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 名词解释整理 自用
《论语》: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字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和性格。
“左思风力”: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贞观诗坛: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代表诗人李世民、虞世南、上官仪。
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代表人物李端、卢纶等。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尚书》: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历史散文,它是西周(包括西周)以前史料的汇编,行文古拙,语言艰涩,显示了初期散文的风貌。
吴均体: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都是重自然、重真情的诗人,都持崇尚自然追求真实抒发个人情怀的创作倾向;但吴均的诗还受古诗那种直抒胸臆、写景只写轮廓而非具体描写方式的影响,所以被评为“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俗讲:俗讲与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有关,但它更主要的来源,是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化俗手段:“转读”与“唱导”。转读,或称咏经、唱经,指讲经时抑扬其声,讽诵经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俗讲,又可称为讲经文,是僧徒在寺院中举行“俗讲”活动,即对经义作通俗讲演时所用的底本。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是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离骚》:(1)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2)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3)情感浓烈,想象奇幻。
“徐庾体”:(1)指南北朝诗人徐陵与庾信的诗。(2)诗风绮艳。
“初唐四杰”:(1)指初唐四位诗人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2)诗歌题材宽广,感情壮大。
变文:(1)唐代民间说唱艺术作品。(2)内容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3)散文与韵文相结合。
《春秋》:(1)鲁国的编年史,经过孔子的修订。 (2)寓有微言大义。
《桃花源记》:(1)陶渊明的散文作品。(2)通过纪实手法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边塞诗人:(1)以盛唐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 (2)多写边塞诗。诗写边塞风光及边塞生活诗风多慷慨悲壮。
“武功体”:(1)指姚合诗。 (2)代表作是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3)代表作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
《世说新语》:(1)南朝刘义庆及其门人编纂,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2)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谈。(3)语言精练,简约含蓄。
上官体:(1)上官体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2)代表作家是上官仪。
“二十八字史论”:(1)指杜牧的怀古咏史诗。(2)形式为七言绝句。(3)立意高绝,议论不落窠臼。
《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苦吟: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
《诗经》:(1)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305篇。 (3)分为风、雅、颂三类。
新体诗:(1)永明体亦称“新体诗”。 (2)南朝齐梁时期的诗体。 (3)创“四声八病”之说。
元白诗派:(1)中唐时期出现的诗派。 (2)诗歌写实尚俗。 (3)代表作家是元稹、白居易。
长吉体:(1)指李贺诗的风格。 (2)李贺诗造语奇丽、生新,笔触形象而暖昧,带有神秘感。
神话: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北地三才”: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孟子》:
(1)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继承并开拓了儒家的思想传统。(2)铺张扬厉,富有雄辩色彩。 (3)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文章的特点是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那种以准确、朴素、明朗的言辞,直抒对现实的激情,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风格。“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九章》:
是屈原的作品。《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诗歌,非一时一地之作。艺术风格平实素朴。
玄言诗:
发端自魏正始时代,东晋中期是其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式微。内容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吴中四士:指初唐四位诗人。包括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
《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高岑”:
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广,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
志人小说:
(1)所谓“志人”,即记述人物言行片段者。 (2)志人小说的兴盛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豳风·七月》:
(1)《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农事诗,表现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情况。 (2)该诗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叙述了各种劳作。 (3)全诗八章,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国语》: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载周、鲁等诸侯国的史实,以记言为主。其整体风貌是质朴平实。
墨翟: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墨子》一书保存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基本思想。
赋比兴: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吕氏春秋》:
(1)《吕氏春秋》是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2)该书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3)该书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兴 :
兴,朱熹曾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其与诗歌的情思关系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相关时起烘托氛围作用,不相关时作用只在起韵。
志怪小说:起于魏晋,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异域奇物及佛法灵异,大多宣扬宗教鬼神思想,其中也有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搜神记》。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敦煌曲子词:
曲子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音乐文学,敦煌曲子词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故称之。它是民间词,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感情与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敦煌曲子词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唐代歌伎所作,体现了女性词的审美特质。
游仙诗:
(1)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2)游仙诗的内容:求仙长生之意,愤世嫉俗之言。 (3)郭璞的游仙诗成就最高。
宋玉:
(1)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 (2)其作品传闻不一,收录不同。 (3)可信的只有《九辩》一篇。
《枕中记》:
(1)唐代传奇小说。 (2)作者是沈既济。 (3)写热衷功名的卢生梦中历经富贵荣华,醒后翻然彻悟的故事。
《永州八记》:
(1)柳宗元在流放永州时写的一组山水游记。 (2)其中代表作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 (3)富有诗情画意,写景传神,借景物描写抒发怨愤之情。
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主要特征有: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虬髯客传》:
《虬髯客传》是唐代传奇小说,作者是杜光庭,主要记叙“风尘三侠”红拂,李靖、虬髯客的故事。
讽刺小品文:
讽刺小品文是晚唐出现的散文品种,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干,批判性强,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读司马法》、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英雄之言》。
“采诗说”:
出自《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则寻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词风香艳绮靡。
宫体诗:
(1)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重声律、词采,诗风丽靡轻艳。(2)盛行梁陈时期,以萧纲等人为代表。(3)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与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元和体:
(1)元稹、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次韵唱和之诗、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的小碎篇章、艳诗等,统称“元和体”。(2)元和体诗突破了诗的传统,体现出世俗化特征。