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河散文《文德桥头溯文渊》
散文:滁州古城行走 • 甲辰十二月令系列篇六
文德桥头溯文渊
傅国河(安徽滁州)
(朗读版 正文890字)
滁州古城行走的步履,伴着西涧悠悠的吟唱,不停地朝前迈进着,一路来到了文德桥。
文德桥不大,静静地横跨在穿城的小沙河下游。她长27米,宽3.65米,钢筋混凝土矩形桥面,两边筑有护栏,南北桥头还筑有钢筋混凝土门牌,上面刻有“文德桥”三个大字。桥下长年流水淙淙,两岸绿树葱茏,倒影如墨,远远望去,文德桥与邻近的宽阔通济桥相比,呈现的却是一幅江南小桥流水的迷人画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更加迷人的还是这幅画卷里镌刻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文渊。
文德桥原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为明代万历年间知州丁士奇所建,起名三元桥。丁士奇宽和仁爱,为官廉洁,州衙公款不够用,他就把家中的枣园卖了贴补公务。这等为官爱民的善举,为老百姓经久传颂,也牢牢刻在了稳固的桥身上。
三元桥建成后,已然经历了四百余年的风雨。康熙年间,三元桥改名为枕浪飞虹桥,乾隆十三年重修。1929年,滁县县长徐沛南倡导重修,里人乐助,于是便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泥路面桥。而分别刻于桥的南北两端内侧门牌上的“仰观丰岭”和“俯鉴清流”八字,则为我们徐徐展开了另一幅历史画卷。
就在桥的南端,如今国际大酒店的所处,宋代建有丰山书院,明代为培蓄学宫风水,院内还建有起凤阁、文峰塔。而文峰塔是七层砖塔,也是当时滁州著名的地标建筑。每每朝阳初升,塔影倒映水中,美丽壮观,这就是清时滁州十二景中的“凤阁朝曦”。
而在桥的北端西北处,唐宋时期建有文庙和学宫,学宫的东侧还建有三元宫,规模都很盛大。文庙的大门正对着内城河,时称学河,为培蓄学宫风水,明朝州官戴瑞卿率众将通济桥下的河道改直为曲,表达出滁州官民崇尚人文、人才的美好愿望。
与学宫紧邻的就是太仆馆,又叫冏台清署。全能大儒王阳明在滁州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时,为避战乱,将孤悬城外的太仆寺官员迁入城中的乾明古寺,改为太仆馆。只是这些的历史遗迹,现在仅存于史书中而难寻踪影了。
就在文德桥的西北端,其实还有两处古建筑尚存,那就是建于清代顺治十三年的清真寺,以及建于光绪二十四年的基督教堂,默默见证着滁州文化的兼容并蓄。
小巧的文德桥,承载着滁州厚重的历史文渊。千百年来,桥下淙淙的河水,依然不息的流淌着,也在不息地讲述着她的过往,她的未来。
2024.7.21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