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墨香缘起瀧溪畔

2025-02-07 07:34 作者:衛東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24年正月初四的余干,年味浓浓。屋檐下的红灯笼在寒风中轻晃,将鄱阳湖畔的湿气染成一片暖色。2024年的这个天,我作为县文联副科级干部,走进文化馆,踏入余干籍文艺乡贤(文艺两新)“干越乡情、共续桑梓”新春笔会的会场。窗外,信江、琵琶湖的薄雾与春色交融,而屋内,茶香与墨香早已氤氲成一片——那是我与胡才春老师初遇的序曲。

彼时的他,凝神静立,玉树临风,提笔立于案前,正现场创作国风水墨画。宣纸上笔如游龙,一条条鱼龙在荷叶下遨游宇宙,墨色在枯润间流转,仿佛将半生漂泊的山水都凝在笔墨画间。我怔怔望着,忽听得他笑道:“小友也书画?”那嗓音温厚,带着余干乡音的尾调,瞬间消融了初次相见的局促。原来这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中南海收藏的大家,竟毫无架子,反倒像邻家大哥哥般亲切。

笔会的长桌上,乡贤们热议着如何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胡老师轻叩茶盏,说起多年前在中央美院求学时,总见老家的荷塘:“艺术之根在乡土,就像这余干的芡实,离了泥水便失了魂魄。”他的话让我想起县里“村晚”舞台上那些用乡音唱戏、以渔鼓作舞的乡亲——原来所谓“传乡音、舞乡韵”,正是他笔下“墨中带土”的另一种诠释。

四月的北京柳絮纷飞,我攥着笔会上获赠的《才春才情》散文集,寻至胡老师位于宋庄的工作室。推门刹那,仿佛跌进水墨山河:墙上《古村秋硕》里的乌桕树正披着赭红,案头《信江河畔》的鸬鹚展翅欲飞。他正在绘制丈二匹的《鄱湖春晓》,见我来了,搁笔笑道:“衛東小友,来看看这芦苇可像咱们余干的?”狼毫扫过处,苇穗的枯笔里竟藏着渔舟的倒影——原来他早把故乡的晨昏,都化作了笔尖的万千气象。

那日我们谈到深。窗外霓虹如星河倾泻,他却翻出泛黄的速写本,指着1980年代在余干老街画的炭笔写生:“当年跟着渔船跑遍鄱阳湖,老船工撒网的姿势比任何舞蹈都美。”说着又抽出新作《岳家寨风情》的草稿,苍劲的松柏与黛瓦间,隐约可见现代光伏板的轮廓。“乡村振兴不是标本,要像水墨的浓淡,让新旧共生。”这话让我想起县里“非遗过大年”市集上,年轻人用3D打印重塑的龙舟模型——传统与创新,原本就该如此般水乳交融。

2025年正月初七的夜,霜月如钩。胡老师竟冒着微寒的春风造访我在文化馆构设的文艺工作室——“祖仙堂”,又名“雷神殿”或“瀧溪苑”。我们围炉夜话,他教我以焦墨勾勒雷神殿飞檐的残雪,又突发奇想地将李梅岭下瀧溪的波纹化作篆刻刀法……“艺术最忌刻板,就像咱们余干的‘村晚’,老戏新唱才有活气。”炉火噼啪中,他的白发映着红光,恍若少年时在煤油灯下临帖的模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夜色浓,他执意步行返家。我送他到瀧溪桥头,见他背影渐融于月光之中……忽然明白:所谓乡贤,从不是衣锦还乡的符号,而是如胡老师这般,将毕生艺术精魂化作涓流,反哺着生养他的土地。就像他笔下那幅《清溪出家山》——再磅礴的山水,源头不过是故乡一眼泉。

而今,我仍在祖仙堂的窗前临摹他的《鄱湖春晓》。每当墨色滞涩时,总能听见那夜的叮嘱:“莫学京城画派的精巧,咱们余干的笔,得沾着鄱阳湖的浪、雷神殿的苔,才算有根。”窗外的瀧溪水声潺潺,恍惚间与信江、鄱阳湖的波涛连成一片,而那一缕千年前从清溪观中绵延至今的墨香,正悄然浸润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美图画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mlhmkqf.html

墨香缘起瀧溪畔的评论 (共 2 条)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相聚散文网,共筑文学梦!回首过去我们一路高歌猛进和勇往直前,放眼未来我们更是豪情万丈和信心满怀!中国散文网正是有了广大文友的信任理解和关爱支持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和旺盛强大,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散文网的广大同仁和领导同志们预祝所有的文友以及您的家人和朋友们个个都幸福安康,万寿无疆!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莫道前途多迷茫,人生不过梦一场。奥迪奔驰宝马王,一样都是量路长。粗茶淡饭又何妨,吃出健康当寿王。再多心酸梦里藏,创业路上莫彷徨!人生苦短,相见恨晚!衷心的祝福广大文友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负韶华,逐梦而行!!!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