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找划破陇南夜空的第一束闪电——两当兵变纪念馆考察报告

2020-12-25 18:39 作者:陇南寻梦者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年来,本人热地方红色文化。2020年8月,看到陇南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合会组织的一些关于红色文化课题研究项目,欣喜不已。认为可以借政策之东风,在工作之余,做一点抢救在新中国创建过程中做过贡献的人的伟大事迹,抚慰他们的高尚灵魂,同时留下他们伟大的进取精神,激励我们以及下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而努力奋斗。校长佘应军、成县教育局 人事股股长陈兆瑞等人也极力赞成并参与研究工作,于是共同申请了课题《陇南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的课题组我们召开了开题会议,并制定了研究方案,工作计划,分配了任务。在开题会议上,佘应军校长表明,学校将大力支持,凡外出考察都由他个人出车并疏通关系,并提议对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纪念馆和腊子口纪念馆是重点考察对象。此构思与本人不谋而合。会后,研究工作有序展开。

12月20日,佘校长开车,课题组成员权威、李小东以及本人首先前往两当考察了兵变纪念馆、兵变旧址老南街的张家大院和起义后修整、改编部队的太阳寺。收获不菲,现报告如下:

一、兵变始末

“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一次武装兵变,是毛泽东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在陇南发动的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

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杨虎城被任命为十七路军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曾与共产党人有秘密交往,并在思想上倾向于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中共陕西省委先后秘密派遣李秉荣、李特生、习仲勋等党员进入该部开展兵运工作。

是年2月6日,习仲勋入17军警备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王德修部, 警备骑兵第三旅是杨虎城收编的杂牌部队,三团二营营长王德修曾是共青团员,与习仲勋是同学关系。进入该营后,任二营二连特务长,负责该连地下党的工作。习仲勋立即和共产党员李秉荣、李特生三个人成立了党小组,并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兵运工作。提出了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时发饷、发鞋袜的要求;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的口号,成立了“红军之友”社。他们还在该营积极发展党员,扩建组织。随后又成立营党委,推选习仲勋担任营委书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随着十七路军的发展壮大,中共陕西省委向该部派遣人员、发出指示,计划组建一支规模较大的联合武装,该旅被列为争取联合的三支武装之一。按照省委要求,习仲勋等人经过一年的努力,该部二营已有党员三十余人,建立了士兵支部,成立了营党委会。全营从营到连、排、班都建立了支部,该营逐步被地下党所控制。

1931年5月,陕西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第一营,并移驻凤翔县进行集中整训,习仲勋担任营党委书记。11月,该部奉命到达凤县,在两当、成县一带与川军作战。战后,该团一营驻扎在凤县,其中营部和一连、机枪连驻扎在凤县县城凤州,二连驻扎在凤县双石铺,三连驻扎在甘肃两当县。

期间,习仲勋以特务长身份为掩护,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士兵觉悟,通过个人言行关心士兵疾苦,通过整顿军纪掌握部队,不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习仲勋为书记的营党委和各连支部组织健全,经常开展党的活动,起到了掌握和控制全营的中枢作用。同时,积极了解和掌握凤县情况,结识进步人士,建立秘密集会地点。1932年初,习仲勋与凤州城模范国民小学教师刘尚志(字希贤)等四人义结金兰,并拍照纪念。随后,习仲勋以刘尚志家为秘密集会点,经常召开地下党员会议、研究工作,开展兵运活动;还以打猎、游玩作掩护,经常在凤州城外的南岐山、猴石山和张果老洞等地集会,交流情况,布置工作,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实施兵变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党组织的活动,引起了该部上层军官的注意。该团团长曹润华对王德修及其下属军官不信任,采取“掺沙子”的办法,逐步更换了连级军官。1932年初,曹润华决定一营二营互换防地,将一营调往甘肃省的徽县、成县一带。消息传出后,全营出现强烈对抗情绪,因为官兵大部分是乾县、礼泉人,不愿意离开家乡到更远的山区。

