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根之旅

2023-05-18 04:03 作者:纵情山水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得深沉。

(摘自艾青《我爱这土地》)

----题记

正是语花香意盎然的季节,我们漫步在郏县广阔天地乡绿树掩映的知青大道上,迎面而至的便是姹紫嫣红的知青广场,竹影摇曳的知青旧居和绽放着艺术魅力的知青群像雕塑……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润着浓重的知青元素,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一种浓郁的知青文化的气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睹物思人,当年那个被称知青们称为“甲儿哥”的汉子,便频频地闪现在我的脑海中。“甲儿哥”大名邱振甲,是五六十年代国内知名的新闻人物。“甲儿哥”是当年的知青们送给为这位年龄稍长且憨厚朴实的老知青的一个“雅号”。作为记者,30多年前我和“甲儿哥”因新闻采访而相识,此后便成为忘年交。有人戏称他是引发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这个蝴蝶效应中最早振翅飞舞的那只蝴蝶。然而,不知我们本次知青文化的寻根之旅能否与他再次谋面。

沿着脚下似曾相识的道路向前,我竭力寻觅着那印象中的古槐、小巷、庙宇……终于看到了那尊伟人的雕塑——在大李庄村中心的十字街口处,凸显出一座圆形的立体街心花坛,其间巍然耸立着一尊身材魁梧,神态安详,巨臂高擎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当年我和“甲儿哥”、喜梅姐等知青曾多次以这座雕像为背景拍下了不少合影照。

塑像东面的乡政府大门口屹立着一座毛泽东主席手迹纪念碑。到近处看,青翠欲滴的草木簇拥着纪念碑银灰色的基座,其正面深褐色的喷砂墙面上,赫然凸显出七行金光闪闪的鎏金草书碑文:“……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纪念碑前熙来攘往的游人,不时地在这里合影留念。形色匆匆的游人中竟有一位老者发出惊喜的一声:“甲儿哥!”十几个游客立刻把一辆电动代步车上坐着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团团围住:”甲儿哥,多年不见,还这么年轻呀!”

仿佛冥冥之中的一种约定,我们居然在这里邂逅到“甲儿哥”!我赶忙走了过去,紧紧地握着甲儿哥的手;久别重逢,他凝视着我,眼眶里含满了热泪,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对我说……

在这里邂逅“甲儿哥”,真的让我们喜出望外。陪同我们采访的乡机关干部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乡机关会客厅坐下。刚一落座,早已迫不及待的年轻的记者们便将手中的摄像机和话筒便对准了“甲儿哥”。天赐良机,他们更想面对面地向“甲儿哥”求证一些问题,比如关于引发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这个蝴蝶效应的来龙去脉……

“邱伯伯,50年代你高小毕业后,本来可以选择上中学,考大学的,也许你会有更好的前途,可是您为什么选择回村当记工员呢?”

“甲儿哥”笑了笑说:“那时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啊。50年代中期,咱们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呀。一方面国家还不能很快解决城市逐年增多的初、高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千上万的城市初、高小学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而另一方面,咱们广大农村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管理人才,而且这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呀?

“当时,我们这里大多数农民家里缺牲畜,少农具,不懂技术,没有生产资金。为解决这些问题,县里制订了农村互助合作方案,引导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春天,咱们大李庄乡组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锋农业一社。而在全乡规划和推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严重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问题。一个村里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会计和记工员。那时,我们几个同学还在龙虎寺村高小上六年级,临近毕业的时候,乡里的领导们动员我们回村里工作……

“此后,大李庄、邱庄、吴堂、杨庄四个村,包括我在内的32名初中和高小毕业生,经过培训后都被安排到各个农业合作社担任会计、记工员和技术员,就这样解决了咱们这里农业合作社严重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问题,当年我们这里的粮食单产就在全县名列前茅。这在全国开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让有知识的年轻人在农业合作社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社员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就是这样,咱们大李庄乡的成功经验,很快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许昌地委专门把咱们这里的做法总结成《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刊登在一份杂志上。

“后来县里和许昌地委把咱们大李庄乡的先进经验逐级上报,最终送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案头上!这时候,正在谋划和运筹中国农村全面合作化的毛主席,对大李庄乡的这种做法显示出巨大的兴趣。毛主席阅读完那篇经验材料后,斟酌再三,展手挥毫,草体竖行,对这篇文章作了批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的社论,倡导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来在祖国大地上地掀起了一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热潮……”

“甲儿哥”说,从那儿以后,大李庄乡就改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甲儿哥”说,如果说这里是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那么广阔天地乡的知青工作,就像黄河之源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一样,它只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溪,明净而清澈,平缓而和谐。可十年之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则如同黄河中下游季里泛滥的河水一样泥沙俱下了……

面对年轻记者们持续地“刨根问底”,“甲儿哥”微笑着建议我们到知青纪念馆看看,“参观完知青纪念馆,再到当年薛喜梅等知青工作和生活的板场村知青旧居看看,你们很多的问题自然就找到了答案。薛喜梅可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热潮中的标志性人物呢!”

