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第一篇新闻专论(《追梦之旅》四十一)

2021-04-15 15:31 作者:方舟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自从听到市委纪鸿尚书记在一次谈话中,偶然把我称为“新闻专家”之后,我的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我哪里算得上“专家”?顶多算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在想,我的所谓“新闻专家”虚名从何而来。啊!想起来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时任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纪时来宝鸡采访,入住市委机关小招待所,纪鸿尚书记打电话叫我一起去看望。纪时向纪书记表示感谢,随后握着我的手说:“胡台长,新闻专家,你好啊!”这本是老朋友见面时的一句寒暄的客套话,恰恰被纪鸿尚书记听到了,以至于造成误解。

我原本学的是语言文学专业,曾经想当一个作家。可是,文学与新闻毕竟不是一个专业。我虽然从事过20多年新闻工作,写过不少新闻稿子,也多次被评为陕西日报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后又忝列高级记者职称,但很长时间,对新闻专业仍然是一个没有登堂入室的门外汉。记得1979我起草宝鸡石油机械厂学大庆的一条新闻,题目就写成了“在学大庆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同行的陕西日报记者周正清笑着说:“口子开得这么大,你写人民日报社论哪?”我至今想起来,还有点无地自容。八十年代初期,宝鸡市妇联举办妇联干部新闻培训班,妇联负责人多次邀我讲课,我实在推不过去,只好花了一周时间读了几本新闻教科书和优秀新闻作品选,就新闻和通讯的写作准备了一个讲稿,给培训班讲了5天课,每天讲两个小时。那时我年轻胆子大,门外汉竟然当起了老师。不过,通过讲课,对自己还有所提高,也算为以后当台长作了一点准备。

当了台长以后,遇到了许多新闻宣传中的问题,例如新闻的党性原则问题、新闻记者与社会活动家问题、新闻的时效和真实性问题等,逼得自己不得不进一步学习与思考。1989年,市上有机化工厂发生了一起火灾。全厂有一半设备被烧毁。电台派记者及时作了报道,当时说火灾造成的损失在上百万元。新闻发出的第二天厂里就有人跑到电台反映:你们说损失上百万,你们再算算,我们厂全部家当能值一百万吗?过了几天,又作了报道,说经核实损失在80万元。又过了几天再去采访,说损失落实为50万元。这时有人就开玩笑地说:“电台在搞变戏法,帽子越戴越小。”这件事在舆论界乃至社会上也引起来了争论,甚至有人责备记者不应该在数字没有核实之前就作报道。为此事,逼得我认真思考了新闻的时效和真实性问题。我读了一些有关的中外历史资料,联系自己多年的新闻实践,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试论新闻真实的层次性与新闻改革》,送至省市新闻部门交流,被省广电厅评为优秀论文,并被选入《陕西广播电视年鉴(1991——1995)》,全文如下:

试论新闻真实的层次性与新闻改革

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新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随着全国全面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推进,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节奏都在加快,所以新闻要快已经成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快也离不开准确。如果单纯追求快,而歪曲报道了新闻事实,就会造成失实。失实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既要快,又要准确,这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呢?当然首先是记者要进行紧张而深入的采访,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新闻事实的全部情况。但是,任何一个高明的记者,无论他怎样努力,也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所以,要使新闻既要及时,又要准确,除了记者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正确理解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一、新闻真实是一个反映过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新闻的内容是客观的,是自然界和社会上真实存在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这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既然是反映,就有一个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它有一个反复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新闻作品对新闻事件的反映也不可能没有一个过程。

记者采访报道,必然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主观因素,即认识在一定时间内的局限性。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现实之中,它不仅同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关系,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过程。记者在采访时,由于他的活动范围、工作作风和时间要求的局限,不可能一次就获得这个事物的全部情况。抓住主要的,舍弃次要的,抓住骨干,丢掉枝节,自然是常有的。那种丢东忘西,抓住一个侧面,忘掉另一个侧面的事,也是不少见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盖因在短暂的时间内,实在难以达到这一点。