习仲勋在凤县县城西门外主持召开营党委会会议商议对策。他认为,党组织基本可以控制部队,士兵觉悟提高,向往光明;特别是换防消息传出后,士兵出现强烈对抗情绪;一营驻地远离团部,周围驻军又少。会议决定,利用换防之机举行兵变,并派刘书林、张克勤到西安向省委汇报。省委同意举行起义,并指示起义后,将部队拉到旬邑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刘志丹部汇合。随后,省委派省委军委秘书长刘林圃为特派员、张克勤为向导赶赴凤县。刘林圃到凤县后,直接到了二连驻地双石铺与习仲勋等人见面。习仲勋主持召开了营党委会议,刘林圃宣布省委决定,习仲勋等人表示坚决执行省委决定,并议定了起义行动方案、行军路线等具体事宜。

3月底,曹润华下达换防命令,要求一营二营4月1日开始行动。1日早,王德修带领一连、机枪连随营部从凤州出发,途经双石铺;二连随营主力一起向两当进发。当日黄昏,部队行至甘肃两当县城与三连汇合后宿营。晚9时左右,刘林圃、习仲勋、李特生在两当县城北街的一个骡马店主持召开营党委扩大会议,全营担任排长职务的党员干部参加。习仲勋向大家介绍了刘林圃,并讲了开会的意图。刘林圃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宣布了省委关于举行起义的决定,并对起义做了具体安排。会议决定推举许天洁为兵变总指挥,兵变在午12时举行,由许天洁鸣枪为号,各连先将反动连长处决,不是党员的排长下枪带走。

1932年4月2日,习仲勋、吕剑人、李特生、许天洁等利用部队换防之机,率领全营200多人(欠该营机枪连)在甘肃两当举行起义,机枪连与起义部队发生了激烈的交火,营长王德修逃脱。

4月2日凌晨,各连官兵按计划同时行动,该营三个连和机枪连部分士兵约300多人到县城北门外集合,起义初步成功。为避免意外变故,营党委决定兵变队伍趁天未亮时撤离两当,沿广香河向太阳寺方向前进。早上9点多,习仲勋在太阳寺召集会议,研究部队改编、干部配备和行军方向事宜。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吴进才任支队长、刘林圃任政委,支队下编三个连。

会后,部队从太阳寺向北继续进发,约一周后到达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西部的渭河岸,渡过渭河,通洞峪、赤沙、香泉,沿千陇边境进入陇县八渡、娘娘庙一带,继而又进入千阳县北端的高崖、麟游县花花庙。起义部队沿途与敌军作战多次,均取得胜利。

当行至甘肃省灵台县页岭一带时,起义部队与国民党杨子恒部遭遇,被截住去路。

正当部队准备向刘志丹率领的部队靠拢、起义部队主要负责人习仲勋、刘林圃等在崔木镇离队外出侦察,部队由许天洁掌握,在向永寿县岳御寺转移准备休整时,不料与当地大土匪王结子遭遇。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部队溃散,兵变失败。失败后,起义领导人许天洁、吕剑人都被抓去坐牢,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才被救出。

二、两当兵变的意义。

两当兵变虽然失败了,但无论如何,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两当兵变是土地革命时期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发动的一次重要武装斗争,也是西北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我们要从两当兵变光辉历史中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党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学习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它不但鼓舞了红军的士气,而且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震慑了国民党政府。同时,这种深入虎穴开展秘密工作,坚决走武装斗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共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两当兵变”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其目的是为了壮大陕北红军的力量,开展同国民党政府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两当兵变”在分化国民党统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势力,扩大红色区域,策应刘志丹开辟陕北苏区的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影响。“两当兵变”成功的将国民党军队中三个连200多名士兵改编成革命武装,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两当兵变”震惊了陕甘国民党当局,他们调兵遣将,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消灭刚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同时,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陕北的斗争。起义部队在习仲勋、许天洁、吕剑人、左文辉等人的指挥下,转战陕甘地区,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其次,“两当兵变”为中共建设人民军队,改造旧军队,创建和扩大革命武装,提供了丰富经验。最后,“两当兵变”为陇南乃至甘肃地下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两当兵变”唤醒了陇南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使贫苦人民认识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为什么要革命和怎样革命。“两当兵变”也锻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三、考察心得

