫,兴利除弊,劳动人民之家;旧戏台上,唱京剧样板戏放新影;重塑史观,同是资政醒世恒言。怎料丙丁莅临,哑然无息无踪,仅戏台幸存,现存于博物馆一隅。今日之游,犹他乡遇故知,似重游故地,嘘吁悲戚,惋惜痛哉……
然,斯地聚宝,建城隍庙市场,恍然间红墙穆穆,琉璃瓦映光,商铺陈列,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兴盛十年;今则高楼入云,环峙雄观,新时代营造新景象;今日故地重游,又有另一番感慨:观旧城区市场,则星座高耸,商铺陈列,街道通达;观宜居新景,则楼宇鳞次栉比,小区之名,别出心裁;门楼设计,标新立异;如则人车分流,物业勤勉;绿地碧草,蔷薇海棠,逢春开放;法桐挺拔,金柳婆娑,丁香花开;目前暑热,一派新绿,欣欣向荣;民生系国运,繁华系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至运河边,潺潺千年水。小西门外,古运河边,岸柳多翩跹;颇踌躇,常徘徊,舟行不舍而有张望之态:明正统六年,知州韦景元在回龙坝北,重修学宫孔庙,掘得石一方,上刻“董子读书台”是隋朝建立;景元观此地文风蔚然,就地重修“董子读书台”。东望霞光,缥缈间可观小西门,城头有镇河高阁;南有广宁桥通达运河两岸,更有“九达天衢”牌坊高耸;银瓦寺、将军庙、董子书院、甘露庵,都荫于高树之中。明嘉靖《德州志》里写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荒台寂寂陌森森,董氏遗迹尚可巡。
薄雾残霞空散绮,斜阳野鸟自投林。
千年道学宗洙泗,一代文章冠古今。
词客兴怀追往事,几四登眺动长吟。
今故地重游,柳浪还在,不见了炊烟;蓬蒿遍野建成高产农田,高楼林立和城市连成一片,鳞次栉比的是现代景观。
明万历四十三年 ,董子读书台东迁。马明瑞知德州,选“竹杆巷”西,旧运河东岸,重新修“董子读书台”并在其东修“醇儒书院”,位置即今天衢铁路地道桥东路南。今携友故地重游,已不见了“小海子”的碧波潋滟,不见了荷花蹁跹,不见了垂柳成行的柳浪闻莺,董子读书台也踪迹不见;只见“繁露园”重现于天衢路与迎宾大街路口,不窥园、三策园、醇儒园三园玲珑,醇儒书院、聚贤堂、明德书屋飞文染翰,云高天蓝,燕子呈欢,道路宽阔,车流穿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9年,董子读书台在经济开发区沙王河畔建成。今游董子读书台,只见沙王河水涌涌而来,岸柳潇洒,泮池澄清,碧波潋滟。仰望董子祠在云霄处,冲天牌坊就是天上的玉阑干。台前董子雕像,一指向天;三策固本牌坊,横跨沙王河两岸;亭台迎风,拱桥荫于绿树之间;水榭映月,飞虹凌架于白云之上;锦鲤健硕,不惧雷霆震怒,趁暴雨一跃化为蟠龙,好似每年的莘莘学子中得三元;憨厚荷叶,圆圆团团,承晨曦玉珠;荷花洁白粉红,迎今朝之霞光;故地重游,知兴废更替,更知敢为与担当。古人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新时代开创民族的伟大复兴,吾辈任重道远,亦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