二是客观因素,即事物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它的许多矛盾的侧面是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个高明的记者,有可能在采访中大体上预测到它的未来,但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预测不会是那么准确的。在不少情况下事物的发展还往往出人意料。一个刚刚报道过改过自新到处讲演的失足青年,不久又变成杀人犯被判处死刑,那前边的报道是否是正确的呢?从事实看是正确的,在那一阶段内他确实已改恶从善;从整体上看,又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后来又变成了杀人犯。至于由于事物某些侧面未充分暴露而造成的报道的片面性,则更是屡见不鲜。

由于上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新闻报道对于比较复杂事物的真实反映,很难做到一次完成。报道中个别地方不那么准确的,可能随处都有。而一个大的连续报道,往往是后边的某些事实又否定、纠正了前边报道中的个别假象或错误。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人们对变化中的事物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

二、新闻真实的层次性

既然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生活是一个过程,那么新闻真实性就必然有一个层次问题,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问题。

依照新闻反映新闻事件的不同深度,新闻的真实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现象真实。新闻事件刚刚发生,记者凭直观作了观察或进行了比较简单的采访,即作了首次报道。它没有可能完全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仅仅反映了某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当然是真实的,但现象本身是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还是歪曲反映即假象,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分析。

第二个层次:事实真实,或叫局部真实。新闻事件的真象、来龙去脉基本弄清并对事件作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在我们的报纸、广播中,大量的是这一类报道。

第三个层次:整体真实,或叫本质真实。即从总体发展上反映了新闻事件的本质。它深刻地揭示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内在规律,以思想理论和事实相结合的形式将事件昭示于人们面前。这种真实往往是许多篇报道综合产生的结果。

这种新闻真实性的不同层次,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真实的,不同的只是它们反映事物的深度不同,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判定哪个绝对优,哪个绝对劣。现象真实,虽然在反映事物的深度上较差,但它在时间上比较快,在快上它是优势。整体真实,虽然对事物的反映比较完整,但一般来说,它的时效性比较差。如果它不同现象真实、事实真实相结合,就满足不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廹切要求。

历史上的许多突发性事件,往往经历由浅入深的多层次报道。美国总统里根被刺、埃及总统萨达特被刺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刺,记者开始都只发一个简单消息,告诉群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继而再深入采访,对整个被刺过程按侦破情况进行完整报道。然后,随着调查的深入,再逐步报道事件产生的背景及深刻原因。如果报道仅仅停留在报道被刺这样一个现象上,显然群众是不满意的。但如果没有前面的现象报道,等待全部案情弄清再报道,那就完全失去了新闻时效,群众也是不满意的。

三、新闻真实的层次性与新闻改革

基于上述对新闻真实的理解,我觉得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纠正一次完成论,提倡快速、多次、连续报道。对于较重大的新闻事件,不要企求作一次终结性报道,最好分层次作逐步深入的报道。事件刚刚发生,记者不可能在匆忙之中看清事件的全部过程和实质,可先将所看到的简单情况客观地报道出去,然后再从容地深入采访,作二次、三次报道,把群众一步步引入新闻事件的深层。这样既可提高新闻时效,又可增加群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如台湾某空军驾驶员驾机起义回到大陆,记者蜂拥而来,但开始时谁也难以弄清全部情况。为使群众尽快知道此事,记者可先发一个简单消息,客观报道台湾某空军驾驶员驾驶某种型号飞机飞离台湾,于某日某时在大陆某机场降落。以后再进一步深入采访,报道事件的过程,台湾及大陆两方面的反映等。这种进行式报道,比之待事件完全弄清楚后的一次性报道,其效果要好得多。