在知青馆的展厅中,由两组人物群像雕塑组成的两幅知青历史画卷格外地引人注目——在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和几辆老式客车的映衬下,十多个知青人物雕塑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喜上眉梢的乡亲们簇拥着同样喜气洋洋的知青们似喃喃絮语,又似殷殷嘱托。这是两幅再现当年乡亲们迎接第一批知识青年进村时的群像雕塑。每一个人都塑造得惟妙惟肖,似乎他们随时都会微笑着走过来和你握手似的……

一个身材窈窕的姑娘,穿着一身蓝色的学生服,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笑容可掬地伫立在乡亲们面前。她秀美端庄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两条乌黑的辫子自然地垂在肩膀前。她是那样的单纯,那样的优雅,那样的恬静。

“前面这个穿蓝色衣服的姑娘就是当代知识青年的楷模薛喜梅!”讲解员告诉我们说,“当年在郑州十八中上中学的薛喜梅和她的同学们,在报纸上看到毛主席关于大李庄乡经验的那些批示后,热血沸腾,下定决心要到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从馆藏的薛喜梅日记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段峥嵘岁月回忆——“那时,我们真的是从心底里发出‘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唤。印象中,我们十八中的校园里贴满了同学们志愿上山下乡的《决心书》……”

日记中还记述了当年薛喜梅写在《决心书》里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想当年,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什么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能抛弃吗?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克服吗?”

日记中也有薛喜梅在返城前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当时如果我们不到农村去,就不知道我们的农民有多么淳朴,农村有多么贫困;就意识不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当时农村、农业的状况,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天扪心自问,我们为农民做的事儿,真的是太少了……”

讲解员告诉我们,为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在毕业前一个周末的上午,薛喜梅约好了张翠梅、张玲、袁桂英等6个同学,带上事先抄写好并朗诵了多遍的励志名言,骑着自行车来到了20多公里外的黄河边。她们伫立在河边,对着滔滔的黄河发出了震耳欲馈的呐喊,发出了激荡在心中的铮铮誓言:

“黄河,我来了,请你作证,我自信——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李大钊)

“黄河,我来了,请你作证,我自信——‘劳动是严酷的,但是可以把人锻炼成钢铁!’(马克思)

“黄河,我来了,请你作证,我自信——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毛泽东)

“黄河,请为我们作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青春无悔!”

……

“甲儿哥”告诉我们,1968年8月24日,薛喜梅和70多名知青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打起背包第一批从省城郑州来到了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板场村。从此,他们便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儿哥”说,乡亲们迎接知青们入村的那天,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100多名乡亲们,步行几公里去城西公路上迎接知青们。乡亲们有的穿着早已被雨水浸湿了的布鞋,有的一手掂着菜馍和熟鸡蛋,一手掂着胶鞋和雨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一见面就‘闺女’‘孩子’地招呼着知青们,争相接过他们肩上的背包、行李,嘘寒问暖,一路欢声笑语朝板场村走去。一进村,年轻人就燃放起了鞭炮,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真的像过年一样热闹。

“甲儿哥”说:“那时,有多少知识青年盼望着能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锻炼成长!尽管县里分配的名额有严格的限制,可等安排住宿的时候,却发现那天竟有8名同学是随车“溜”进来的,这该怎么办呢?即来之,则安之……”

“甲儿哥”回忆起知青们在广阔天地的一幕幕往事——那时,无论是身强力壮的男知青,还是稚嫩柔弱的姑娘们,他们都以自己或强壮或单薄的身躯,顽强的毅力默默无闻地拉车,耕种,打农药,收庄稼。从细白的手指,稚嫩的手掌,到满手的血泡,满掌的老茧,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劳动和汗水……

那一年汝河发洪水,在抗洪抢险保卫良田的战斗中,男女知青们和乡亲们一起背着装满沙石的蒲草包,筑堤护坝;在漆黑的色中,他们跳入没腰深的河水里和乡亲们一起用人墙护堤,保住了板场人的家园。后来知青们和乡亲们一起在汝河滩边叩石垦荒,修筑大坝,把寸草不生的汝河滩变成了花果飘香的果园……

“甲儿哥”说,喜梅姐等知青在回城后还依然惦记着广阔天地的父老乡亲们。他们每年都要回来看看,给乡亲们带回充足的小麦、大豆、玉米等新品种,让乡亲们种植,推广,广阔天地乡率先成为平顶山市第一个吨粮乡。