通过考察学习,收获颇丰,现归纳如下:

一、 对两当兵变有了深刻的认识。

两当兵变的故事,实际上在我上初中时已经听老师讲过,听到的是有一支镇守两当的国民党军队被共产党人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策反而起义。

然而非常朦胧,甚至于认为是一场轻轻松松通过规劝达到目的的改旗易帜活动。通过考察,才发现了该兵变的精心策划、艰难酝酿、曲折历程和重要意义。并非什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行动,也不是什么轻轻松松的规劝起义,而是中共领导地下组织在强敌内部,在群狼之中进行的一次化豺狼为朋友的革命活动。

这一活动是非常艰难的,其难度要远远胜过一般的组织农民起义。因为组织普通的农民起义,是比较单纯的,只考虑农民是否愿意参加起义,最严重的结果也不过没人听指挥,组织不起来;而该起义,是分解是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导、领着军饷的国民党军人,要让他们变成革命队伍还要调转枪口打他们的主子。这本来就非常困难,而且组织活动还在强大的敌人的监视下进行,一旦败露,后果不堪设想。不难想象,动员、组织这次活动有多艰难!不搞宣传绝对不行,而搞宣传又非常危险,人和贼一样,狼和狗一样,你知道那些人是可靠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天洁、习仲勋等能够做到、做好,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伟大的胸怀、惊人的胆识,更是住偶月的智慧。

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也许有人会想,既然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去发动农民起义? 却偏偏要去冒险。这种问法,是非常没有深度的,因为农民起义之所以难度不大,关键是影响力战斗力也不大,对推翻敌人的统治威胁也不大。因为首先是缺乏训练,作战能力不强;其次是没有武器,拿锄耰棘矜推翻拥有飞机大炮的国家机器肯定不行,就是有了现代化的武器,农民要许会使用也有一定的困难;而这些军人,一旦改旗易帜,就能立竿见影。另外国民党黑暗腐朽也为其内部瓦解变异提供了保证,国民党中存在爱国官兵也为起义提供了可能。因此,分化瓦解国民党队伍、使其革命化,不论是革命效益、还是力量、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一次成功的伟大尝试,给全国的解放一种思路。

二、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当时严酷的革命现实。该起义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也不是一次因为自身矛盾运动导致兵变。而是中国共产党策划的一次满含正义和伟大理想的共工氏怒触把不周山一般的革命活动!为什么要把兵运选在国民党17军,是因为军长杨虎城本身开明并有革命倾向,有利于开展工作; 为什么要把奇异的地点选在两当,是因为这里相对偏僻、控制薄弱、且不利于增援;为什么要择机起事而继续发展以放长线钓大鱼,是因为兵运活动以被敌人觉察,弄不好要出问题。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许天洁、习仲勋等,虽然年轻,但干练程度已到已非一般,谋划之周密已极尽造化之妙。

三、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场起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是知识分子与军阀的角逐。首先是习仲勋,虽然年轻,但当时已师范毕业,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所以目标明确、坚忍不拔。再说特派员刘林圃,作为中共地下党陕西省委的领导人,当时年仅23岁,但已黄埔军校毕业湖南分校,而且是坚定的中共党员,知识渊博,目光远大,经验丰富。再看吕剑人,青年时代就走上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加入地下组织,先后任共青团乾县县委宣传部长、共青团陕西省委秘密交通站站长、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1年3月,吕剑人曾考入位于凤翔县城的杨虎城部十七师随营军官训练班学习,并担任书记职务。总之,起义的领导者,都是有识之士。

该起义的成功,有力地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本次考察,也充分说明考察学习的重要性:仅仅坐在办公室查一查资料,看看影视,和实地考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要真正挖掘红色资源,真正再现老一辈的伟大情怀,还需要更多的人走出象牙塔,深入实地考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jfdkqf.html

寻找划破陇南夜空的第一束闪电——两当兵变纪念馆考察报告的评论 (共 3 条)

  • 从余东风
  • 江南风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