2、记者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对前边报道中个别不确切的事实和观点进行更正。既然新闻真实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那就不能要求每一篇报道的所有事实和观点都要准确无误。随着采访的深入和事件本身的发展,各种复杂矛盾逐步暴露在人们面前,人们对事件的反映才会逐步达到正确。但一个有职业责任感的新闻记者,决不能用强调事物的复杂性为自己的报道失误辩护。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确实往往使事件的开始和结果大相径庭,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记者不能再固守原来的印象和认识,应当在后边的报道中及时更正前边的错误。从实践看,我们对一些事件的认识,都是由大约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楚逐步明确起来的。前年,宝鸡市有机化工厂发生特大火灾,损失惨重。市上新闻单位第一篇新闻报道中讲,据有关方面估计,损失在百万元左右。因为当时烧毁现场未进行清理,报个估计数字应当是允许的。第二篇报道讲,据公安消防部门估计,火灾直接损失约80万元。但最后经市保险公司同各方面共同清理,火灾的确切损失为50万元。所以,新闻部门第三次作了报道。前两次报道是不确切的,但用“有关方面的估计”口气报出去,也是必要的。前两个是指的毛损失,后边的则是剔除被毁物品有用部分后的净损失。前两次报道反映了事物发展和人们认识深化的过程。如果有人追究,说前边两次报道失实,那是没有道理的。但如果记者已经发现前两次报道数字不准确,而又不愿及时作出更正,那也是非常错误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提高承受能力。要消除对新闻的神圣感,不能要求记者写出的文章都要百分之百的正确,不允许作丝毫更正。要让读者听众不仅相信新闻,还要会听新闻,特别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事物,不要凭记者的一篇进行性报道就作出最后结论。如果要求第一篇新闻都百分之百反映事物的最终结局,那就等于取消一切新闻。

3、记者要从整体上反映自己的时代。新闻是记者匆忙之中写成的记载历史瞬间足迹的文章。所谓匆忙,就是它不允许记者像历史学家那样坐下来,以充裕的时间,从整个历史的高度,瞻前顾后,深思熟虑,以揭示出深刻的历史规律。有人说司马迁《史记》中的许多文章,从当时看就是很好的新闻报道。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在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作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许多记载历史事件的文章,其中有一些就是他所在时代的事。这些文章虽然具体生动,被称为“无韵之离骚”,但都是在事件发生过许多年后写出来的,缺乏起码的新闻时效。写这样的文章毕竟是历史学家或文学家的事,它与新闻是无缘的。新闻也要求具体生动,但它更要求时效。新闻只能用众多的报道,从总体上反映自己的时代。一般的记者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身边刚刚发生甚至正在进行的事件,作那样大量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综合工作。如果要求记者像历史学家那样研究历史事件,又要作出及时报道,那是无论多么高明的记者也难以做到的。

(1991年8月)

当时,对这篇论文的评价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新闻的真实性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角度新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后,我还写过一些新闻写作上的体会文章,分别在《宝鸡电台通讯》和《宝鸡日报通讯》上发出,如:《青年记者的第一课》《从对制止动乱的报道看新闻的党性原则》《新闻的量与质》《采写新闻的秘诀:学会抓问题》《走进群众生活》《由“我当一天环卫工人”活动报道所想到的》《喉清舌巧唱佳音》等,大多都是就事论事,都没有在新闻理论的研究上更进一步。我虽然写过一千多篇新闻通讯,但回想起来并没有几篇出彩的。所以,我自己认为,在新闻专业上,我仍然徘徊在登堂入室的大门口,愧对所谓“新闻专家”的传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tjjdkqf.html

我的第一篇新闻专论(《追梦之旅》四十一)的评论 (共 3 条)

  • 浪子狐
  • 雪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篇好的文章不要求句句精华,你只要有三两句能够打动人心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也就算大功告成了!我们写文章的最终目的是惊醒世人借此来让人们弃恶扬善多做好事!为此希望大家都能够细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治国方针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能够多多写出一些具有真善美和正能量的经典佳作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