吃过午饭,我们决定到“甲儿哥”的家里看看。他还住在位于汝河岸边的广阔天地乡砂轮厂厂区内的一座小楼上。我们跟随着他来到二楼的客厅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彩色的合影照片。凝视着那张合影照,“甲儿哥”感慨万千,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起了27年前的事情……

1996年4月30日,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沁人肺腑的花香。正在厂里忙碌的“甲儿哥”接到一个电话,说今天有重要客人来访。于是,他特意换上了一身新衣服,提前到乡政府门前等待

上午10点,在时任平顶山市委秘书长的高德领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丈夫王景清和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以及丈夫等一行6人来到广阔天地乡。刚一下车,李讷就被面前的毛主席手迹纪念牌所吸引,她凝视着毛泽东手迹纪念碑,默读着碑文,眼眶发红,激动的热泪滚落了下来:“这是我父亲的字!”

早在纪念碑前等候的老知青卢忠阳、邱振甲、寇振京、董梅芝等见到李讷,仿佛遇到了久别重逢的故友,激动地围上来紧紧地握住了李讷的手,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卢忠央拿出当年毛主席批示手迹的复印件递给李讷。李讷捧在手里轻轻地抚摸着,睹物思人,心潮澎湃,她动情地说:“是父亲用钢笔书写的,几十年了……”

卢忠央向客人们逐一介绍现场的几位知青。当他介绍说“这位是老知青‘甲儿哥’”的时候,邱振甲微笑着说:“不,这得先论一下年龄呢!我是1941年3月生人。”

李讷微笑着说:“我是1940年8月生人。”

“你是老大姐呢!”

”不用验身份证了吧?”李讷笑着说,把身边的乡亲们都逗乐了。

在乡政府会客室,李讷和知青们拉起了家常。董梅芝微笑着作了自我介绍:“我是1971年从许昌一高毕业后到广阔天地乡来的,后来跟当地农民结了婚,真的是扎根在农村啦!我们结婚的时候,公社送给我们的新婚礼物是四卷《毛泽东选集》。这珍贵的礼物,至今还珍藏在我们家里呢。

“当年在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龄,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这里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呀!对我来说是,为理想而来,为事业而拼,为幸福而留,为人民服务。广阔天地是我永远的幸福的家!”

李讷、王景清和张玉凤等客人,对这位扎根在农村的知青报以致谢的掌声。李讷微笑着说:“当年我是在江西省进贤县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也下过乡,咱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对我来说青春无悔!”会客室内再次响起更加热烈的掌声……

座谈会上,李讷等人问起了薛喜梅等知青的近况,同时关切地询问乡亲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对广阔天地乡未来的发展寄予更多的希望:“……希望乡亲们都能够过上好日子!”

“甲儿哥”微笑着告诉李讷:“长江后浪推前浪哟。如今的广阔天地人才辈出,年轻一代更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他们已经接过了我们手中的接力棒,也干成了很多造福人民的大事儿!现在咱们的粮食生产已经位居全市前列,铸铁锅生产已经占据了全国生产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不少工作在全国都榜上有名呢!请你放心,广阔天地人一定不会辜负主席的希望!”

座谈结束,李讷应邀挥毫泼墨为广阔天地乡题写了乡名。

临行前,“甲儿哥”等十几名老知青们和李讷一行在毛主席手迹纪念牌前合影留念。乡亲们发现在李讷回眸纪念碑的那一瞬间,眼睛里饱含的泪水竟夺眶而出了……

乡亲们目送着李讷一行登上了返程的汽车。“甲儿哥”隔着车窗抹着眼泪,邀请李讷一行来年再来广阔天地做客……

走出广阔天地砂轮厂厂区,依稀能够听到汝河水汩汩流淌的声响。此时碧波荡漾的汝河,宛如一只温顺的麋鹿,平静而优雅的流淌着。悠悠河水,迤逦东去,宽阔的河面上,水鸟翔集,锦鳞游泳;河滩内,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大堤外,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枝头间,彩蝶飞舞,姹紫嫣红。前面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天然氧吧的数千亩森林公园。

“甲儿哥”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原来的知青坝。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为防治洪涝灾害,广阔天地的乡亲们和知识青年一起修建的防洪大坝。一条长1200米,一条长1800米,两坝之间数百亩人造淤地林草丰茂。坝头、坝翼均为石头笼砌成,站在坝顶,眺望汝河蜿蜒东流,河边的沙滩上一片片贝壳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坝东紧邻知青游乐园和森林公园,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每年都会有不少返城的知青们带着家人来这里追思怀旧,感悟乡愁,寻找青春的记忆……

“……凭心而论,知青们给咱广阔天地带来了福气。”“甲儿哥”指着远处的一片麦田感慨万千,“你看,那边的土地原来是杨庄村的试验田,是薛喜梅、要建华等知青带着科研队在这里培育出了广杨一号,广杨二号优质小麦良种。此后,他们还为咱这里引进小麦、玉米、大豆等几十个高产作物品种,才使咱们这里的庄稼人真正实现了“大囤满小囤流”的想。”

“甲儿哥”指着脚下的土地说:“知青们来之前,这里就是一个占地大约15亩的水泥预制件厂,经常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第一批知青插队后,郑州市第二砂轮厂子弟学校的100多名知青也来了,随行的还有十几个高工、技术员,还有部分知青的家长。他们来这里干什么?是帮助咱选址筹建砂轮厂呢!高级工程师何军峰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啊!是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们学技术,做磨具,建造冶炼炉,帮助我们白手起家建成了全县第一家砂轮厂!帮助咱们的产品出口创汇呢!咱这里生产的“广天牌”砂轮儿,为什么能够大量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背后站着郑州“二砂”最顶尖的技术团队!那时候,我们的砂轮厂每年能够为村里的农民和知青提供七八十个工作岗位。正是这样,村集体才一天天有了不少的资金积累,后来又办起了铝型材料厂。现在这里的磨料磨具厂已发展到23家,每年可以安排800多人在这里就业,每年创造四五千万元的利税,知识青年们功不可没哟!

“知青们在咱这里做的实事、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说不完!抽个时间,你多带上几个本子来,我得好好给你说说广阔天地知识青年们的事情……”

记忆中,多少次“甲儿哥”在对我讲述知青们的故事的时候,几句开场白之后,竟哽咽无语了……等他平静下来,娓娓道来,那一桩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知青故事,常常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甲儿哥”说,他闲暇之余总喜欢一个人在村子里踱步和思索。多少次,他默默不语地伫立在毛主席的塑像前或手迹纪念碑前,用良知这把无形的鞭子在拷问自己,是否能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是否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在这里他似乎寻找到了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多少次,他带着年轻人,仰望着毛主席手迹纪念碑,讲述着当年知青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讲述着自己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传承与发展……

“甲儿哥”的故事唤醒了多少甘于平庸的灵魂?点燃了多少人创业的激情和梦想?从他的工厂里,讲堂内,走出了多少优秀的农民企业家?史红军、雷乾、雷领坡、王朝恒、赵晓辉……长江后浪推前浪,乡村振兴有希望哟!蓦然回首,广阔天地乡年轻的企业家们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他引以为豪的骄傲……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回首往事,这位82岁的老人,依然激情澎湃。30多年前他带领雷乾、雷领坡等人在广阔天地乡成立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广阔天地铸锅厂。由于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因素,一年到头除了每人背负10多万的外债外,每家的分红就是几百个锈迹斑斑的铁锅。当初那几个雄心勃勃干事创业的年轻人一下子蔫了。“甲儿哥”鼓励他们说:“跌倒了,爬起来,再挺起腰杆站起来,干成事,这才是条汉子!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没有技术,我们请专家,请师傅,组织人员搞科技攻关;没有资金,我们尝试用更灵活的方式,发展更多、更灵活的股份;市场太大了,需要我们去研判,去开拓!干成事,需要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样需要借智、借力,借鉴别人成功的方法!”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终于,停产多日的铸铁锅厂又升腾起了熊熊大火……

而今广阔天地乡铁锅铸造企业已经发展到24家,与之相配套的工业企业已突破39家,带动周围乡镇1.2万人实现就业。广阔天地工业园区企业年产铸铁锅突破7000多万口,约占全国铁锅生产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广阔天地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华邦、圣康等龙头企业相继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欧盟出口标准认证,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园区铸铁锅外贸出口额达到7800多万美元。广阔天地乡被授予“中国铸铁锅之都”。

夕阳西下,毛主席手迹纪念碑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纪念碑下我们簇拥着鹤发童颜的“甲儿哥”合影留念。几个活泼可爱年轻的记者在“甲儿哥”白发苍苍的头顶上夸张地举起了各自的“剪刀手”,火红的夕阳勾勒出他们生动而温馨的剪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jfmkqf.html

寻根之旅的评论 (共 3 条)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非常荣幸能够与成百上千的广大文学爱好者一道在中国散文网这个名人辈出的温馨大家庭里相识相知,民族复兴文艺先行,而满满都是真善美和正能量的中国散文网就是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誓死坚守和倍加珍惜的心灵故土和精神家园!关于作品是否被人认可或者阅读量的多少之分这件事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留给自己日后渐渐老去和闲暇之余的欣慰犒劳和精神享受,因此与别人的眼光和认可并无多大关系!最后衷心的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勇往直前·再创佳绩!
  • 纵情山水

    纵情山水不错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